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大規模跨國分析與過去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科學證據,低社經階級本身不僅足以令人折壽,且也使人對健康的控制降低,政府光是叫民眾戒菸、多運動、少鹽、控制體重與三高,是不夠的;縮小階級落差的跨部會行動,不只是一種政治姿態而已,更是上醫醫國、上游的救命工程。
國際注意到社經階級對健康的影響已超過30年以上歷史,稱之為「健康的社會決定因子」(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英國在1980年首度出版「健康不平等報告」,其後世界衛生組織成立「社會決定因子與健康委員會」,邀英國麥可馬穆爵士(Sir Michael Marmot)擔任主席,並出版「在這一世代弭平階級落差」(Closing the Gap in a Generation)白皮書。聯合國大會在2015年9月通過「2030永續發展議程」,明確宣示,國際與各國政府必須以跨部門政策力量、公私部門間夥伴關係及國際合作,達成經濟、環境與社會相輔相成的發展,轉型我們的世界,確保沒有人被遺留在後。
有全民健保,不等於有全民健康
台灣曾與馬穆爵士團隊合作,於2015年完成亞洲第一份健康不平等的國家報告。分析發現,居住在最弱勢鄉鎮區的男性與女性零歲預期壽命,分別比居住在最優勢地區者少了6.4年、3.5年。教育與就業狀況也都與健康及死亡率相關。2000年失業的男性,其後十年的死亡率比有業者高兩倍之多,而不論有業無業,教育程度愈低者,死亡率皆愈高,而擁有大學或以上的教育程度,對失業的折壽效應具些許保護效果。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盛行率與控制率,也有教育程度愈低、情況愈糟的社經階梯現象;健康行為方面,教育程度國中或以下者與大學或以上者相比,男性吸菸率是兩倍,飲酒相關的住院率是14倍;女性飲酒相關的住院率,更達20多倍之高。
台灣常陶醉於擁有傲視全球的全民健保,殊不知健保對國人健康的好處在實施十年之後已達瓶頸,尤其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死亡率徘徊不下,政府與人民都不能有佼倖心態,必須正視預防與健康促進,尤其是上游社會決定因子造成的健康落差,有賴跨部門作為,包括給予每個下一代健康公平的人生起點、平等優質的教育及訓練、良好公平的工作環境、確保基本生活條件、優質的城市與社區環境、普及的預防,才能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