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化/建立知識分子新傳統

韋政通
user

韋政通

1991-01-15

瀏覽數 10,900+

文化/建立知識分子新傳統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1 / 2月號雜誌 第056期遠見雜誌

最近看到由中國大陸留德學人辦的雜誌「萊茵通訊」,一九九0年八月出版的一期中,有文章對流亡海外的嚴家其、劉賓雁,以及仍在大陸的王若水、李澤厚等人,都有相當嚴苛的批判;甚至對方勵之也有微詞。

該文作者以東歐的與大陸的知識分子來對比,他認為東歐知識分子有三大特點:(一)他們具有獨立精神,毫無媚骨,從沒有想沿著共產黨的階梯往上爬。(二)他們學術造諳很深,治學嚴謹。(三)他們有著崇高的道德操守,身上幾乎都閃爍著灼灼逼人的理想的光芒和獻身精神;而大陸上一些著名的知識分子,過去在不同時期,都曾是共黨的筆桿子,容易妥協,思想也缺乏深度。

在同一時間,我又看到美聯社一份特稿,報導東歐各國,自共產政權一一崩潰之後,知識份子形形色色的轉變:有的搖身一變,成為新的統治階層;有的因角色突然改變,無法適應;有的由理想主義者,成為政治人物,正學習改變自己;有的在共黨高壓下,頗有鬥志,一旦壓力消失,反而感到茫然;有的仍戀念在舊制度下所享有的種種特權;有的一心追求物質享受,再也沒有讀書的閒情逸致。

對關心近代知識分子發展史的人,東歐知識分子的情況,提供了絕佳的樣本,值得做追蹤研究。比較引起我注意的是,報導中說,東歐有數萬名知識分子,因不願聽命於共黨,在公有制下,僅以微薄的薪資過活,卻利用充裕的時間閱讀,並討論存在主義的問題,終於綻放出今生活富裕的西方人,大為讚嘆的學術成就。這大概就是「萊茵通訊」上那位作者,標舉東歐知識分子三大特點的根據。

為真理而真理

為什麼同在共黨高壓統治下,東歐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表現如此不同?為何東歐知識分子在惡劣處境下,思想上、甚至藝術上,仍有傑出表現?而在中國,知識分子大都意志薄弱,甚至出賣自己,即連最近去世「國寶級」的馮友蘭也不例外。

假如我們承認在現代中國,必須重建知識分子的新傳統,那麼上述的問題,就值得鄭重的探索,嚴肅的思考。對中國知識分子因無法承受政治權威的巨大壓力,所表現的種種缺點,僅加以無情的苛責,不但有欠恕道,對這種現象的改變也無濟於事。

我認為中國與東歐之間的差別,不只是知識分子本身的問題,應把問題提升到文化傳統的層次上去考量。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東歐各國雖被共黨統治四十年,它們仍屬於西方文化傳統。西方文化中,不僅有為真理而真理、為知識而知識的傳統,且有力量龐大的教會組織,這兩大傳統,在歷史上,任何獨裁政權都無法完全消除其威力。在共黨統治下,教會組織式微,已不能對知識分子提供有效庇護,但極富超越精神的宗教傳統,仍是東歐知識分子主要的精神支柱;西方堅實而充滿光芒的知識傳統,對真理的追求者,一直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豐富的知識資源,使東歐知識分子在惡劣的環境下,依然能完成令人鼓舞的思想成果。

與西方相比,中國這兩大傳統都相當薄弱,中國知識分子性格上普遍軟弱的根源在此。假如這一代的知識分子,在知識方面做不出令世人讚賞的成就,並樹立少數傑出的典範,中國知識分子的新傳統,是建立不起來的,知識分子屈辱的命運恐怕也難改變。

(韋政通為中國思想史學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