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埋伏了愛滋炸彈?

楊孟瑜
user

楊孟瑜

1991-09-15

瀏覽數 18,950+

台灣埋伏了愛滋炸彈?
 

本文出自 1991 / 10月號雜誌 第064期遠見雜誌

中世紀的黑死病,十八世紀的天花大流行,二十世紀的愛滋病。

躲過了吞噬歐洲近半數人口的黑死病和天花,如今,講求和世界「同步」的台灣,能不能避開新的世紀大絕症?

「台灣現在是跟著全球趨勢走。」擔任衛生署愛滋病防治小組召集人的台大內科教授莊哲彥,一語點出現狀。雖然常有人認為中國人觀念保守,不似歐美因性開放產生後遺症,然而台灣的色情泛濫、諱疾忌醫,同樣使人難逃愛滋病毒的竄擾。

愛滋借刀殺人

翻閱目前的數據也許令人慶幸:到今年中,全球至少有一五0萬人罹患愛滋病,有八百萬到一千萬人帶原;十年來,美國因愛滋而死亡者,超過十萬人;而台灣,到今年八月為止,感染人口是二一一人(包括三十四人發病)。

台灣的百位數感染人口,確實如滄海之一粟。但是,「愛滋病流行曲線前幾年都進展很慢,等到一旦開始上升,就是急速上升。」任教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攻生物統計的蔡偉彥教授表示,各國目前幾乎都以每年增加一倍的幾何級數上升。

台灣正在起步上坡嗎?許多人開始擔心。

有旅行團赴泰國一遊,返國後集體相約進醫院檢驗;台北市性病防治所人員工作量日益加重,四年來檢驗人數成長四倍;衛生署官員聽說,國內唯一生產保險套的廠商,近來銷路大增。

還有莫名的愛滋恐慌症。有人懷疑朋友有同性戀傾向,不勸朋友檢驗,反而是自己跑到醫院要求檢驗。台北醫學院泌尿科主任江漢聲門診中一位病人,得的是尿道炎,由於久病不癒,卻懷疑是愛滋病,不論如何檢驗確定「這不是愛滋病」,病人還是不肯相信。

恐慌固然是反應過度,但正表示大家急須瞭解愛滋,尤其愛滋病刁鑽遠甚其他疾病。

愛滋病是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音譯,全名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愛滋病毒不直接致命,卻專攻身體的免疫系統,使人喪失免疫機能,導致各種感染趁機而起,人體卻毫無招架之力,步向死亡。

一旦嚴染終身帶原

這種等於解除人體全副武裝,再供其他病菌蠶食鯨吞的「借刀殺人」手法,使得愛滋病難以捉摸、又牽連甚廣 每一個器官都可能遭到破壞而發病。常見如皮膚科、泌尿科、婦產科、胃腸科、胸腔科,甚至連腦科等的疾病,都可能在百思不得病因後,才赫然驚覺到愛滋病毒這個「幕後主腦」。

各方專家研究愛滋經年,至今依然無藥可解,目前常使用的藥物AZT,只能暫時抑止惡化,儘量延長患者生命。愛滋患者包括感染病毒卻未發病的帶原者,以及已經發病者。「是否感染,一定要詳細檢查才能知道,而且愛滋病毒可以潛伏六到十年,很難察覺。」衛生署防疫處副處長許須美指出愛滋特性,「一旦感染了,就是終身帶原,會傳染給別人。」

愛滋病毒傳染之道是透過血液和體液。因此許多人由輸血、性交或共用注射針頭而感染。初期患者集中在男同性戀圈,即因為男同性戀者通常擁有多位性伴侶,且性行為採肛交方式,容易造成肛門破裂出血,愛滋病毒正好藉機滲透。

血友病人也常因此病上加病,成為第二大感染族群。容易流血不止的血友病患常須輸用凝血製劑,而「凝血製劑是用兩千到兩萬人捐輸的血漿混合製造的,這上萬人中只要有一個是帶原者,輸血的血友病人就可能感染。」台大實驗診斷科主任沈銘鏡表示,台灣現有愛滋帶原者中,十五歲以下的有七、八個,就是這樣無辜感染。

無辜孩童也遭殃的,還有經由母子垂直感染。前年在高雄,就發現一個愛滋患者生下的女兒成為帶原者。根據統計,愛滋病帶原者母親將病毒傳染給胎兒的比例可達二0~五0%。

全民合力反擊

邁入九0年代,全球愛滋病發展有了新轉向;患者從原有的同性戀和血友病患兩大族群,向異性戀者和靜脈毒癮者蔓延。

台灣已有同樣傾向。

衛生署公布驚人數據,經由嫖妓而感染愛滋病者,從去年的九.五%,上升到今年的二二%。衛生署長張博雅不禁數度疾呼:「不要嫖妓。」何況嫖妓者還會危及無辜的妻兒。

領導防治小組的莊哲彥教授尤其擔心毒癮患者的擴增。靜脈毒癮者常共用注射針施打毒品,以表彼此相濡以沫。台灣曾有安非他命氾濫問題,莊哲彥擔憂,當吸毒者毒癮加深後,會嫌用吃的、聞的不過癮,而改用注射的,那就容易感染愛滋病了。」

即使毒犯就逮,目前監獄中尚無適當處置愛滋患者的準備;一旦出獄,又往往失去縱影,難以掌握。曾有地方政府醫護人員聯繫一名煙毒患者追縱檢驗時,反遭對方辱罵和恐嚇。

在台灣,愛滋病己經和色情問題、吸毒問題互相糾纏,社會沈痾益顯複雜。防疫處許須美表示:「以前是衛生單位打獨鬥,現在是全民的事。」

這「全民」涵蓋到警政、法務、勞工、教育等部門。政府為興建北二高、捷運工程,引進的上千名外籍勞工中,已複檢出約七名愛滋病毒陽性反應而遣送回國。這是找得到的合法勞工,另外還有三萬名左右的非法外籍勞工混跡台灣,其中不少來自愛滋正熾的泰國(妓女感染率二六%,青年男性感染率一四%)。

感染年齡下降

外來者含危機,台灣內部也隱憂重重。民間防治愛滋角色突出的同性戀者祁家威,多年前提出師大學生感染病例,以及今年七月公布包括國中、高中的六名學生病例,幾度引起校園震撼。「這病已深入大眾階層,」知名的性病學者江漢聲提出訊號背後的意義,「愛滋病使人發現,性病不再是一種骯髒的疾病,清淨之地也可能有帶原者。」 祁家威公布的病例也隱含有愛滋患者年齡層下降的訊息。他透露,同性戀圈固然已有愛滋警覺,但也正因如此,有些人找性伴侶時存有「找幼齒」較乾淨安全的心態,殊不知年少者皮嫩肉細,性交時極易受傷出血,帶原者往往就由此傳染病毒給青少年。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愛滋影響所及,最令社會扼腕之處,也就在於患者多為二十至四十歲,這些正當大有所為的青壯人口。

為力阻愛滋病蔓延,防疫單位正大張其網。自從民國七十四年底,一位外籍愛滋患者過境台北時發病,台灣首見愛滋病患,次年衛生署即動員篩檢,歷年來逐步篩檢捐血中心、役男、監獄等,共檢驗了四百二十多萬人。同時全省設立諮詢專線;今年九月,增設一科專責愛滋病工作。去年底,「愛滋病防治條例」完成立法。

台灣省衛生處也擴大手筆,編列二千萬元預算,於八十一年度全面推動防治愛滋計畫。

教育單位不遑多讓,兩年前開始規畫編纂相關教材,新學期一開始,大專和高中、高職的軍訓護理課本中,就涵蓋了愛滋病等性教育傳授。

教育部由軍訓處專責,更把防治愛滋列入「春暉專案」首要重點,當扼止安非他命漸收成效之際,他們又將馬不停蹄地攻向另一個更強勁的對手。

最怕的是無知

學者專家皆指出防治根本在於教育。「最怕的是無知。」負責愛滋病特別門診四年多的性病防治所所長林華貞一語點破。

一名關心餐具不潔會傳染B型肝炎的年輕男子,談起愛滋病來,卻一知半解:「那不是外國人和同性戀才會得到嗎?」

若不瞭解愛滋,如何談及預防?更何況愛滋病影響已不限於病患本身,而漸擴及社會各階層。

它涉及倫理與法律的爭議。無論一般民眾或醫護人員,是否能因恐懼感染愛滋而排拒患者?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曾發生愛滋患者住家遭鄰居縱火;在台灣大型醫院裡,也有醫生拒絕會診愛滋帶原者。

它會加重社會負擔。一者是國家財務,包括補助傳染病治療和研究、宣導經費等,美國衛生保健體系因此一度瀕於破產。另一者是社會福利,歐美已出現「愛滋寶寶」淪為棄嬰或孤兒,卻乏人領養照顧的問題。

愛滋患者的心理或精神反應亦屬難題。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典齊分析,有的是因得病而產生不安、恐懼和怨恨,有的是因病毒侵入腦部或中樞神經系統,而引起智力減退,行為失常。近來即傳出,一個外籍同性戀患者心存報復,來台灣從北「玩」到南,四處「交」朋友,散布愛滋病毒。

「要用愛心對待病人,跟他握握手、拍拍肩,會降低他的不愉快。」接觸過上百個愛滋病患的林華貞所長道出經驗。張典齊醫師也表示,患者能否度過心理掙扎或狂飆期,除了本身自我調適能力,「就要看周遭人的支持了。」這種支持包括民間成立基金會協助、宗教團體的心靈治療等。

蔡偉彥教授進一步指出,美國已著手研究愛滋病對生活型態和社會結構的影響,台灣也應未雨綢繆。

不讓愛滋病毒侵擾人體,也別讓它侵擾社會;不僅是政府責任,也是民眾所當做。此時此刻,台灣或許正立在愛滋病是緩或飆的關鍵時刻。「台灣若能壓制住,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江漢聲教授語帶期許。

如何拒絕愛滋病

愛滋病毒感染需要有相當濃度和劑量的體液交換,所以日常的談話、握手、擁抱、咳嗽、打噴嚏、游泳、共食、共學、共工和共用浴廁等行為.並不會傳染。但仍應以下列方式預防:

一、還免有多位性伴侶。

二、避免和已感染者或高危險群做性接觸。

三、假如你不能肯定你或你的性伴侶是否感染,則應採取保護措施,避免體液交換--包括使用保臉套、避免深入的交合,避免深吻和皮膚粘膜損傷。

四、避免共同使用注射藥品或毒品。若必須要注射藥品,應用拋棄式空針。

五、血液及血液製劑應經過檢驗和加熱處理,避免因輸血感染。

六、避免與別人共用牙刷、刮鬍刀,或任何可能造成皮膚穿則的工具--如紋眉、刺青、穿耳洞等器具。

七、女性若是抗體陽性者,應避免懷孕。

八、身上若有傷口,要小心勿接觸到他人血液及體液。

九、做血液篩檢測試。

醫護人員檢查病人時最好戴上手套,進行外科手術時除防護衣外,並穿上雨鞋,以避免大量血水溢出感染。

愛滋病通常症狀是:疲倦、夜間盜汗、淋巴腺腫達三個月以上、短期內體重消瘦一0%以上、發熱達三個月以上、下痢。

約有八五%的患者會有以下兩種伺機性感染--一是卡氏肺囊蟲肺炎;症狀與嚴重肺炎相似。咳嗽、發燒、呼吸困難。二是卡波西氏肉瘤;常發生在皮膚表面或口部,初期看來像瘀傷或呈藍紫色、褐色斑點,接著斑點可能持續增大,也可能散布到體內其他器官,包括使淋巴結腫大。

(資料來源:衛生署、台北性病防治所、台北醫學院江漢聲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