繼2009年遠赴丹麥報導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再不久,《遠見》採訪團隊即將前往法國巴黎,現場直擊最新一屆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 21)。
想必最近大家都看到很多來自巴黎的國際新聞,但仔細觀察,不少媒體的處理重點還是擺在聳動的恐怖攻擊跟維安花絮,對於氣候高峰會議的內容到底是什麼?不少人應該還是有看沒有懂,甚至抱持懷疑論調。
「巴黎減炭。改變氣候會議。根本就是個老鼠會。大家聚在一起。搞假學說。只不過想搞個看不見摸不到的假名堂。」
前兩天《遠見雜誌》在網路上刊出一篇台達電準備前進巴黎峰會的文章,第一篇讀者留言就長這樣。是的,眼尖的人應該都發現了,他連減「碳」的碳都寫錯了。
如同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說的,大家對氣候變遷「總是談得多,卻做得少!」關鍵就在於,很多人壓根不覺得這跟自己有關,覺得這是政府的事。
因此,在關注氣候議題相關訊息之前,你應該先弄清楚三個問題。
關「台灣」什麼事?
首先,台灣沒有(或不能)加入聯合國,氣候談判與我何干?
事實上,只要人類還沒移居火星,這個問題永遠都跟住在地球上的人有關。
根據IPCC(政府間氣候專家委員會)估算,若要遏止氣候變遷現象,21世紀不能升溫超過2度C。但從1880年至今,地球已升溫超過0.85度C,也就是說,人類的Quota(額度)快用掉一半了。
生在氣候宜人的寶島台灣,或許感受不到冰河融化,但全球暖化造成的海水上升,就跟我們很有關了。按目前趨勢,全球海平面將在本世紀末上升1公尺,屆時從淡水河口延伸進來的台北市區,大部分會成為一片汪洋,「遷都」從此不再是假議題。
此外,交替出現且愈來愈頻繁的旱災跟洪患也值得注意,2015上半年驚嚇全台的67年大旱,應該大家記憶猶新。最近發燒的PM2.5空污議題,更是氣候變遷與化石燃料影響人體健康的明證。
因此,不管台灣是不是聯合國政治圈的一份子,氣候變遷都可能影響到住在這個小島上的每個人。
關《遠見雜誌》什麼事?
好吧!就算氣候變遷這麼重要,那又關媒體什麼事?
不諱言,多數媒體處理氣候議題習慣主打恐懼訴求,讓民眾常把這跟「世界末日」畫上等號,久而久之,大家都覺得這是「災難新聞」,看了只會產生無力感,與其徒增困擾,不如乾脆漠視。
然而,身為台灣最有影響力的財經月刊,《遠見雜誌》一直對此抱持正面態度。從2007年9月號的封面故事「低碳變黃金」開始,過去8年,從瑞典、德國、法國、日本、英國、到丹麥,《遠見雜誌》記者們跑遍世界各地報導氣候新知,嘗試與大眾溝通一種新觀念:氣候變遷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很多先進國家都有可行的解決方案,甚至還能形成大商機。
這次前進巴黎,《遠見雜誌》除了打算帶回關於節能減碳的最新動態,更希望帶回有助解決挑戰的解決方法與創新思惟。就像不久前報導丹麥INDEX設計大賽,誰都料不到,一位來自荷蘭的21歲少年Boyan Slat,所提出的海洋垃圾解決方案,很可能在10年內讓太平洋四成的海洋垃圾消失。
我們認為,拓展國人視野、設法在一片絕望中找到希望,才是媒體存在的真正價值。而非一天到晚播放令人倒胃口的低俗新聞,或在重要議題上人云亦云,無所不用其極地傳遞恐懼與失望。
簡言之,既然氣候變遷是人類史無前例的大挑戰,擔負訊息傳播責任的媒體,絕對沒有悲觀、或加入唱衰陣營的權利。
關「你我」什麼事?
看了這麼多,不少人還是難免認為,「對啦!認同歸認同,可惜我幫不上什麼忙。」卑微的小老百姓,根本無力對抗氣候危機。
但是如果每個人都抱持這種逃避心態,最後倒楣的還是我們自己。如果你現在還沒超過65歲,很抱歉,在你有生之年,很可能看到氣候危機成真。
這次巴黎氣候峰會要談的是2030年的減碳作法,根據專家估算,目前164國提交的自願減量承諾(INDC),加總起來還是會讓地球升溫2.7度C,距離遏止氣候災變的安全值(2度C),仍有大段距離。
也就是說,最多再過15年,這場人類與氣候之間的對抗,就可看出勝敗的天平往哪傾斜了。如果到時你還沒步入晚年或行將就木,很可能親眼見證「人類紀元」的倒數時刻。
最重要的是,氣候變遷還會影響收入、稅收、與各種生活層面。
為減少排放溫室氣體,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每個國家從能源產出方式、產業運作規則、到交通系統規劃、與建築空間的設計,都將出現全面變化。以後,你的工作、開的車、住的房子、甚至受教育的內容,都可能跟現在完全不同。
以上爬梳幾點意見,《遠見》想在出發前跟各位講:氣候變遷真的干你事,而且不是無法可解,甚至於,這不是什麼「為了下一代而戰」的崇高道德訴求,而是我們大多數青壯年齡層都無法迴避的問題。
9800公里外的巴黎,我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