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2月22日3度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3.59%,主要由民間投資及出口成長所帶動。其中,半導體族群領軍下,民間投資可望站上2.3兆元,不但創下新高,成長率更上衝7.37%,中止前兩年負成長。
構成GDP的三大要件──出口、投資、消費,預估成長率全面調升,其中出口成長率上調至6.23%;民間消費成長率為1.86%,民間投資成長率為最高,7.37%,顯見和出口並列今年經濟成長率的貢獻來源。
然而過去十多年來,經濟成長都未和薪資成長同步,所以,這樣的成長率雖說恢復水準,但對民眾而言是「無感的」。真正要有感,大家應關心投資成長率。投資,是創造就業的主要動力,投資愈大,理論上工作機會應愈多。
那麼,現在主計處將民間投資成長率上修到7.37%,民眾應感到興奮嗎?其實,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這數字存在兩大陷阱。第一,是投資量未恢復到以往的水準:2004年至2007年,我民間投資占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均超過17%,今年占比僅回到15.9%,不如以往。
第二個更大的陷阱,是民間投資的項目,最重大的並非能夠創造大量就業的項目。事實上,各產業能創造的工作機會差異極大,科技業每10億台幣的投資,僅能創造1.7到1.5個就業機會,但投在觀光上,10億投資可以創造200個工作。
過去十年台灣民間投資主力主要由半導體、面板與DRAM族群擔綱主力,這些都不是能創造大量就業的項目,也難怪就業率和薪資成長有限。今年投資主力僅剩半導體,零星則有電信、航空業者大投資。半導體是最主力,但半導體卻不需要大量的人力。
一座12吋的晶圓廠,投資金額是800-1000億台幣,占掉2.3兆民間投資總額的1/20左右,然而,晶圓廠的投資絕大半用來向國外買機器,這些錢,台灣都賺不到,工作機會更是一個也沒有,即使有,也只有負責處理購買機台的處理人員的工作。單單一家台積電,今年預計投資90億美元,占掉台灣整體民間投資超過1/10,這樣能創造多少就業機會?
電信和航空業者可能好一些,然而,如果電信業是投資買昂貴機器,對創造就業帶動有限,如果是用於設銷售服務點、軟體服務的研發,則可多一點就業。航空業亦然,航空業如果投資主要用於買飛機,那這飛機錢還是給外國人賺走了,在台灣創造不了太多的就業,只創造了新的飛機的空服人員和機師就業機會,且機師很可能是外國人。
因此,看到經濟成長率3.59%、民間投資成長率7.37%這樣漂亮的數字,且莫高興,如果實質上無法帶來薪資的成長和就業的增加,到最後,又是一堆令人「無感」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