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峰會議落幕了,這是人類第一次匯集全球政府及民間團體討論環境問題。本次會議所達成的協定及行動綱領儘管有限,然而,會議本身就是個超級媒體專件,引起舉世矚目是必然的。
永續發展,值得深思
此次會議中一再提出來的說法是「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它值得我們深思成長的意義。今天台灣看到的成長曲線,常是以等比級數變化,但只有在數學中才有無限成長;真實世界裡,這種無限成長最後不是崩潰,就是達到飽和平直的狀態;它的最終極限則是來自環境的限制。
成長限制並不意味發展停止;永續發展是企求與環境取得和諧關係的發展。我們常把成長看成狹義的資本成長,而一再強調GNP與外匯存底之成長,但這些只是「通貨」的衡量,它一方面使我們忽視不可量化的環境代價,另一方面則過度重視眼前利益。
事實上,人類追求的是福祉的成長,而非以生活品質之惡化換取外匯存底。因此,以永續發展取代經濟成長,不應只是名詞的代換,而是我們重新思考發展策略的開始。
此外,高峰會議也反映出,政、經、科技與環境的錯綜複雜性。以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氣候條約為例,它源自科學家觀察地球過去百年持續增溫,及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如所提出的警訊;到目前,稱學家雖確定兩者都是事實,但其間的關聯性尚不是非常的確定,然而其迫切性及風險性,已逼使此一議題列入政治議程。
遠陷入一種頭痛醫頭,腳痛營腳的環境政治?是否永遠難逃污染抗爭 索賠的文化模式?
認識科技的能與不能,將是未來決策過程中重要的一環。科技的使用應儘量提早到「防患未然」的層次,而不只在處理廢棄物、排放物。目前國內重大工程方案,經常是由工程單位主導,而缺乏環境科學家的意見輸入;等到問題出現,才要求以科技方法處理善後,是極缺乏遠見和效率的。
本次會議另一重點是開發中國家的環境問題。記得曾有外國人說過一句話:「十億個貧窮的中國人固然是悲哀,但若有十億個富裕的中國人,會讓地球環境一下子就完了。」姑不論其立論正確與否,它的確反映出北半球國家的恐懼。只要試想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十倍,所引發的增溫效果,可能就是無法處理的大災難。
因此,發展中國家更需要最新、最有效率、最清潔的科技,來達成經濟發展;而這種發展才有其永續性。目前,兩岸經貿正大幅成長,不少台商將夕陽。污染的工業帶到大陸,去傳授「台灣污染經驗」。長此以往,對當地環境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壞,亦將是成長到達極限的因素。
我國不具聯合國會員國地位,也無法參加政府性的高峰會議,但這些都不能構成我們忽略此次地球高峰會議的理由,因為這是關乎「我們共同的未來」。
讓台灣當環保模範生
從另一方面看,台灣在即將踏入已開發國家之林時,若能善加利用資金、科技,而順利走上永續發展之路,將會對世界有一明確的示範作用。我們處於南北國家對立之外,倒有機會先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新典範,就看政府與民間是否有此認識和努力。
(牟中原為台大化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