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的代理人或人民的代言人?監督行政部門或制衡反對黨?溫和內斂的外交部常務次長程建人,投身外交工作近二十六年後,轉任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立即面臨角色和功能的重新定位。
民進黨立委陳水扁曾嚴厲抨擊,國民黨提名「大官」出任不分區立委,擺明了「要他來立法院當行政院部門和執政黨的打手」。程建人又是未來接掌國民黨海工會的熱門人選,使他的角色益加複雜。
程建人過去經常赴立法院備詢,為外交政策解釋辯護;未來攻守易位,外界都將睜大了眼睛看,當他遇上過去外交部的長官或同僚時,如何站穩立法委員的位置。
縮短理論和實務差距
關於這點,程建人用他慣有的和緩語調說:「人不是沒有感情的,也不可能脫離以前的歷史,但扮演一個角色就要扮演好。」他當立委會以「國家人民利益」為前提,就事論事,「才不會瞻前顧後,拿不定主意。」
程建人也表示,一個真正誠實負責的政治家,「一方面要樹立理想,另方面也要讓民眾瞭解現實。」政府官員出任民代可以縮短理論和實務的差距。
他舉民進黨力倡的「重返聯合國」為例,我國當初被迫離開聯合國,一直也很希望回去。但聯合國憲章規定得很清楚,入會必須經過大會和安理會三分之二成員通過,的確障礙重重,日前只能先從爭取加入聯合國周邊組織著手,他也必須讓民眾瞭解實情。
熟悉外交事務的聯合報記者孫揚明也指出,立法委員經由基層選舉出身,某些人不免自我膨脹,「以為凡事只要打拚就行了。」不知外交工作須費多少折衝談判,前年立法院通過「建議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的提案,外交部即「深感無力」,以後程建人任務之一將是「確實協調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和外交部。」
另一方面,面對高擎台獨旗幟,大舉進入國會的民進黨立委,身為執政黨首席不分區立委的程建人,顯然也將發揮制衡功能。
談起目前最為火辣辣的國家認同、統獨問題,程建人依然不疾不徐,曾周遊列國的他指出,比起其他許多國家,台灣四十多年來的政經發展算是「相當好」,至於國家的定位,「目前這種安排,可能對老百姓最好。」否則其他選擇都可能破壞安定繁榮,不應冒風險。
為兩黨找出共識點
不過,程建人肯定反對黨參與制訂政策的功能,比方說,在「參加國際組織」和「援外」等議題上,民進黨凸顯了問題,也提供意見,影響民意,直接、間接衝擊了政府的施政。
「先進國家的外交政策常是兩黨共因參與,因為國家利益不分黨派,只有一種,一程建人希望,未來能在兩黨間找出共識點,如此才能提供外交工作人員強大的後援。
除了民進黨來勢洶洶之外,程建人還將面對一個理念分歧的母黨。立委選戰中,「一中一台」等主張不是民進黨的專利。雖然吳梓、林鈺祥等「台灣優先派」的委員連任失敗,但並不表示日後國民黨立院黨團在意識型態上將趨向共識。
永遠留有迴旋空間
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副教授陳一新預測,程建人在立院能發揮多大力量,端賴國民黨內部是否團結。而程建人則以外交官的口吻說,不同的意見是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必然現象,不必過慮,慢慢的會安定下來。
程建人曾任駐美大使館祕書、北美司長和駐美副代表,向以外交技巧嫻熟、處事待人圓融見長。外交部北美司副司長李大維稱許他是「職業外交官最好的榜樣」,絕頂聰明,但深知如何收放自己,言語微妙細緻」即使處理爭議性問題時,也永遠給自己留有迴旋空間,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時報記者尹乃菁印象很深刻,前年七月中沙關係告急時,程建人曾召開記者會,不論記者如何反覆詢問有關「雙重承認」的敏感問題,「他都不曾說錯任何話。」
這項外交官的長處,到立法院後是否適用呢?一位外交界人士有所感地說,外交官講求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言辭含蓄充滿弦外之音,但在立法院,「很多話是說給媒體聽的,」如果未來的「程委員」依然維持外交官特質,記者照抄他的談話,「那就抓不到重點了。」所以程建人可能要調整他過去的溝通方式。
如果繼續留在外交部,程建人是許多人心目中未來駐美代表和外交部長的可能人深。但他曾私下對友人說,從事外交工作近二十六年,「我已看得出自已的下一步、再下一步是什麼。」不再有太大的挑戰性。
從肅靜的外交部到鬧熱滾滾的立法院,不過短短幾分鐘的腳程,但對程建人而言卻是中年後的一大轉折。他必須重新定位自己,在鎂光燈和攝影機強力探照的政治舞台中央,他也得調整參政風格。
回憶漫長的外交生涯,程建人最懷念的不是順利風光的日子,而是中美斷交時,他隨楊西崑特使與美方談判的艱辛經驗。
從「程次長」到「程委員」,是程建人政治生涯的新起點,也實驗著行政與立法部門人才交流的新模式,更是朝野尋求外交政策交集的重要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