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專題講者原本是有「印尼錢王」之稱的印尼力寶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文正,但因為專機落地申請臨時出問題,李文正又原機折返。大會因此情商陳長文臨時支援。
儘管邀請倉促,但陳長文依然帶來28頁的簡報與深具洞見的演講。講題定為「全球化時代外商在台灣投資的回顧與展望」,不過,陳長文縱貫全場的宗旨更深一層,強調「制度比國家認同重要」「『良制』比『一國』更重要」「政治正確不應殺了國家正確」,提醒台灣不應過於拘泥政治正確而犧牲了國家的整體發展。以下為演講全文精華:
我想要談談全球化與兩岸現實的掙扎與調合。從1945年以來,台灣努力發展經濟,並且隨著解嚴與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徹底民主化。除了經濟,政治、民主的發展也令人驕傲,並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因此雖然邦交國只有22個,卻有150多個國家給予中華民國國民免簽證待遇。
自1980年代末期,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經濟實力也讓世界刮目相看。現在兩岸到了一個階段,就是要共同攜手,把中華文化與經濟整合起來。
防弊不應勝於興利
然而,目前台灣與大陸都有各自的問題需要面對、解決。峰會當天我在《聯合報》發表一篇〈蔡英文頒給馬英九「和平貢獻獎」〉,頒給馬英九總統「和平貢獻獎」的是「遠見高峰會」,我想藉此凸顯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近來所主張的「兩岸應維持現狀」,也是呼應並高度肯定馬總統的表現。
這個獎項列舉出馬總統的成績,但沒說的是,當下台灣有許多問題,是馬總統一個人做不來的!在台灣政黨對立、媒體自由的環境下,許多問題包括核能政策、年金改革等,都是馬總統的挑戰,但也是朝野各政黨的挑戰,甚至是全球華人的挑戰。
而為什麼他一個人做不來?有許多面向可探討,舉例來說,台灣經濟深具潛力,為何卻日益萎縮?我觀察,現在許多「外資」其實是「內資」,也就是「陸資」。基於許多國安考量,台灣官僚體系心態是防弊勝於興利,連中國大陸想來台設立聯絡處,都會被打回票。
這涉及到開放與保護的議論,開放應該是大原則、保護是例外,但實際操作卻完全相反。
根據統計,台灣對中國的投資超過3000億美元,陸資投資台灣不過2億美元,兩者相差高達1500倍!台灣能夠面對數千顆飛彈對準我們,卻沒準備好面對陸資來台嗎?
私募基金也可能有陸資,但我們要因為怕「掛羊頭賣狗肉」就全面禁止嗎?德國人與法國人早年是世仇,現在卻比兄弟還好,只有開放才能造就繁榮。我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更多的陸資企業家來台,引進資金與技術,甚至他們的家人都能來台灣。
不改心態,將扼殺國家發展
在國家認同方面,我的一貫主張是,制度比國家認同重要,「一國兩制」應該改為「一國良制」,「良制」比「一國」更重要。
我常比喻,台灣是「受縛的龍」,而大陸是「不羈的龍」,基於個人與民族情感,選哪個、捨哪個都不忍心,最好能結合兩方的優勢,發展出一個良好的制度。等到「良制」出現時,是否「一國」,是否統一就不重要,是假議題了。
過去大家都說見樹不見林,要往大方向看,但我認為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見林不見樹」,從小處就知道台灣自設框架。
我的「理律法律事務所」多年來舉辦的「模擬法庭競賽」,今年本想與國防管理大學法律系合作,卻在最後一刻喊卡,只因為其中有幾位來台陸生,政府說大陸人不能進入軍事機構,而國防管理學院屬於軍方。我很遺憾,因為這是個學術性競賽,卻囿於法律規定而辦不成。
台灣真的不要為了「政治正確」而謀殺了「國家正確」,台灣要走向世界、不能夠繞過中國大陸。
台灣必須擁抱大陸,大陸也要擁抱台灣,中國大陸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遲早也需面對民主與法治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