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遠見》大學專刊都會舉行「企業最愛大學」及「大學辦學特色」調查,傳達企業與學校的觀點。
今年,我們決定加入高中生觀點。透過與台灣網路流量第二高的網路平台痞客邦合作,分析網友們在Facebook(臉書)、PTT、痞客邦等主要網站的創作(如發表文章)、分享按讚、瀏覽、搜尋等行為,找出網路聲量最大的校系、該校代表關鍵字(即最常與該校名出現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字眼),以及高中生選校的關鍵因素,做為學生選校及各校發展品牌時的參考。
成大「研究所」是最受歡迎代表字
痞客邦分析2014年1月1日至12月14日、高達1億8467萬份的網路資料發現,全台灣網路聲量最大的大學是成功大學。
成功大學畢業生一向廣受企業歡迎,2014年也分別拿下《遠見》「企業最愛大學/研究所」調查的雙料亞軍。根據痞客邦的分析,網路上與成大相關度最高的代表字是「研究所」。
再細究內容發現,大部分的討論都圍繞在「五年一貫學碩士方案」。成大電機工程、工業與資訊管理等科系學生,只要成績符合相關規定,即有機會提前參與研究,以五年時間同時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2013年調查,成大電機工程系在全球理工科系中排行51∼100名,若能一次取得學碩士學位,投資報酬率相當高。
聲量第二高的則是台灣大學,熱門代表字為「排名」。台大是許多學生心目中的第一志願,世界各大學排名中,台大也都會入榜,自然廣受關注。
聲量第三高的學校是交通大學,最受網友關注的關鍵字是「GMBA」(Global MBA學程)。由於該學程是全英文教學,又標榜全球校友人脈及實習課程,也與外貿協會的課程接軌,因此受到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網路的特性是好事傳千里,但負面評論的影響力也相當大,大學被網友關注的因素不必然是正面。
例如,聲量第七高的東海大學,網路代表字是「學費」。東海大學在中部私立大學中學費偏高,去年3月也發生學生抗議學費調漲事件,因此引發網友熱議。
技職院校討論聲量最高的,則是錄取分數最高的台灣科技大學,關鍵字為「竹北校區」。原因是台科大的台北校地太小,討論多年後,台科大竹北校區終於在去年10月舉辦動土儀式,預計今年完工。
聲量第二名的則是台北科技大學,代表字為「排名」。近年來技職教育抬頭,北科大漸受學生青睞,去年更首度進入QS世界最佳大學排名前600名,引起許多注目。
聲量第三名的則是屏東科技大學,最常被網友討論的關鍵字是「獸醫系」。根據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估算,目前全台開業獸醫約有2/3都來自該系,顯示該系已發展出特色品牌。
第四名的是台中科技大學。該校是大台中地區私立技職學生轉學考的首選,在網路上最常被討論的是「轉學考」的報名及準備方式。
第五名的僑光科技大學以護理起家,許多學生想詢問該校風評,好與其他學校的護理科系做比較,做為選校考量。
痞客邦解釋,關鍵字「排名」通常會與知名度高的明星學校連在一起,代表大眾對該校有興趣;但當網友有興趣就讀該校時,則會搜尋或瀏覽含有關鍵字「風評」的文章。
哪十大學門 網路討論度最高?
接下來看最受網友關注的科系。聲量最高的科系是醫療衛生學門,包括醫學、牙醫、藥學等科系,向來是第三類組最高分的科系群。
討論度最高的三個學系符合入學考試錄取分數高低,分別為台大醫學系、陽明大學醫學系與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根據教育部統計,近五年就讀醫療衛生學門的人數增加約1000人,已達到12萬3000多人,在21個學門(不含軍警國防學門)中,人數排名第四。
儘管台灣醫護人員過勞、急診室暴力、醫療糾紛等新聞頻傳,仍無損學生的就讀意願。
關注度次高的是商業管理學門,討論度最高的三個校系為台大「企業管理系」、政大國貿系與東吳國貿系。有趣的是,其實台大並沒有「企業管理系」,正確系名應是工商管理系與國際企業系,工商管理學系則有企業管理組。
細看網友瀏覽及討論的內容,通常是概括比較「台大企管系」與政大企管系的差異,少有人能精準區分「工商管理系」與「國際企業系」;此外,這兩個科系的網路聲量不高,在所有商管科系中排行約50名,品牌特色尚待強化,也可能是造成混淆的原因。
但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是,商管學門校系多、就業出路廣,因而成為全國人數第二多與網路聲量
第二高的學門,但是近五年就讀人數卻減少近1萬5000人。流失的學生究竟去哪了呢?其一可能是
設計學門。
根據痞客邦調查,設計學門是網路聲量第三高的黑馬。學生有6萬4000多人,近五年就增加了2萬5000人,成長速度驚人。討論度最高的三個校系分別為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成大工業設計系與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
而實際就讀人數最高的工程學門(約27萬6000人),在網路上受到的關注度卻只排名第四。實際上,這個學門近五年學生數也流失了4萬人。最常被網友討論的科系為交大資工系、中央機械工程與清大電機工程學系。
前教育部長黃榮村觀察,現在為人父母的這一代,較願意順從上一代的指導,選擇較「世俗」的職涯,也就是前景與「錢景」俱佳的行業;但現代年輕人做職涯選擇時較有主見,不會一味接受長輩建議。
這種狀況下,更需要有適當的指導機制,如學校輔導室,年輕學子才不會一窩蜂去擠媒體吹捧的明星產業或熱門科系,反而成為泡沫化的受害者。
「自我環境」是選校最大考量
最後,再來看看準大學生選校考量的因素。在選擇大學就讀科系時,高中生最重視的是「自我環境因素」,包括興趣、個性、師長建議等,占43.9%;其次是「學校環境因素」,如交通、住宿、地理位置等,占27.2%;第三才是「學術聲望」,如知名度、教學品質等,占10.3%。至於建教合作,畢業出路等就業因素,僅占8.9%,獎學金、打工等利誘因素,占5.1%,錄取率等成績因素則敬陪末座,僅占4.6%。
可見,在理想與麵包之間,這一代高中生多會以理想為依歸;而這個理想也相當「務實」,也就是說,即使學校知名度高、教學品質優,但若交通不便、住宿環境差,即可能被剔除在考慮範圍外。
令人費解的是,雖然許多年輕人都擔心「畢業即失業」,但選校時在意就業因素的人並不多。
「大學有區域化傾向,」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說。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也遇過學生因不想離開台北,即使考上台南成功大學,仍決定就讀離家近的實踐大學。
進一步分析,在自我因素中,興趣與個性兩項因素就各占近四成,代表多數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專長與特質來選校系,較不受傳統價值觀束縛。
第三高的原因是「離家近」,也回應了校長們的觀察。若學校離家太遠,還要考量租屋、通勤成本,「當校系CP值近似時,學生往往會選擇離家近的來就讀,」痞客邦分析。
另外也有5.3%的學生會聽取老師建議。痞客邦認為,學生向外求助是好現象,但也要注意老師是否熟悉業界動態,以免資訊過時。
至於經濟能力,包括打工機會、獎學金、學費多寡等因素,只占5.3%,顯然個人財務考量並非選校時的考量重點。再看學校環境因素,交通方便、住宿環境與地理位置等三項,就占了57.7%。
在學術聲望方面,學生最在意的是學校知名度與校風,合計占42.7%。這也意味著,學校可以更積極宣傳辦學績效、研究成果,並建立品牌特色,例如強調自由開放,或重視動手實做,以吸引對的學生。
職涯與人生規劃要趁早
至於教學品質,在高中生心中的重要性僅排在第三位。哪個學校是「學店」?
哪個科系建教合作最多?哪位老師常遲到早退?哪位老師研究最扎實?網路時代,這些過去只能靠學長姐口耳相傳的資訊,都將無所遁形。至於就業相關因素,高達31%的學生最重視「實習機會」,其次26.5%才是「專業能力」;顯示學生在意動手做勝過學理論,也希望能兼顧學業與收入。
矛盾的是,「工作機會」與「企業最愛」兩項因素相加不到16%。痞客邦推測,對準大學生而言,建教合作屬於立即、直接的感受,但高中生距離實際投入職場還有四年,所以對工作機會的重視程度降低。這個現象說明,即將進入大學的學生還是要提早對未來職涯的想像與規劃能力,再多了解些,才能讓所學符合未來職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