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李祖源/經營中廣錙銖必較

張梨美
user

張梨美

1993-04-15

瀏覽數 17,950+

李祖源/經營中廣錙銖必較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3 / 5月號雜誌 第083期遠見雜誌

一聲槌下,廣播頻道開放,中廣忍痛割出新聞網八個頻道,加上有線電視、第四台、衛星節目對廣播業的衝擊;上任半年餘的中廣總經理李祖源,心境宛如走在歷史鋼索上。

「急得不得了,」指指頭上幾綹白髮,李祖源立意將中廣從「虛胖的巨人」,帶向「結實的巨人」。

早年出身新聞界的李祖源(曾擔任中華日報軍事、外交記者五年),從海工會調至文工會時,知遇於宋楚瑜,先擔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處副主任,後出任中央社副社長。

放下身段做生意

他在廣播業的變天期奉命接手中廣,一般認為與其務實、穩健作風有關。中廣在走過前任總經理唐盼盼的強烈個人色彩後,他的務實、穩健,正可幫助中廣調整體質。

長久以來,外界一直將中廣定位為黨營機構,但李祖源強調「中廣是企業體,不是機關」,一定要「放下身段做生意」。

為了挽回頻道開放後廣告客戶的流失,他成立「大世界公關顧問公司」,百分之九十由員工集資認股,視營運分紅,試圖打破過去齊頭式的年終獎金制。

過去,中廣的所有廣告均由代理商按月承包出去,既沒有業務員也不知客戶在那裡,現在人人都有義務拓展業務,連六秒鐘的對時抽播廣告都接收;旗下的「萬世傳播」拍廣告、出租攝影棚、開播音訓練班、招攬新生意,也拓展新投資管道。

過去,四、五十萬元收入,沒人在意,現在,「我們是錙銖必較,」一位中廣組長指出。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但是,光做生意還不行,李祖源特別強調適才適所和人力的充分運用。中廣「能者多勞」現象由來已久,他上任後,分批與各階層員工餐敘,對員工所提各項問題毫不敷衍。一位員工就頗窩心地說,「他知道誰是真正在做事」。

他希望人人都有工作做,把會計室改為財務部,功能由純收帳提升為如何開源節流即為一例。而原為陽春差事的研考部門,也在他的理念下動了起來,重新檢討六十餘種內規,該廢則廢,該立則立,一切依法行事。

「中廣走企業體,一定要制度化,」李祖源強調。他未帶任何人馬上任,機要由內部推荐,還推卻不少長官的人情攻勢。但對於實在無法解決的閒置人力,儘管重視人力調配,他都又有「大家都要養家活口」的人溺己溺襟懷。

兩帖藥

新聞部電腦化及更新設備,是他為中廣下的另兩帖藥。「一定要趕上時代潮流」,中廣新聞部電腦化推行已久,但一直無法全面做到,李祖源拿出他在中央社時對記者「不會打字就開除」的嚴格作風,要求十月底全面電腦化;私下裡,滿懷憂患意識的他,則期望八月就能實施。

李祖源重視奠基工作,上任三個月內,即風塵僕僕地跑遍了全省九個地方分台、二十八個轉播站,也計畫和工程人員實地到廣播器材展考察。因此,中廣工程部門大小問題已在他胸中形成一本帳,更新設備勢在必行,「中廣不能默守成規,」他說。

強調「企業化、制度化」經營,李祖源講求分層負責和榮譽感。他督促由副組長級以上員工成立「節目評鑑委員會」,每人認養兩個節目,定期做報告。他充分授權給地方分台,提高節目自製率以因應頻道開放後的競爭,相對地,則須承擔業績壓力。在他看來,「業績不好就談ㄓW影響力」。

如果把六十年代三家電視台相繼成立,譬喻為對廣播的「一次媒體革命」,對李祖源來說,中廣正遭逢二次媒體革命。「時間壓力很大」,但他始終不改新聞人本色,念茲在茲廣播的影響力和中廣的社會責任--不挑撥省籍、不譁眾取寵、不傳播未經證實消息,並積極籌畫將於九月間召開的國際華語廣播研習會,以免讓中共奪得先機。

沒有眩目耀眼的大動作,有的是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李祖源要和中廣一起「站穩腳步,重新出發」。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