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不佳,全台企業面臨經營困難,使得近來許多人選擇回學校充電。
全台正掀起一波在職進修熱潮,包含EMBA的碩士在職專班,尤其是炙手可熱的新選擇。
據教育部統計,民國103學年度,已有上百所學校開設碩士在職專班,當年度就讀學生人數超過5萬人。
「產業亟須轉型,社會議題日新月異,學生的就讀動機強,」台大教務長莊榮輝觀察,台大過去五年來碩士在職專班,都吸引上千人報名,104學年度更突破1300人,錄取率僅三成,除了EMBA外,以資工系、政治學系和國發所的碩專班最受歡迎。
為因應市場需求,台大今年還在竹北開設「事業經營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瞄準當地的科技新貴,第一年就吸引217人報名。
在所有的在職專班中,EMBA一直是最受關注的指標。
產業轉型,回校園儲備能力
儘管大陸EMBA崛起,台灣各大EMBA歷年報名成長幅度已逐漸趨緩,不過前段學校的EMBA依舊表現亮眼。
像台大EMBA 102學年度報名人數從380人倍增到915人,政大EMBA歷年皆多達500人搶讀,中山EMBA今年吸引260人報考,比去年的207人,增加30%。
台大EMBA執行長謝明慧表示,隨著紅色供應鏈崛起,加上新興市場急起直追,來自科技業的學生無不繃緊神經,因此才紛紛選擇回校提升專業能力,同時拓展人脈。
10月底,台大EMBA招生說明會上,就有一名應考生表示,自己任職的公司正在海外擴點,未來有機會外派,因此決定報考,加強國際經營的知識。
交大EMBA執行長鍾惠民也觀察,科技變化很快,包含行動商務、雲端技術和共享經濟學等,未來企業的獲利模式將改變,專業經理人為了更具備前瞻思惟,才又紛紛進校園在職進修。
為抓緊在職進修和終身學習的風氣,許多EMBA執行長也馬不停蹄到科技園區招生,其中中山EMBA執行長林東清不僅到校友會等社團宣傳,也前往台南和台中等地搶學生,「潛在的學生很多,沒有招不到學生的問題!」他樂觀地說。
成立境外專班,拓展生源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EMBA全球排名榜,今年中山EMBA排名第64名,是連續兩年全台唯一進百大排行的學校,獲國際認定,讓中山EMBA每年都吸引十多名來自外縣市的學生。
不僅國內,海外招生和成立境外專班,也是各EMBA拓展生源的方向。
例如北科大今年與蘇州大學商學院合作,在上海開設EMBA碩士在職專班。
今年9月,台北大學也在大陸廣州辦理「台北大學—廣州中大EMBA境外專班」,邀請歐盟區域委員前祕書長史塔爾(Gerhard Stahl)、行政院前副院長邱正雄和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等人上課。
目前具有雙聯學位的EMBA境外專班,全台僅兩校,2010年由台大EMBA開設的「台大—復旦EMBA境外專班」,以及2012年,中山和同濟大學合作的「中山同濟EMBA境外專班」。
其他碩士在職專班也不落人後。例如今年雲科大在越南開設MBA境外碩士專班,文化大學則與澳門理工學院合作開設「政府治理碩士學位課程」的境外碩士專班,成為台灣第一個前往澳門設立的碩專班。
攤開全台各研究所在職專班的課程內容,有什麼新趨勢?
趨勢1〉
綠色商機課,滿足企業需求
首先是,由於目前各大企業搶攻綠色科技商機,相關的碩專班已因應而生。
例如高雄大學開設綠色能源科技碩專班,銘傳大學也有綠色科技產業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培養綠色能源科技人才。
趨勢2〉
數位學習,突破時空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學習方式也轉變了,衍生出線上型的碩專班。
目前全台有七所大學開設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包含中正、宜蘭大學、文化大學、雲林科大、樹德科大、政大和淡大。
課程內容涵蓋數位出版與典藏、通訊資訊和教學專業發展等,上課方式有線上同步、非同步和每月一次面授。
「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中正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蔡清田說,學生來自澎湖、台東和花蓮等地,不僅方便學生上課,也能增加討論和交流的異質性。
他指出,相較於面授,線上課程得全新設計。例如非同步上課時,必須以講述為主,在同步上課時,即可透過討論課程,增加師生互動。
在路竹高中擔任英文老師的邱意鈞,有感於教育議題變化大,加上校內有八成以上老師擁有碩士學歷,兩年前,她決定報考中正大學的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專班。
「家庭和工作兩頭燒,線上學習是最好選擇,」為抓緊時間,她選擇每天清晨5點到7點觀看上課影片,「還有同學將影片轉成聲音檔,邊開車邊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步調。」
同步上課時,經由視訊可以師生多方對話,學生還能私下互傳訊息,「就像上課時偶爾會講悄悄話一樣,」她笑稱,每個月一次的返校上課就是「網友見面會」,一整天的密集課程,讓來自台北和基隆等地的學生滿載而歸。
有次返校上課的主題是分享教學經驗,大家根據擅長的科目錄製影片,不僅共享教材,也在課堂上彼此觀摩和討論,提升教學專業能力。
今年6月畢業,邱意鈞回憶所學,直說雖辛苦,但很值得。現在的她,逢人就推薦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這是難得的學習管道!」
趨勢3〉
創新創業課,一圓創業夢
另外,EMBA近年則主打創新創業、科技應用與人文領域。
隨著政府推出各種創業誘因,讓愈來愈多人懷抱創業夢。因此,台大EMBA自去年開始,將「創業創新課程」由選修轉為核心必修。
過去EMBA學生大多為專業經理人,這幾年開始有創業家、公司第二代就讀。例如台大EMBA校友、unitox董事長謝振豊,就讀期間累積創業養分,畢業後第一筆天使投資基金就來自同學。
看準趨勢,明年春季班,台大EMBA將與台大創意創業中心合作,開設「創業實踐」課程,實踐學生的創業規劃,並尋找天使投資人進行評選。
科技應用課程無疑是EMBA的一貫方向。舉例來說,中山EMBA近期開設「資訊科技與競爭優勢」和「網路科技策略運用」,加強電子商務、物聯網和社群媒體的應用。
趨勢4〉
人文領域,培養藝文素養
此外,有些EMBA甚至開始關注人文領域。
兩年前成立的師大EMBA,結合藝術學院、文學院、音樂學院及運動與休閒學院的資源,打造「藝文大師講座」「創造力發展」和「文化創意與管理」課程,提供不一樣的商管思維。
南台灣的台南大學EMBA同樣主打人文領域,今年開辦第一年,規劃出人文課程,培養學生在藝術和美學的素養。
天使創投,串聯社會人脈
EMBA課程設計和資源,更延伸出天使創投計畫。
去年由中山大學EMBA校友為主所成立的西灣天使投資公司,資本額5000萬元,資助校內師生的創業計畫,至今已媒合十多家公司,並透過「貨櫃創業輔導計畫」,為創業團隊提供空間、人脈和法律等協助。
目前全台以政大EMBA班為主的天使創投「台安傑」最具規模,共82名成員,包括聯華集團董事長苗豐強之子苗華斌,台灣創業家、企業主和業界主管等。成立不到3年,已投注超過10家新創公司,金額逾100萬美元(約合台幣3000萬元)。
創業,來自於想改變社會
台安傑發起人、泰豐創投董事長何小台說,近年,台灣瀰漫一股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但如何度過創業的死亡之谷,成為關鍵。同時哈佛商學教授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出版《你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讓他開始思考:「我們這一輩人,究竟要為社會帶來什麼?」
2012年,在「創業與創投」最後一堂課,擔任老師的他,拋出這個疑問。他向在場學生說,大家擁有的產業知識、經驗和人脈,正是年輕創業家所需,接著他分享了美國矽谷的天使投資模式和故事。
「你們有沒有興趣跟我一起改變世界?」長達半小時心靈談話,讓不少學生感動,不到24小時紛紛加入計畫,兩天後,台安傑正式啟動。
台安傑分成五組類別,有生技醫療、文創產業、行動及商務、軟體及服務,還有科技及硬體。每月第三個星期三晚上舉辦「三三會」,邀請三到四家新創公司簡報,台安傑天使投資者到場聆聽並給予意見。
「這是實踐課堂所學,即便畢業後也能不斷學習,」何小台認為,天使創投的成立,不僅幫助創業團隊,也激發每個人的創新思惟。
「最棒的是彼此感情像家人,只要有人一遇困難,大家都搶著幫忙!」他笑著說,隨著台安傑經營穩定,未來若他校EMBA有意發展天使創投,他也樂於傳承經驗,推動更多改變。
有了與時俱進的課程設計,加上緊密的人脈聯繫,看來,碩士在職專班的就讀熱潮還會繼續延燒。
【EMBA】
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全名是「高階管理碩士學位班」,有些學校翻譯成「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一般來說由商學院設立,報名資格約需7到10年工作經驗,主要培養高階主管。 但近年,部分學校為了招生,僅需三年工作經驗即可報考。 至於其他系所開設的碩士在職專班,約需5年左右的工作經歷,對象瞄準的是中階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