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少年得老病

余宜芳
user

余宜芳

1992-07-15

瀏覽數 16,350+

少年得老病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2 / 8月號雜誌 教育,下一代會更好?

年輕人得「老年病」,總是特別不甘心。

當醫生告訴呂志鴻他得了糖尿病,三十歲不到的他心裡想:「完了!這輩子是不是離不開吃藥了?」

其後的日子雖然沒有任何症狀或不適,但他心底總有莫名的恐懼,害怕糖尿病可能引起的心臟、腎臟等併發症會隨時出現。最近,保險公司拒絕他保人壽險,更是重重一擊。

近十年來,醫學界發現,一些原本隨著年齡增長、器官老化,而好發於五、六十歲中老年人的疾病,在臨床上有年輕化的趨勢,四十歲以下的年輕患者日益增加。

老年病年輕化

這些疾病包括上班族最常見的慢性背痛、糖尿病、有猝死危險的急性心肌梗塞,以及兩種惡性腫瘤--乳癌和大腸癌。

為什麼這些疾病會「年輕化」?受訪的醫學界人士一致表示,主因應是台灣社會快速的現代化,帶動民眾趨向西式飲食、高工作壓力、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

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是健康的最大敵人。

根據最新研究報告,糖尿病是十大死亡原因中增加率最快的疾病,二十年來增加三倍;而胖子罹患糖尿病的機會是瘦子的二到三倍。國內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女性糖尿病人和五分之之一的男性患者,初次發病時都有體型肥胖的現象;愈肥胖,發病時間愈提前。

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黃鴻碩觀察,二十歲到三十五歲的年輕糖尿病人逐年增加。他大膽預測,這種情況還會持續,因為國中、小學校園內觸目可見的小胖子,「就是未來得糖尿病的最佳候選人。」

而醫學界已經確認,所有癌症中,「乳癌、大腸癌和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有絕對的關連性。」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王正玉指出,二十幾年前,每年死於大腸癌者不過四百人,現已躍升到一千五百人,主因即在外界環境因素,如飲食習慣改變、各種污染叢生。

飲食習慣太「營養」

大量膽固醇及動物性脂肪也會沈澱在動脈血管內,而加速動脈硬化,因此被認為是造成冠狀動脈病(如狹心症和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遠因。西餐廳當大廚的廖坤泉日前剛動過開心手術,他的三條冠狀動脈在五年內陸續阻塞,他也三度出入加護病房。今年才四十歲的他,把自己年紀輕輕就得病歸咎於職業使然,「長期吃太多肉類、奶油、乳酪。」

現代人高壓力的生活節奏,也使身體機能加速折舊。

行醫近三十年的台大教授李源德長期研究心肌梗塞疾病,發現一九八0年後,患者年齡層朝向愈老化和愈年輕化兩個極端,前者是高齡化社會的自然現象,後者則和生活緊張程度密切相關。

他推估,每年心肌梗塞的病例約有一萬五千名,其中四十歲以下的年輕病人大概有五百個。

「工作的競爭性太強、工作量超過體力和意志力的負荷、生活不規律,以及性格太急躁易怒的人,比較容易發病。」李源德指出。

醫生本身即是高壓力、高競爭的行業。這幾年,台大醫學院即有數位教授猝死於此疾。

中醫師陳俊雄也發現,幾乎百分之九十的求診者都有「肝火旺」的症狀;晚上睡不好、白天易疲勞、眼睛澀、後腦重、脖子緊和頭痛。「這可算是文明病,和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太緊張、急躁、經常發脾氣有關。」行醫十年,陳醫師感覺到這兩年肝火旺的病人特別多。

此外,運動量不足,整天釘坐在辦公桌前的上班族,長期四體不勤的結果,不但各個器官的應變能力減低,也會造成肌肉僵硬、萎縮,腰酸背痛隨之而來。

四體不勤背痛隨來

一項調查顯示,國內開業醫師最常處理三種疾病--感冒、拉肚子外,就是背痛。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復建科主任潘筱萍表示,大部分人的背痛短期內均可不藥而癒;但五%~一0%的人會在日後轉為慢性背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

她指出,許多上班族工作時長久固定在同一姿勢,日積月累造成該個部位的肌肉過度使用,加上缺乏運動緩和緊張的肌肉,自然時時喊痛。另外,疏於治療意外的筋骨傷害,也可能造成慢性背痛。

當記者的林小姐,擁有一頁「小痛拖成大痛、短痛變成長痛」的背痛史。平常不愛運動的她,三年前和朋友去滑草,不小心摔傷尾椎。由於排斥看醫生,她的尾椎足足痛了兩個月才自然痊癒。沒隔幾個月,脊椎的某個關節開始刺痛,工作愈忙累,痛得愈厲害。最近背痛愈見頻繁,使她每天只要一回家,立刻直挺挺地走進房間,「咚的」倒在床上,連翻身都困難。

「背痛讓我覺得無法掌握生活。」另一位受背痛所苦的上班族苦惱地說,每回公司派她出差,她首先擔心的就是背痛會不會發作;一次到香港度假,逛街時背痛得臨時買止痛藥吃。她的許多親友同事都有背痛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年輕人自恃年輕體健,不致於得什麼大毛病,經常忽略身體發出的微小警訊。

勿恃年輕忽視身體警訊

今年四十五歲的翁美卿是某私立醫院的行政副院長,七年前她摸到胸部有不動的小硬塊。卻一廂情願地認定必然是良性腫瘤,拖了快半年才做病理切片,結果癌細胞已蔓延到淋巴結,必須切除整個胸部。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其實,乳癌和大腸癌如能及早發現和治療,預後的五年存活率比其他癌症樂觀許多。然而台大外科教授張金堅根據門診經驗發現,年輕人的癌細胞比老年人的惡性程度強,可比喻為癌細胞裏的「甲級流氓」;他因此呼籲四十歲以下的人更應該注意預防保健,並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

對年輕人而言,工作忙碌常成為延誤就醫的藉口。

從事文字工作的許小姐二十一歲就得高血壓。雖然年輕人得這種慢性病,臨床上較不常見,但和糖尿病一樣,高血壓必須長期服藥以避免併發症。由於嫌兩星期就得跑趟醫院拿藥太麻煩,她一直沒養成固定吃藥的習慣,血壓也就時高時低。「這種病是對意志力的挑戰,但我寧可把意志力放在對付工作上,沒有太多心思擔心身體情況。」她半開玩笑地說,自己手掌的生命線長得很,大概不會二十幾歲就死亡。

有人用否定、逃避、或不以為意的態度面對;卻也有人在患病後,克服「我這麼年輕、為什麼是我?」的心理衝擊,重新調整生命腳步,人生觀甚至因此改變。

李源德醫師便表示,年輕人得急性心肌梗塞雖然很可惜,其實未嘗不可能因禍得福。「只要能因此改變過於緊張的生活、學會珍惜健康、養成固定運動習慣,未來可能過得更好。」他經常這麼苦口婆心地勸諭病人。

年輕得病,因禍得福

總是打扮得令人眼前一亮的韋寧,任誰也看不出曾是個自怨自艾的癌症患者。

三十三歲那年,她發現自己乳頭出血,婦產科大夫告訴她沒事,拖了半年才知道該找一般外科醫師檢查。起初醫生診斷為乳腺潰爛,挖掉局部即可,進了開刀房後發覺是惡性腫瘤,立刻全部切除。從小愛漂亮的韋寧也在毫無心理準備下,失去一邊胸部。

她以淚洗面一年多,甚至自殺三次,親朋好友的溫柔勸慰全部聽不入耳。直到擔任台大醫院乳癌病友會義工的翁美卿狠狠「開導」她一頓,終於點醒她。想通之後,韋寧逐漸恢復樂觀、開朗的性情,也因到台大醫院當義工,鼓勵剛動完手術,容易陷入自憐情緒的新病友。

手術後五年,韋寧至今未再發病。「我比從前更懂得珍惜夫妻、朋友、手足之情,也學會關心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建議別人也等於自我心理建設;看別人好起來對自己更是很大的激勵。」自願付出時間、精力為新病友打氣的翁美卿說。她目前是病友會「真善美」俱樂部的會長。

面臨死亡威脅後,很多人便自然成為宣導「預防勝於治療」觀念的生力軍。

廖坤泉已經習慣勸朋友戒煙,少吃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因為兩者都可能造成冠狀動脈阻塞。他也決定辭去食物誘因太大的西餐廳大廚工作,改做小生意。

個性開朗的黃玲如是中學老師。七年前,她三十四歲時罹患大腸癌,目前已完全恢復健康。現在,她是親朋友好友的健康顧問,當他們如廁習慣有改變時就問她:「可不可能是大腸癌?」黃玲如一律鼓勵他們趕快去檢驗,結果真的幫助她的阿姨在極早期就發現病灶叫她甚至常開玩笑地安慰需要開刀切除腫瘤的大腸癌病友:「腸子那麼長,切一段應該沒關係吧!」

看來,年輕人得「老年病」,是生命的危機也是轉機。

告別背痛

背痛時吃消炎藥只能治標,治本之道仍在日常生活保健。以下幾招教你預防背痛的正確姿勢,以及治療背痛的簡易運動方法。

一、站立時抬頭挺胸,背部打直,縮小腹,避免穿一吋半以上高跟鞋,以免腰椎前凸。

二、坐時,選擇一張椅背略傾斜。約一百至一百一十度一的椅子,臀部靠椅背,下三分之一背部可放一筒狀圓墊。

三、躺臥時,可在雙腿間或膝下墊一個枕頭,減少背部壓力。盡量勿俯臥太久,避免增加腰椎壓力。

四、改進工作姿勢,不要長時間低頭或仰頭,工作檯不要太低,使頭部前屈約二十度即可。每二小時至少休息十分鐘,並間以數次活動身體、緩轉頭頸,或伸伸懶腰的小歇。

五、搬動物品時,儘量避免過度向上或向前搆物的動作。搬動的動作頻率小於每分鐘十二至十八次,避免一直使用身體的同一部位或做同一動作。六、如發生背痛,待背痛緩和後,即應規則、有恆地從緩慢柔和的動作開始運動治療。但當運動引起明顯疼痛,或疼痛持續十五分鐘以上時,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去看醫師。

七、以下是簡單的運動療法。

平背運動:

a.用力夾緊臀部,再收縮腹部。b.使腰部曲度變平,腹肌用力收縮,下背部即緊貼地。c.數一至十,再放鬆,重覆十~十五次。d.整個動作可加上提高臀部一~二吋運動。

背肌運動(二):

a.膝部彎屈,腹部收縮。b.將臀部提高十秒。c.重覆十~十五次。

膝胸運動:

a.夾緊臀部,腹部收縮,使下背平貼地板。b.抱雙膝過腹。c.雙手抱雙膝,慢慢靠近胸部,數一到十。d.動作c可兩側輪流作。

背肌運動(一):

a.俯臥於床上。b.以手抱頸,先以上背的力量將身體向上伸展。c.如背部力量無法支撐上述動作,則先以兩手撐地,伸展背部。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