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大學校長 唐傳義
發現、實踐與分享,讓快樂更長久
台灣學生多是被動接受國中、高中的學習方式,因此我認為,進大學要做三件事:finding(發現)、doing(實踐)、sharing(分享)。大一最重要的事就是定位。核心目標是finding,找尋自己,知道自己在哪裡、要往哪裡去。心中若無定見,走什麼路都不平安。
我們將大一國文,改成「閱讀與書寫」,要寫過去的經歷和未來的期望,也要寫與家人的和好。目的就是要「發現」這些深沉且重要的人生議題。
至於doing,就是逐步達標的能力。大一英文分級授課、體育課的體適能測驗,都是要帶領同學領會透過努力、一階階達成目標的成就與滿足感。這才是長久快樂的泉源。
有人可能要問,「要努力的不都是苦差事,怎麼可能帶來快樂?」先說個故事。我有十多年沒看電影了,前陣子和太太看了《太平輪》。剛看完的時候,非常開心;但幾個小時後,發現還有好多工作、家事要做,就有些悵然若失,看電影的快樂早已煙消雲散。
怎麼會這樣呢?得到快樂的方法有很多種,透過看電影等娛樂是其一,只是這種快樂很短暫。透過努力達成目標而得到的快樂,比較長久。我希望學生較多的快樂,是從這個管道而來。
大方分享 找到自我存在價值
另一種快樂,是透過服務而來,這就是sharing。許多大學都有服務學習課。去年,我們的學生帶著偏鄉孩子一起籌畫聖誕活動,事後大家都很開心。深層的快樂通常來自利他,當你明白自己的存在對他人有意義,快樂會持續得更長久。
各種課程與活動,都是企圖在校園裡搭建一個平台,讓同學體會積極正向、有意義的快樂。日後,萬一不幸失去快樂的能力,也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才能重新找回快樂。
教大家找到長久快樂的另一個目的,是希望學生分辨,與獲得長久快樂無關的事,儘量別做。我不會要求學生減少上網,因為我也曾成癮過。有段時間,我雖然軀體仍在上課、做行政工作,但心早已飛到電腦前,無時無刻只想著上網打橋牌,享受排名上升的成就感。回家後也不想和家人互動,甚至還忘了接女兒下課。
照理說,花這麼多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應該非常快樂才對,但是我很痛苦,不知道自己究竟怎麼了。
幸好我意識到並面對問題,才發現根源可能來自我很早就達成人生重大目標,又沒有設定新目標,才一時迷失了。分享這段過程,希望能讓大家了解通往長久快樂的道路。
實踐大學校長 陳振貴
設定每年學習目標,提升專業能力
大學,是人生的試探與建立階段。這四年可簡單分為兩個階段。前兩年,重點在於理解「進大學想學什麼」;後兩年,則要確立「進職場要做什麼」。
仔細來看,入學第一年是擴展期,校方會舉辦許多性向測驗與講座,幫助學生認識自己,適應大學生活。新生也可以透過積極參與社團,常向老師和學長姐請益,熟悉新環境。大二是探索期,是探索專業課程及博雅知識的階段,要專精,更要涉獵多元知識,這可以靠修輔系、加入社團來達成。
我常建議大二學生要主動擔任社團幹部,積極參與活動的規劃及執行。在跟學校、學長姐、學弟妹、校外單位溝通接洽的過程中,就會學習到擔任領導者應具備的溝通、負責、自律等能力與特質,這些都是養成健全人格的過程。
大三是奠基期,是培養專業核心能力的階段。你必須要有一個大方向,明白畢業後要就業、讀研究所或考公職。想就業,就積極參與就業博覽會,主動了解就業市場資訊;想考試,也可以開始準備。
大三也有許多拓展視野的機會,像是參加海外交換學生,或是擔任學校接待交換學生的國際志工。許多大學都會規定畢業時的英文程度,若不想補考、補修,一定要利用這一年加強語言能力。
大四,就是關鍵抉擇期。要確定生涯發展的目標,也要參加履歷撰寫及求職面談的講座與訓練,這些都是實踐大學的必修課。
善用學校資源 培養運動習慣
設定每一年的大方向後,接著要留意生活的小細節。我希望大家要學好三件事:第一,良好的學習態度。多請教老師,多利用學校資源,不要輕易蹺課或遲到早退,否則最後損失的還是自己。
第二,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熬夜,或花太多時間上網、滑手機,導致生活混亂,做什麼都提不起勁。透過主動擔任領導者、服務大家,可以幫助你建立正向的態度。
第三,良好的運動習慣。我從小就跑步,現在還是每天跑一、兩公里,這讓我的精神好、容易專心,其他事情也就能做得好。
進大學前,先了解大學的精神、進大學要做什麼、大學能為自己帶來什麼重大改變,在過程中發覺自己、培養實力、認真學習、用心體驗、訂定目標,畢業那一天就會離夢想又更近了一步!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李文華
青春不要怕失敗,敢嘗試才能創新
醫學是專業教育,學習專業很簡單,難的是學做人。台灣的高中教育多是填鴨,用分數當作評鑑標準。其實,考到第一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逼出實力、訓練思考,學習做一個完整的「人」。這是大學教育最缺乏的、也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大一正是學生「轉大人」的時期。
中醫大非常重視通識教育,我特別請來五位中研院院士,加上前教育部長黃榮村,一起開了一堂通識教育「科學發現的樂趣」,有200個同學選修。
我的原則是「Google找得到的就不教」,因為網路上大多是片段的資訊,我教的是整體概念與邏輯。我上課沒有課本,知識架構都在我的腦袋裡,上課方式則接近「翻轉教室」。上課前,同學會先拿到幾個問題,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第一堂課前半段先請學生回答,全班討論,接著才上課。
做學問 要像追男女朋友積極
期末考是一個報告,學生要從七位教授的授課領域,找一個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說明「為何喜歡這個領域?」「要如何追求這個領域的知識?」「如何維持精進?」說穿了,追求學問和追求男女朋友是一樣的。不是考上大學、追到了就沒事了,為什麼要讀這個科系?該如何精進?學問才會愈來愈精熟。
為了完成這個作業,學生可以請教專家、翻書。這個報告訓練的是邏輯。在專業之外,學生其實不需要學習太艱深的知識,邏輯通了、論述有條理,學其他東西就簡單了。
很多醫科學生都是乖孩子,從小很多事都被告誡不能做。所以我常說自己「做過的壞事太少!」因為沒做過,就不知道那是壞事。我兒子讀書的時候,曾經因酒駕被警察攔下。這個錯誤,花了近台幣60萬元才走完法律程序,還要上一年的課。我沒有開罵,只是告訴他,「很好,你學到教訓了。」之後,他從未再犯,也不再喝酒,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因此,我提醒學務處,常給學生記過沒有意義。除了殺人放火犯法的事絕不能做,其他的事情可以嘗試一次,下不為例。就像玩火,手燒到一次就不敢了。
學生有嘗試失敗、錯誤的機會,才會得到教訓。年輕時若有失敗經驗,日後就不會怕失敗;不怕失敗,才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