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考幾分?」幾乎是每位台灣小孩回家被問的第一個問題,也擔心孩子跟不上別人,放學後即安排小孩到補習班報到。但在以色列,小學生下午1點半就放學,中學生3、4點放學,不過沒有補習班可去。
或許是這樣的自由,導致以色列的孩子在各種台灣人重視的國際競賽中,通常沒能拿下好成績,甚至遠遠落後台灣。
但事實證明,小時候落後,並不代表長大也會輸。以色列人的文化中,多元開放是一大特色,而「斗膽、不畏強權」也描繪了猶太人的性格。他們希望培養能夠追求真理的人,即便權威者下達指令,他們依然能勇於表達,激發出更多創意、打破框架。此外,在以色列的教育中,從來不給標準答案,而是希望學生保持好奇心,並將所想到的創新點子付諸實踐。
上週有提到「為什麼讀大學/研究所?」,呼應到以色列的教育模式,猶太媽媽扮演著啟發孩子的角色,看重興趣、天賦過於成績,以至於孩子對自己所愛的領域,能夠廢寢忘食,找到自己的價值。
「學習,不是使命,而是興趣」
(圖片來源:Flickr antifluor)
【原文節錄】
以色列,教育就是不一樣
談起以色列,你會想到什麼?是忠誠的猶太信仰,還是戰火綿延的國度?其實特殊的教育方式,才是這個國家最精采的地方。在以色列,從家庭、幼稚園、中小學、大學到當兵,都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在開放、自由的環境長大,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勇於挑戰真理,讓只有800多萬人的小國,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軍隊成為戰無不勝的勁旅。以色列也是新創之國的代名詞,是除了美國矽谷之外,創業氛圍最佳的地區,平均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創公司,人均創業世界第一,吸引國際大廠積極投資、挖掘人才。以色列與台灣同是小國,但憑什麼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