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何培鈞創設「小鎮文創」,推動「專長換宿」,拉著年輕人進到竹山。他們用自己的行銷和影像專業,為在地店家寫故事、拍攝微電影、開發設計出融合小鎮竹藝特色和科技應用的QR Code(二維條碼)招牌等,讓許多老店愈來愈不一樣。
│啟明米麩店│米砲聲伴米香 你要的古早味在這裡
「碰」的一聲,爆米香氣隨煙霧竄出,瞬間盈滿小小的店內。位於竹山小鎮老街,媽祖廟連興宮前,啟明米麩店1971年開業至今,每天都能聽到「米砲」聲。從前鎮上還有好幾家米麩店,但因時代變遷,目前僅剩這一家超過40年的店鋪,傳到第二代老闆林振修。
老店很迷你,空間有限,工作人員也少。每日可見林振修和太太蔡秋燕忙進忙出,常是早上5點多起床開工,一路做到晚上7、8點。不到10坪占地,1樓店面兼工廠,從爆米花、磨粉、裁切、包裝所需的機械一應俱全。產品主攻米香各類穀粉,如糙米麩、燕麥粉、十穀粉、麵茶等。
透明的包裝袋外頭,紅色線條印著店名及一個孩童盤坐著吃點心的圖像,復古風十足。林振修透露,圖片是他父親當年參考日本雜誌設計所作的,一直沿用至今。
一部微電影 讓米香飄香千里
一年多前,來自小鎮文創的換宿學生們,為米麩店拍攝微電影,在網路上流傳,讓小店名氣漸響。現在除了小鎮居民,有外地遊客慕名前來。《遠見》採訪當天,從台北來的三位遊客,拿了數包商品,準備宅配回台北。原來遊客李小姐前晚住在「天空的院子」,民宿裡提供「啟明米麩店」米香給客人品嘗,一吃便愛上,要離開竹山前特地來買。日前也有大型食品企業訂購,夫妻倆為趕訂單,連過年都沒休。
除了外地遊客,在地支持更是不可少。採訪時,不斷有當地客人上門。頭髮花白的阿婆,剛逛完市場、提著滿手的菜,來買了五穀粉和麵茶;阿伯騎車載著小孫子經過,一到店門口,孫子跳下機車、熟練地到店裡抓了一包米香,顯然是常客。
產品受觀迎,重點是慎選原料和手工製作。穀物主要向鎮上農會購買,穀物爆完後、磨成粉,沒有多餘添加。但堅持傳統手工,並不容易。以米香製作來說,將爆過的米粒加入麥芽糖成塊的過程,聽來簡單,若下手時間遲幾秒,整盤米香就報銷,考驗技術。來竹山,品嘗傳統味的營養點心,又能親眼見識到古法製作爆米香的實況,絕對是超時尚的文化之旅。
啟明米麩店
店齡:超過40年(1971年成立)
負責人:林振修、蔡秋燕(第二代老闆夫婦)
地址:南投縣竹山鎮下橫街31號
│來發鐵店│不管什麼刀 有圖他就打得出來
攤開竹山老街地圖,會看到「打鐵巷」。即便你是初來乍到的訪客,想找到打鐵巷並不難,尋著「鏗鏗、鏘鏘」的打鐵聲走就對了!從前務農興盛時期,這條打鐵巷曾有六家打鐵舖。現在僅剩來發鐵店這家歷史悠久的百年老店,久到連現任老闆、第四代負責人郭慶順,也很難明確指出究竟是哪年創立的。
從當年第一代創始人就是在同一個地方製作鐵器。斑駁牆面,還能看到磚瓦的痕跡,木頭的梁柱被燒鐵的煤炭煙燻得漆黑,一牆一柱均透露出這裡的年歲。年過六旬的郭慶順,站在風箱火爐前,仔細盯著2000、3000度高溫中的鐵片,等到鐵片被燒得通紅,再拿出捶打成想要的形狀。
從14歲開始,他就跟著爸爸學打鐵,練就一身技術。製作刀具中,難度較高的「包鋼」也難不倒他。包鋼是要在鐵板內包入一層鋼片,可提升刀子硬度和銳利度。燒製、捶打和削磨等階段均講求技術,否則鐵和鋼的密合可能無法到位。
除了部分機械輔助,多數環節要靠經驗判斷,以人工打造,不只費力,還有受傷風險。細看郭慶順的衣袖,有不少被濺出火光,燒出的圓形破洞,手臂更不乏燙傷的疤。但他說「打鐵要趁熱」,當下可不能停,只能忍著痛繼續工作,事後再擦藥。
傳承技藝 也傳承歷史記憶
現在郭慶順也發展出精緻化產品。像是把長達1公尺以上的獵刀,打造成10公分的縮小版擺飾或鑰匙圈。精細的做工,吸引不少遊客買回去當紀念品。此外還能做到客製化,只要客人畫出要什麼形狀的刀、指定長度和重量,他就能打出來。
興致一來,郭慶順跑回房間,拿出好幾張照片,有的還放大裱框。照片裡是他正在工作的模樣。原來有許多喜愛攝影的人組團來找郭慶順,花上一、兩個小時,試圖捕捉打鐵時火光閃閃的畫面。近期經由「小鎮文創」的推廣,幾乎來換宿的青年,和住過「天空的院子」房客們,都被推薦來一探這傳統工藝。
即便一旁積了好幾件客人送來維修的器具,郭慶順見到有年輕人對打鐵感到好奇,還是不厭其煩地解說。他想傳下去的不只是技藝,還有打鐵悠長的歷史記憶。
來發鐵店
店齡:130年
負責人:郭慶順(第四代老闆)
地址:南投縣竹山鎮下橫街45-1號(店址)南投縣竹山鎮下橫街3巷6號(工廠)
│振益棉被店│手工棉被好溫暖 外國客人也埋單
每個人都蓋過棉被,但想必很少見過手工棉被是怎麼製作的。竹山小鎮上的振益棉被店,可以讓你找到答案。走進振益棉被店,只見第二代老闆娘陳香杏,右手握著一根約1公尺的細長竹竿,上頭纏繞著一圈又一圈的棉花,左手拿著另一根竹竿當作裁切工具,雙手熟練地來回使用,在桌子鋪上一層又一層的棉花,疊成想要的棉被厚度。
鋪好棉花後,先整理收邊,用大型竹篩按壓棉花,擠壓出多餘空氣,再把棉花裝套、塞入內裡布,接著縫好布料開口,還要利用針線調整內外、讓棉花固定,才算大功告成。
眼見著陳香杏翻來折去,三兩下就把疊成一塊被子狀的棉花塞進布裡。這個動作是她當年學了好久才會的功夫。若是翻得不好,整疊棉花會散開、進到布裡也不均勻,就要重新來過。來換宿的學生,第一次看到手工棉被生產,紛紛拍照記錄流程,還忍不住伸手感受一整疊厚實棉花的觸感。
一條好棉被 可用超過30年
振益棉被店的創始人是陳香杏的公公,現在經營者是她和先生余祥熙。生產的棉被選用墨西哥原棉,絕不用人工棉,保暖效果和品質穩定,好好保養,一條棉被可以用超過30年。來訪這兩天,恰巧碰上當地人口中「竹山近20年罕見的低溫」,氣溫僅10度,馬上就有客人訂了兩條10斤重的棉被。
超過一甲子的老店,過去十年生意不若以往,平均年棉花用量約1000多斤。但和小鎮文創合作後,架設網站、開了粉絲頁,創造更多客源。還有遠從溫哥華的客人看到網站後,隔海訂購好幾條。余祥熙回憶,去年他就做了500條棉被,用掉3000、4000斤棉花。近來更發展出多樣商品,包括小型棉被、抱枕、或是滑鼠墊。把製作流程包裝成景點,吸引年輕人認識傳統老店。
振益棉被店
店齡:超過60年
負責人:余祥熙、陳香杏(第二代老闆夫婦)
地址:南投縣竹山鎮埔頭街1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