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兩個月前,喧騰一時的「王品董座落誰家」臨董會結束後,前董事長戴勝益出面對媒體表示,「他是002號,我是001號,今天是001號將王品傳承給002號。」
當時站在戴勝益身旁、穿著深藍色短袖襯衫的002號董事長陳正輝,絕大多媒體都對他不熟,連調資料照片的難度都很高,因為他過去十二年,都待在大陸替王品開疆闢土,連很多台灣員工都難得見到他。
許多人最好奇的是,消失在台灣餐飲業十多年的他,到底要如何重振台灣餐飲龍頭王品?
九月底,陳正輝西裝筆挺地出現在新加坡烏節路上一家名叫ION的購物中心,準備和去年導入王品旗下蔬食餐廳舒果到新加坡的莆田集團總裁方志忠再次簽約,把他們的新加坡菜餐廳「莆田」引進台灣。
這是陳正輝第三次公開出現在台灣媒體前。
不像兩天前為自家推出食品雲站台,卻被滿坑滿谷的媒體逼問裁員傳聞,只好倉皇快閃離場,這一次陳正輝顯得自信又自在。
自信的是,他一手促成的合作案,是王品第一次導入國際品牌。
代理新加坡品牌,再次挑戰中式餐飲
過去二十二年,王品在台灣自創了十三個品牌,大陸也有花隱、LAMU慕、丰華等品牌,甚至還輸出陶板屋到泰國、舒果到新加坡,年底原燒也要遠赴美國開店,都是由王品派「獅王」(品牌總經理)自創,從來不曾向外爭取代理。
和莆田合資成立的「PUTIEN莆田」,也是王品首度跨入過去屢戰屢敗、避之唯恐不及的中式餐飲,還不是王品專精的套餐,而是單點。
(王品集團與莆田集團在新加坡舉辦簽約記者會。王品董事長陳正輝(左)、莆田集團總裁方志忠攜手合作,引進新品牌「PUTIEN莆田」。)
從剛開始一品肉粽、外蒙古全羊大餐、丰華到打椒道,王品在中餐的發展可說是「全軍覆沒」,從沒成功過,因此長期聚焦在異國料理。
原因很簡單,發展中餐最大的困難就在於不好標準化。陳正輝觀察,有時候連同一個人炒的菜,品質都會隨著心情、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也導致國際連鎖中式餐飲企業難尋。
但對王品而言,占台灣餐飲七成的中餐,絕對是一塊處女地,陳正輝最大的突破,就是找來擅長中餐標準化的莆田,降低王品的進入門檻。
陳正輝今年五月到莆田中央廚房參觀時就驚覺,「怎麼會有人把每道菜的步驟拆解的這麼細。」
入選過新加坡最佳餐廳的莆田,不但清楚定義哪些步驟要在中央廚房做,哪些要在現場做,為了量化這些步驟,還設計出固定的小瓢或器具,倒進菜裡的鹽、糖、醬油或醋,都要經過精準測量。
「在我們公司,沒有『少許』兩個字,」方志忠驕傲地說,過去得花五、六年培訓的中餐師傅,到莆田三個星期就能上手。
陳正輝決定,只要莆田在台灣的第一家店成功,就可以開始規劃設置中央工廠,「連鎖店只要商業模式對了,後面就只剩下複製,」他提高聲量說。
(莆田集團擅長中餐標準化,曾入選新加坡最佳餐廳。)
除了大膽率領王品跨入合資代理國際品牌的新道路,陳正輝未來也打算向便利商店學習,入股供應商,讓他們成為王品的合作夥伴,穩住供應鏈、品質和價格,「要不然什麼都自己做,會做死,」他直言。
用「組織創業」,加速新品牌發展
即使如此,王品過去擅長的自創品牌,陳正輝也不打算停下來。「合資代理品牌,速度真的快很多,但如果不自創品牌,未來團隊的創新能力一定會減弱,所以兩種能力要同時養成,」陳正輝分析。
九月初在上海開幕、目前每天拒收兩、三百客的茶餐廳「鵝夫人」,就是大陸王品籌備了一年的自創品牌。
只不過,鵝夫人從尋找商機、研發產品菜色到找商圈開店,不是像以前一樣,全靠「獅王」(品牌總經理)一人搞定,而是先由跨部門組成的「新事業發展部」負責前製,開完店再調派主管營運,陳正輝稱之為「組織創業」,而目前大陸王品新事業發展的主管,就是陳正輝的太太英美惠。
早在三年前,陳正輝就發覺隨著品牌愈來愈多,這種「全能型」的人才也愈來愈難找,講求效率的他思考,如果把新創品牌、經營品牌兩件事分開,品牌發展的速度會不會更快?
「大陸從前年就開始,未來台灣也會這麼做,組織創業將在王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透露。
把基本面做好,給消費者一個來店的理由
堪稱是王品營運一把手的陳正輝,心裡再清楚不過,即使自己的專長在於開發新品牌,但既有老店的成長,遠比新品牌和新事業的開發更重要。
「新品牌是未來的成長動能,短時間對營收不會有太大貢獻,」過去兩個月,三分之二時間留在台灣的陳正輝,心無二致地調整舊品牌。
他每天平均工作十四至十五小時,一個月裡還會有幾天,從早上七點開會到晚上十一點,中間只休息半個小時,甚至還騎機車在台中大街小巷巡店,當他摘下安全帽的那一刻,經常嚇門市員工一大跳,「很累,不知道董事長這活這麼難幹!」
相較獲利成長80%、預計後年營收將超過台灣的大陸,獲利驟減70%的台灣市場,的確辛苦很多,「大陸是重新做一件衣服,台灣則是穿衣服改衣服,難度很高,」陳正輝形容。
他透露,關掉虧損最大的曼咖啡,剩下來的品牌都還有救,只不過獲利直線滑落的中低價位品牌,的確傷透他的腦筋。
為了重返榮耀,陳正輝領著還在跟他磨合的團隊,一個個重新檢視舊品牌的菜色、服務和環境,對他而言,做好基本面,才能給消費者一個來店消費的理由,「腰斬的股價不用擔心,基本面做好就會回來,」陳正輝很有信心。
效率高、勇於嘗試,天生生意人
講起餐廳的策略、執行和營運,陳正輝比戴勝益還像專家,一點都不含糊,難怪被前員工封為「王品集團店鋪經營能力最強的高階主管」。
當初喊出「吃台塑牛排,就要到王品」,一舉把第一天只有賣七客的王品,推到第二家高雄店一開幕就爆滿,是他;主導王品到上海開店,開幕第二天就客滿,讓十幾年來都獲利進帳的,也是他。
他所展現做生意的過人天份,其實與生俱來。在台中出生、長大的陳正輝,家族過去經營高雄藍寶石大歌廳,捧紅不少早期不少知名藝人。
所以陳正輝從八歲開始,就在藍寶石後台閒晃,幫那些作完秀的影視紅星買香菸、香腸和黑輪,也替影迷送禮物,賺點零用錢,「我是標準的生意仔。」
他舌尖的敏銳度也不會輸給對市場的觀察。一位五星級飯店行政主廚稱讚他,食物一入口,少了哪一味,陳正輝一清二楚,「每吃完一道新菜,我馬上就能判斷,這道菜好不好吃,賣不賣得掉,」陳正輝天生是做餐飲業的料。
他的說話快、動作快,字典裡從來沒有「等一下」這個詞。
三月陳正輝回台救王品,四月方志忠在舒果董事會向他提出引進莆田的想法,五月飛到新加坡參觀,六月派人評估,九月就簽署合作契約,短短三個月就為王品增加了一個新品牌,效率不可謂不高。
對於刺激、冒險的新嘗試,五十四歲的他,總和年輕人一樣,勇氣十足。
王品員工透露,前年陳正輝到紐西蘭度假,竟主動要求嘗試高空跳傘,從一萬五千英呎的空中往下跳,「那個瞬間根本來不及想,恐懼到了極點,」他開玩笑說,自己當時在手上寫了五個字「我不想活了」。
原來陳正輝認為,有時候做一些刺激和冒險的事,能夠培養自己具備決策的勇氣,畢竟有些開店的決策,並不能透過調查和數據佐證,通常陳正輝的決策都偏向積極,「免驚,驚什麼,跟它拚下去就知道!」(台語,不用怕,跟它拚了的意思)他拚了命,想讓王品台灣團隊快點動起來。
他的目標是,讓王品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化企業,陳正輝分析,王品雖然版圖擴展出台灣,但管理跨距的能量仍屬於在地公司,「人走了,know-how應該留下來,必須試著靠制度,讓來的人很快接手,才能算是國際企業。」
不是中國狼,只是作法不一樣
面對之前引發滿城風雨的報導,陳正輝只淡淡說了句,那是被渲染、誇大,就不願再多說,「你解釋得清楚嗎?」他反問。
陳正輝引用台大國企系教授、也是王品六人會成員之一李吉仁的話,形容自己和創辦人戴勝益的不同,「一個重視文化,一個務實到不行。」
兩個人甚至連熱衷的事都不一樣。戴勝益喜歡登山是出了名的,他以山為師,領悟出企業經營之道,但陳正輝偏偏愛上海的遼闊無際,只要回到台灣,就會往墾丁跑,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沙灘上,望著海平面,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工作的決策,一個是仁者,一個是智者。
他一再推崇,戴勝益對王品的企業文化貢獻很大,即使個性南轅北轍,他絕對認同戴勝益一手建立的文化。
「我們兩個一起創業,如果不認同彼此,早在二十二年前就分道揚鑣,」陳正輝回想,王品剛開始的那幾年,營運、管理、策略都是他在抓,至於文化、制度、福利,則都由戴勝益設計,主副帥不管個性、能力都互補。
問十三年不在台灣的陳正輝,如何拉近自己和員工的距離?他心直口快地回答,「現在還沒空去管這個,你說,我是跟同仁搏感情重要,還是賺錢重要?」他解釋,自己目前最迫切的任務是,調整組織的發展策略,一旦企業獲利,員工的收入增加,問題就解決一半了。
言談之中,又再度流露出陳正輝的剽悍和霸氣,但他彷彿一眼看穿心思,連忙揮了揮手補充說,「不要再說我是中國狼,我只是作法和創辦人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