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讀了「俞大維傳」,由衷驚歎:九十六歲的主角,不愧是「歷久彌新」、魅力無限的當代人物。
「俞大維傳」之所以引人摒目,不僅是主人翁有不凡的經歷,更重要的是,它正是一部鮮活的中國近代史用主角本身更展現了豐髓的中國文化。
俞大維究竟是怎麼樣的人物?
頗得老莊哲理深髓
喜歡穿大紅毛衣,或印有母校哈佛大學標誌的運動衫,俞大維自認:「我很平凡、普通,只是擅用常識分析、判斷事物而已。」然而許多事印證,老人往往洞燭機先、智慧過人;不但在戰場用兵自如、掌握全局,即便日常瑣事,也都能直搗問題核心。
像最近剛結束的二屆國代選舉,俞大維事前就曾力主安定、繁榮,才是老百姓的最愛。「執政黨只要掌握這項訴求,一定贏定了!」他還建議李登輝總統等國內幾位領導人,走入群眾,到西門町聽、看、講一般民眾的話,因為「民主政治
如同賣膏藥一樣,要能推銷出你的產品,得有人買呀!」
更有趣的是,他認為選舉文宣非得重視電視不可,「在美國選舉時看報人少,大多看電視,尤其是鄉下!」
五歲就有神童之稱的俞大維,學貫中西,博學強記,無書不諳,不但數理、邏輯、哲學、軍事、兵工、彈道、天文、地理等樣樣精通;經濟、文字、藝術、史學、詩詞……,也都深入融貫。
他在傳記中提到深受母親,曾文正公孫女曾廣珊的啟蒙與薰陶。因此李元平在傳記中固然記載了俞大維豐富的一生,實際生活裡,這位一直強調凡事「不只從正面看,更從反面看」,頗得老莊哲理深髓的老人,有許多小故事,隨手拈來,更能「畫龍點睛」,刻畫出他的人生哲學。
年齡只代表歲月
在俞大維身上,年齡只代表他走過的歲月;他不但不會讓年輕人覺得有代溝,是「上上個時代」的人物,更不可思議的是身體硬朗、精力充沛,記憶力尤強,話匣一開,源源不斷,無論什麼話題流行,他都能侃侃而談,總能帶引人們走在時代最前端。
很多人好奇他如何養生,在如此高齡,還能頭腦清楚、聲若洪鐘、額面光亮,幾無皺紋;並且起居一如常人,閱讀書報、接見訪客、整理書籍。每當老人找起他成堆成庫的書來,那一本;那一冊放在那個角落的書架,他此跟隨二十多年的參謀、國防部總務局副局長羅順德,和陪伴他十多年的護士褚小姐都要清楚而快,常令這兩位小他四、五十歲的「後生晚輩」折服萬分。老人最近一直說要收攤;開始將書裝箱、分類,忙得不亦樂乎。
羅順德並透露,十多年前老先生曾患失眠,醫生開安眠藥吃。誰知一天他竟指著牆上掛畫等明明沒有的東西;羅順德緊張了,請醫生不再開藥,而改開維他命C,他也睡得很好。過了近十年,俞大維有一天突然說:「你給我吃維他命C喔,不然怎麼酸酸的。」令人莞爾,其實老人一生智慧過人,心知肚明,只是有時裝作不知。
褚小姐認為老人清心寡慾、律己甚嚴、生活規律、不抽菸、熬夜、胸襟寬大是長壽主因。但俞大維自己並不認為這些是高壽的原因。他常說:「我的家人都不長命,活到七十歲左右已算高壽。能活這麼久,全恃平日積德、行善、不害人。」
在傳記中他這樣陳述:
「我得享高壽,第一、待人寬厚,平生沒有一個政敵。第二、積德而不害人。第三、兩袖清袖,不忮不求。」
數年前某日,跳舞、演電影的江青突至俞府,一見到俞大維就跪下磕頭,老人一臉困惑;這位五十、六十年代紅遍東南亞、演過西施影片的女星,激動地口中喃喃:「我是來謝救命恩人的。」「我都不太記得了,這一提,才想起。」原來當年江青及家人被指有通匪之嫌,幸遇這位包青天明鏡高懸,觀察研判:「絕不是!」,一句「放了!」使得這一家人免受劫難。
據他身邊人透露,還有被判死刑,因他明察秋毫、挺身而出,翻案改判無期徒刑,後遇大赦釋放的獨子。因此,俞大維當國防部長時,常有人到他宅前喊冤。
想辦法原諒別人
俞大維因母親信奉觀音菩薩,從小耳濡目染,至今信守不渝;臥房和客廳都掛了一幅觀世音像,十分引人注目。他也始終有慈悲的善心:「我從在德國當顧問,到後來作兵工署長、國防部長,從來沒有判過一人死刑,總是想辦法原諒別人。」
他特別舉周文王德政「畫地為牢」的故事,說「我總覺得待人要寬、要好,從不罵人,連一句重話都不講。常是幾千位同仁、部屬,也沒有人做什麼壞事。就是關在牢中的犯人,一到過年,沒人做保的,我做保放他們回去過年;還不是都回來了。哈哈……。」談到欣慰處,老人開懷大笑起來。
遼有一次、他透露在國防部,有人犯錯,他又教他「畫地為牢」,自我反省去。旁邊的侍從忍不住提醒:「部長,畫地為牢的人已經畫到西門町去囉!」俞大維生動地回憶往事,興味非常。
論到事功,俞大維更有一籮筐,但是他總是將老子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他常說:「平生沒做什麼錯事,唯一不應該的,就是從政、當官,又碰巧做了國防部長。」
不論抗戰時的兵工署長任內,使國軍部隊無後勤之憂;或後來在東北參加三人小組與中國共產黨談判;乃至任交通部長,將最新的企管知識帶到國內,俞大維始終堅持「應辦的事,說做就做,不可拘泥,不能官僚。」
現代「孫子」
民國四十七年台海緊張時刻的八二三炮戰,尤其凸顯俞大維的足智多謀、臨危不亂,置個人生死度外。
從一開始,俞大維就力排眾議,判斷共軍不是打馬祖,真正目標在金門,後來果然料中。他又不顧自身安危,一有空就往金門跑,與軍隊官兵一起睡壕坑、吃牛肉麵,更乘飛機出入巡視沿海十數回,以正確研判敵情。
到八二三開打當天,他不幸中彈,至今小彈殼還藏在腦袋裡。然而他在千鈞一髮之際,不但救了自己,也救了差點命喪黃泉的胡璉將軍。 當精通孫子兵法、有「現代孫子」稱譽的他,奇蹟似的游泳上岸,眾人嘩然。他還幽默地引用馬克吐溫的話,損了那些以為他已陣亡的記者說:「你們太過分了!」後來他將計就計,讓對岸敵人以為他已中彈身亡,外國媒體甚至還報導他陣亡的消息,此後他在戰事新聞中就幾乎絕跡。
八二三炮戰在烽火連天中大勝,國軍因此名湯中外,更奠定台澎金馬以後數十年的安定與繁榮,俞大維的全程掌握,運籌帷喔,絕對是至大功臣。傳記中記載:
「唯一奇特的是,最讓他刻骨銘心的八二三台海戰役,能顯現他窮畢生心力血汗所付出的,竟然只是他兵歷表上備註了:「人事行政局人勤組五十四、一、一四簽奉核准,呈送負傷榮譽紀念章一座,以作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部長巡視金門防務時炮戰負傷之紀念。」」
作者李元平淡淡點出:「無勛、無獎;紀念而已。他傳奇的一生,包括這一傳奇的紀念。或許這正如他所自許的:「參謀官,沒有姓名。」
先總統蔣公慧眼獨具,每回要俞大維從美回國任公職,不論後來的兵工署長、交通部長及國防部長,他一定婉謝;後來蔣公根本不問他,先發表他為國防部長。但感念拔擢之恩,俞大維終身不敢忘,「我和他非親非故,卻屢次重用。」傳記中也詳載他和蔣公各操湖南、浙江話,只能以筆交談的趣事。
俞大維說:「我是真正的愛國家;不與人爭,一無所求;我從不培養自己的勢力;我到任何單位,從沒有帶去一個自己的人;或安插一個自己的人……。」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一月六日,是老人九十六歲高壽,俞府一掃平日的寧靜,車水馬龍、冠蓋雲集。第二天起,俞府卻又恢復如往日的平常人家,少有客人往還。愛書成癡的俞大維,仍手不釋卷,鑽進他自稱和家人一起的「世外桃源」中,拿著放大鏡讀報、看書,或和偶來的訪客談天說地。
俞大維經常強調:凡事唯有「超以象外,才能得其環中。」並舉文學創作為例,最重要的在更上層樓:「別人是就世中論世事,作家要就世外論世事,」如此才是「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同時他也認為自己是學哲學、研易經的,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因此今天的社會或民主政治,必須折衷、協調、包容;很多事,「我不但正面看,還倒過來看。不一定自己就是對的。」
也許,觀看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也應該以「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道理一窺堂奧。
俞大維談「忠」
曾在十三歲和八十九歲看過兩次哈雷慧星俞大維,除了是國際知名彈道學家、軍事家和政治家,文學、藝術也無一不通;但很少人知道他還彈得一手好鋼琴,在他們那個年代真屬罕見,去年蔣夫人赴美前,她還向這位老友說,很想再聽聽他的琴藝;可惜老人不彈久矣。
更少人知道的,俞大維也能津津樂道紅樓夢、甚至金瓶梅等中國古典小說,十多年前他和一位學者論及這部經典之作時,更透露在其中數千個人物中最喜歡的是紫娟。
為人臣要忠厚
他說:「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人兒最難求。紫娟是黛玉的忠婢,也是黛玉的知心人。」俞大維強調他特別愛紫娟的忠,學界人士也同意:紫娟確是紅樓夢中,堪以忠臣比喻的丫頭。
在訪問中,這位歷經中國近代各重要階段,並參與過決策的關鍵人物,談及他的外曾祖父曾國藩最重人才,也提到自己對人才的看法。他引用曾文正公的四句話:「忠臣謀國、百折不悔、義赴不敵、視死如歸。」他強調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並補充道,用兵、使用兵器、作戰等,都可時時變通,但人臣的「忠厚」最為重要。
俞大維並頗帶弦外之音的說:「人一定要忠厚,不需要太聰明,否則會出亂子。」
他同時稱道當今幾位重要人物,如李登輝總統、李元簇副總統及行政院長郝柏村、新上任的參謀總長劉和謙,都是「忠臣、正派人士,和大陸撤退時的政客不同。」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俞大維當年從德國留學回國,途經印度喀拉蚩時,看到賣藝的人,正在讓蒙哥鼠和響尾蛇相鬥。
令這位年輕人印象深刻的是,蛇與鼠鬥得精疲力竭、死去活來,結果誰也沒贏;這詩候賣藝人,拿起刀來,朝這兩個鬥者「涮、涮」幾刀;旁人只看到一幕血淋淋的可怕鏡頭。
誰能得利?
又有一次,他的妹妹俞大綵,即台大前校長傅斯年的夫人,在南京中央大學的水溝中,看到兩群青蛙「開戰」;連鬥數天數夜,結果死傷累累,似乎誰也沒贏。
他因此獲得很大的啟示:鷸蚌相鬥,總是漁翁得利。他因而感慨,人類的戰爭,經常不曉得為什麼而戰,結果卻是兩敗俱傷!
也因此,俞大維常常向「俞大維傳」的作者李元平提出一個警世的問題:如果國民黨、民進黨再內鬥,最後誰能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