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重專利+拚人才,快速站穩FinTech浪頭

金融科技來襲 業界啟動戰略布局

林讓均
user

林讓均

2016-04-28

瀏覽數 20,550+

重專利+拚人才,快速站穩FinTech浪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6 / 5月號雜誌 請給我安全的家

王儷玲表示,去年是台灣的金融科技元年,金管會正著手研擬金融科技白皮書,鋪設短、中、長期的推廣路徑。重點包括五年內電子支付倍增計畫、擴大線上金融服務與人才轉型等,期待儘早與國際接軌。

曾銘宗則點名無現金社會、區塊鏈、大數據、生物辨識與機器人應用,是金融科技的五大趨勢,並呼籲台灣應重視金融科技專利,提醒金融業應提撥盈餘,推動業務與人才轉型。

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董事長 劉燈城

運用科技 讓服務貼近人性

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董事長劉燈城,首先登場演講。

「『金融科技』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定義,基本上,金融科技(公司)就是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新科技,加上創新的解決方案,來優化金融服務,並顛覆現有金融生態體系的新創公司!」他說,金融科技必須用科技讓金融服務更貼近人性,使消費者更能享受使用經驗。

金融科技擁有七個主要領域:財管、P2P借貸、大數據分析、支付、保險、區塊鏈和身分認證技術。其中支付,是發展最快的一項,但台灣在此領域仍落後。

根據Visa國際信用卡組織調查報告,台灣地區使用信用卡、轉帳卡、金融卡及電子票證等電子支付交易的比重,僅占國內民間消費支出的26%,比香港、中國、南韓與新加坡都低很多。因此,金管會推動電子支付五年倍增計畫,但恐怕五年太慢了。

劉燈城指出,全球行動支付四大主流,包括金流信任服務平台(TSM)、主機卡模擬HCE(Host Card Emulation)、綁定卡號與代碼化技術(Tokenization)。不少業者都加入行動支付市場,包括手機業(如Apple Pay)、電信業、電商(如Google)、大型零售商(如家樂福)、支付服務業(如PayPal)等。最後誰能一統天下,還很難說。

劉燈城觀察,台灣推動行動支付的瓶頸,涉及發行端、商店端與消費者三方。消費者對行動支付的安全仍有疑慮,商家則認為用這個無法增加收益,品牌宣導也不夠。此外,行動支付模式僅改變支付媒介,例如由實體卡片改為儲存於手機的虛擬卡片,無法有效提升交易量。

況且台灣兩三步就有一家銀行或便利商店,可以現金或實體卡支付與取貨,ATM也普及,突破頗有難度。

他提醒,金融業與FinTech策略結盟,要視策略與目的而定。

第一類是本身不見得與金融業務直接相關,但掌握了大批商家或消費者資訊的網路公司。第二類是以創新技術或商業模式來提供金融服務,因而與金融業處於競爭地位者,如P2P網平台。第三類是金融數位化所需要的配套服務,如身分驗證技術。

「期待早日看到台灣金融業的『獨角獸』(unicorn)!」劉燈城指的是估值突破十億美元的FinTech新創公司。

華南銀行總經理 楊豊彥

互聯網金融 顛覆消費習慣

「FinTech對金融業的衝擊,就好像是臭氧層炸了一個大洞!」華南銀行總經理楊豊彥指出,以前因為金融業具高資本門檻,也被法規保護得好好的,但FinTech來了,雖可能以新科技手段來支持既有的金融業務,但也會顛覆傳統金融工作,並取代金融的中介角色。

他觀察,從銀行與FinTech的角度來思考會是兩種不同思惟,銀行想的是「金融物聯網」,怎樣將金融業務網路化、物聯網化,以及從線下到線上的產品作業流程或經營模式的創新。

但從FinTech角度思考,卻是「互聯網金融」,用網路、行動裝置,從消費習慣、生活環境,來思考如何提供客戶更方便、更快速的金融服務。

例如非洲肯亞由於銀行帳戶不普及,2007年電信公司就已提供手機門號進行支付、轉帳、儲值等服務,小額信貸撥付、償還也是利用手機儲值帳戶。例如在發薪前幾天流行的payday loan,就是透過手機完成借款。

楊豊彥表示,銀行思考支付,常認為是交易的最後一哩路,沒什麼了不起。但在互聯網的世界,它是一種生活方式與型態。

他舉例,微信支付已融入民眾生活、提供一條龍服務,例如用「滴滴打車」叫車,微信支付就付掉了,一整天不用現金。第三方支付做大後,甚至可做大數據分析,來做精準行銷、風險管理與企業放貸,對銀行衝擊很大。

至於P2P(個人信貸),楊豊彥觀察網路新經濟中的P2P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銀行化。P2P包括匯款轉帳、借貸、眾籌。美國最大的P2P業者是Lending Club,中國最大的P2P平台是陸金所,大陸有4000多家P2P公司,成長非常快。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他指出,台灣最近也出現「鄉民貸」。面對P2P崛起,首先要有監控機制,究竟業務只是資訊撮合,還是涉及資金放貸。還有借款人的信用資料取得,涉及到個資法,都需檢視監管。

數位通路已是趨勢,但楊豊彥仍期許銀行實體通路更加多元豐富,要像星巴克一樣,讓消費者每天都想去體驗。而產品的優化與創新,不能只是思考將既有產品線上化,而要更融入生活情境,才能博取行動世代中數位原住民的青睞。

Nokia前執行長曾說,「我們沒做錯什麼,但我們還是輸了!」楊豊彥說,如果銀行不想走到這一步,那麼就要與時俱進,擁抱FinTech。

玉山銀行董事長 曾國烈

啟動四大改革 因應衝擊

玉山銀行董事長曾國烈以「FinTech啟動普惠金融的新趨勢」為題,指出金融科技核心就是要找到創新金融模式、降低中介成本的切入點。

他說,金融業若要因應FinTech的衝擊,需同時啟動文化形塑、策略布局、組織協同和興業領導四大面向的改革。

文化方面,到底是擁抱改變、因應改變,還是在等待改變?銀行業要積極學習創新與快速回應,否則會被淘汰。

在策略布局的關鍵字就是「場景金融」,要讓金融服務,像使用水電一樣方便。銀行的工作就是讓金融服務連接到顧客生活中最方便的位置,想用就馬上能用。

在組織中,銀行習慣區分個人金融、法人金融、財富管理等產品線,但對客戶來說沒有產品線的概念,只有需要什麼服務,銀行有沒有拉到客戶的使用場景。以前銀行的資訊系統都是堆磚塊式的,現在一定要徹底翻轉,以用戶體驗為出發點,去縮短使用路徑、再造組織及資訊架構。

至於興業領導,過去金融人員的同質性很高,但未來要的是多元化的人才,因此要跨界合作,譬如玉山銀行近年就與SAS及Google合作競賽,培養數位人才也訓練領導人才。

三大挑戰 考驗業界應變力

曾國烈表示,「互聯網+」的時代,為金融業帶來三個新挑戰。第一,新的生產要素。數據已變成新的生產要素,去分析數據背後的顧客行為,才有辦法精準服務,例如小資金融。

第二,新的分工型態,這是一個即時協同的分工網路,電商是24小時,銀行就不可以說我要批次作業,得即時回應。第三,新的基礎設施,包括雲+網+端。

「端」,一個是手機的端,一個是商家的端,這兩個端決定未來,如果不能在這兩個端取得顧客,就失去機會。

曾國烈也分享玉山在新金融經濟的三個應用場景,包括線上即時核貸的「e指可貸」服務、台大校園的創新行動支付,與夜市商圈的手機條碼掃碼支付,都必須要設想使用者情境,才能讓「不用現金」變成一門好生意。

「互聯網+」的發展,已將商業和金融界限打破,曾國烈建議監管單位可考慮進一步放寬銀行跨業參股非銀行的法令限制。此外,他也認為金融業要多研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發展帳聯網,並更加重視金融科技的專利。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 胡星陽

懂金融與電腦 就是人才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胡星陽說,FinTech人才應該具備金融與電腦兩種專業知識,一方面需了解金融問題與業界發展,另一方面要了解電腦語言。

此外,也要了解消費者需求在哪,「設計思考」就是從了解消費者出發,然後去修正、磨合,達到具體可用的程度。

胡星陽也呼籲,主管機關不應該再用過去的管理思惟來管金融科技,譬如傳統的資金門檻要求,是對顧客的保證,但FinTech設計得好,就不需要這麼多資金。台灣常常是主管機關同意的才能做,業者的創新動力就會受影響。

他建議主管機關可建置良好的底層機制,例如英國,就要推動一個開放式的應用程式介面(Open API),讓業者有共通語言。另外,若想在推動創新過程中減少傷害,主管機關可在比較小的、可負荷的範圍內來做創新,隨時監控、隨時修正。這樣一來,將能提供一個好的環境讓金融與科技業者發揮所長,而不會涉及法規的批准與修改。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