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複製成功經驗的「環境教育」

新北市中和區漳和國中

季常棣
user

季常棣

2015-09-21

瀏覽數 13,800+

複製成功經驗的「環境教育」
 

本文出自教育好好玩

六月底,在期末考前夕,漳和國中同學,以及多位已通過國中基測的應屆畢業生特地返校,一起為訪客導覽校園各角落的特色,他們都是學校環境教育課程培育的「綠活大使」。

這一天,由八年級同學擔任「太陽能LED路燈」的導覽解說,講解有條理,又不失活潑自信;九年級學長、學姊則陪在一旁穩定軍心,仔細聆聽,若遇到還有進步空間的情況,恰可成為下次分組討論的內容。

漳和國中「綠活大使」已經建立運作穩定的「學長制」,九年級洪逸分享導覽訣竅,是「知之為知之」:「只講自己知道的,不講不確定、不懂的資訊。」老師的課堂講解、平日的分組討論與解說演練,則是充實環境知識的最好方法。

我的學校充滿生態之美

環境教育在漳和,是行之多年的傳統,並在2012年現任校長范筱蓉就任後,經過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老師們討論,將環境教育確立為校本課程。

漳和占地3.7公頃的校園,充滿了有趣的故事。在老師帶領下,同學們將親眼所見、親身體驗的校園環境,「畫」為「綠色生活地圖」,以校園中20個綠色景點表現學校特色。

深度認識漳和後,學生有感而發:「這是我所見過最美的學校。」五代同堂的小卷尾喜鵲,是漳和師生珍愛的校鳥;小小的中正公園,有綠樹、蝸牛、青蛙…自成活力盎然的生態系統;吸碳樹、「會呼吸的路」—透水性鋪面、小紅帽斜屋頂、雨水幫浦、太陽能路燈等,一起說節能減碳的故事;等到符合「HACCP」食品衛生管理規則的自立午餐廚房於2015年底正式啟用,漳和環境教育會再新增「食農」這項元素,讓學生品嚐低碳飲食的滋味。

以「環境教育」翻轉漳和

漳和國中校長范筱蓉就任後,對學校現況進行盤點,發現學校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學生流失,以及與此互為因果的師生信心不足等問題,她決定將環境教育的綠色概念貫串至學校環環相扣的每個環節,讓漳和國中「逆轉勝」。

「起初團隊問我:『校長,妳確定要做嗎?』」范筱蓉不諱言地表示,「對學校環境缺乏信心」是主要癥結,她希望老師能以在漳和任教為榮、讓孩子愛上學校,當務之急就是找回「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第一步就是決定辦理全校環境教育闖關活動,並由綠巨人學生擔任關主。在克服許多困難後,成功開啟了「開學綠活樂遊蹤闖關日」的新風貌。范筱蓉強調,「環境教育就是品德教育加上生命教育,而『愛校』是品德教育的一環,也是一切的根本。」

著手創造成功經驗

漳和是12年國教課綱課程轉化的試辦學校之一,2015年暑假後的新學期,漳和將先在「學習共同體基地班」的英文課程與國文的自然寫作課程,試行結合環境教育。不過,由於范筱蓉重視授課方式的開放多元,「如果有老師認為分組合作學習是更合適的課程教法,我們就全力支持老師發展。」只要能達成教育啟發的目標,不必拘泥形式。

范筱蓉不諱言,自己很重視班級經營,「在國中階段,課程是最重要的核心。」至於不可或缺的活動舉辦,范筱蓉則希望能成為壯大老師教學與行政能力的練習,並以不影響課程為前提。

學校發展方向的優先順序梳理清楚之後,范筱蓉開始發揮感染力,「揪」老師一起創造屬於漳和的成功經驗。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首先,老師與校長合作撰寫計畫、爭取經費。其中影響最廣泛的,是順利取得千餘萬元整體校園修繕經費,一舉解決風雨操場長年漏水的問題、建置盼望已久的英語情境教室,2014年「希望工程」充實了圖書館,川堂也加以修整,讓學校門面變得寬敞明亮,落成35年的校舍,有了不同的新風貌。

同步緊鑼密鼓展開的,還有師資與課程設計的加強。2013年8月,兩位取得合格教師證的外籍教師,加入漳和英語教學陣容,與原有教學團隊相輔相成,設計生活化又吸引學生的教學內容。

三年來,漳和師長可說是卯足全力,把握各項可用資源,「凡是教育局前來詢問參與計畫或活動的意願,我們都說『好』,盡力將計畫與課程接軌。」

老師們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接連獲獎是最好的肯定:101至103年度新北市環境教育方案—節能減碳創意教學方案暨主題簡案徵選,漳和國中教師團隊在「教學方案類」連三年榮獲特優;「101、102、104年度新北之星特色學校」審查,漳和國中被評為特優。

外界的客觀評定,令人欣喜;范筱蓉更樂見老師參加校際教學觀摩後告訴她:「我們的教學方案也很不錯!」老師的自信是翻轉學校的動力,以教師團隊為後盾,漳和期許不斷複製成功經驗,啟動學校發展的良性循環。

校園氛圍變得豐富多元

而經過師長們三年的齊心推動,原本以生態、資源回收為起點的環境教育,逐步擴及空間美學、雙語教學、體能鍛鍊風氣,甚至成為連結鄰近社區與國際交流的橋梁,一如范筱蓉當初推展環境教育所預期:「從點、線、面匯聚學校文化與氛圍,進而形塑校風,孩子就會漸漸愛上學校。」

補校主任黃淮鱗是漳和環境教育的重要推手。一開始,他從培養學生「與環境共生的素養」著眼,讓學生學會愛環境與土地,愛自己、愛他人。於是,漳和成立了「低碳劇場」,由學生寫劇本、搬演紙偶,透過蒐集資料的過程,學生對各種節能知識印象深刻,也產生愛護環境的迫切感,八年級吳益誠的改變很有趣,「我現在都要求家人不開冷氣。」儼然環保小尖兵。

如今,「環境」的定義被充分延伸:環境有「空間」的意涵,漳和因而在美術課程中,加入空間藝術與表演藝術單元,運用連續兩年成功申請的教育部「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經費20萬元,打造出一所最具綠活美學的特色學校!

漳和是新北市最早成立音樂資優班的國中,為讓藝術教育生根,范筱蓉特別將第二節下課時間延長為20分鐘,其中兩天專為「小藝人」而設,鼓勵每位有才藝的學生成為主角,站上學校的圓形舞台表演。

另外三天的第二節下課時間,則是鼓勵全校動起來的「樂活慢跑由台灣」活動,學生自行計算全班的慢跑里程,「跑到宜蘭就送牛舌餅,去年已有學生獲得單車大獎。」健康是人生的重要財富,慢跑活動獎勵辦法「邀請老師、校長同跑,里程數以三倍計算」,隱含鼓勵老師運動的心機,可說用心良苦。

以環境教育連結社區

以「在地就學」為目標,現代學校均重視與鄰近社區的交流溝通。漳和國中與漳和、枋寮兩里相鄰,平均每月約有6000里民人次進到校園裡運動,為了讓里民更加認識漳和,2013年,漳和國中參與新北市青少年「綠領CEO」環境與產業團隊探索實施計畫,由八位品學兼優、關心地球環境生態的九年級學生特別推出「生態社區」講座,對師生及社區民眾宣導。

對於積極辦學的漳和,社區也慷慨給予必要協助。由於部分家長無力負擔課輔班費用,以致漳和課輔班每學期均出現約27萬元經費缺口,幸而社區內的百年宮廟福和宮與廣濟宮熱心捐助,加上企業善款,才合力解決課輔班財源的燃眉之急,顯現學校與社區已建立良好的互動默契。

自2012年范筱蓉就任校長以來,漳和國中新生入學人數,每一年均增加兩班,家長以行動表達對學校辦學成果的實質肯定—無論重視品德教育或追求學業成績,漳和、枋寮兩里里民,已有不假外求的信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