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遠見》8月號推出「年輕人憑什麼贏」後,各種關於時下青年工作低薪、生活勞苦、對未來感到無望的報導,不斷轟炸各大媒體版面。
可是,這代表年輕人對未來不再有希望嗎?
其實時代條件、產業發展、跟競爭規則的劇烈改變,代表新一代的年輕人要闖出一片天、賺到足以構築未來的收入,必須要有更新的想法跟作為。
找到新阿信態度 勇敢向前邁進
這一輩的台灣年輕人,其實需要一種全新的「阿信態度」!
「阿信」是NHK於1980年代推出的連續劇,曾在超過60個國家上映,描寫劇中女主角阿信,努力從戰爭殘骸中重新站起的感人過程。後來阿信一詞,即成為努力、認真、能吃苦的象徵。最近日本經濟蕭條了20年,日本人正在計劃重拍阿信,來勉勵低迷的日本社會。
但面對當前挑戰,年輕人「能吃苦」已經不夠,還得具備「信念」跟「創意」,並對工作賦予「意義」,才是這個時代需要的「新阿信態度」。
什麼叫能吃苦?就是肯做人家不做的苦差事,從沒人看重的「垃圾活」中學得技能。本期《遠見》蒐集了十多個年紀35歲以下,隱藏在台灣各角落、各產業的新阿信。
隱身中部小鎮的28歲陳怡文,在年輕人不進工廠、不當黑手的現代,卻將家族的鋼構廠經營得有聲有色,還帶著許多同學脫離22K的低薪宿命。
什麼叫信念?就是堅信自己能夠辦到,未達成功絕不放棄。
30歲前過足了悲慘棄養人生的吳姝諭,從小即認為「沒條件的人,只有靠用心」,憑著超乎常人的成功飢渴感,使她在35歲這年,成為年收入達七位數的安麗「鑽石級」直銷商。
什麼叫創意?就是用不同的方法跟思考,從老事業中挖出新商機。
遠在台灣北端的漁民子弟、30歲的陳致豪,便用隨手可得的免費科技跟網路工具,加上現代化的顧客服務技巧,讓傳統補漁船化身大受歡迎的海釣船,抓住別人難以模仿的「漁二代」商機。
什麼叫有意義?就是把工作跟愛好結合,讓自己愈做愈有成就感。
每月影響全台600萬人購物決策的「愛評網」,33歲何吉弘當年創業想法即來自,平時上網搜羅美食訊息的嗜好。今年營收將突破5000萬元,還吸引大型入口網主動合作。這批年輕人,都是用新阿信態度闖出一片天。
掌握趨勢.找出動力 高薪非夢事
過去的人求職,習慣從既有的職業類別,或依照公司名號加以選擇。但往後的年輕人,可能將創造全新的職務類別,自己決定想從事的工作內容、或想奉獻心力的領域。
《不為老闆,我為全世界工作》(The Rise of the Global Nomad)一書即指出,目前全球有超過10億的「遊牧工作者」,這批人大多是35歲以下的「Y世代」,上班型態不再是傳統的朝九晚五,可透過科技跟網路進行跨國通勤。
另一本《未來工作在哪裡》(How the Future of Work is Already Here)也分析,往後世界將受五大趨勢(科技、全球化、高齡少子、社會變遷、能源耗竭)主宰,使人們的工作出現變化。
例如,懂得聯結外部網絡資源,會比善於內部競爭更重要。往後的工作,可以跟學習、體驗、興趣、遊戲、社交等生活片段,混雜在一起。屆時去上班,不只是想維持溫飽,同時也為了樂趣。
而當「嬰兒潮世代」退休,強調手作的工藝職務將重獲社會尊重,也能獲得高薪。以全球航太龍頭「波音」(Boeing)為例,2015年將有四成技工達退休年齡,數量遠超過能銜接的新進人力。
只要懂得掌握未來趨勢,找出激發自己向上的動力。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其實很有機會創造全新的行業、職位、甚至工作潮流。
拒當無望世代 起身推動時代改變
前陣子上網抨擊農委會補貼政策的26歲務農青年楊宇帆,發表的文章不但引起輿論關注,更道出許多年輕一輩的心聲:
每個返鄉務農青年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們傻嗎?簡直白癡至極,冒著一個月賺不到1萬塊的風險。我們聰明嗎?天才至極,年紀輕輕就清楚自己、了解自己,很勇敢踏上人跡罕見的路~
我們這群「新農人」就像你種下去的作物,期待你花點時間去營造一個良好環境,完整的產業結構。不用農藥,不用化學肥料,給我們時間,自然會產出甜美的果實,我們還年輕,可以等~
我們相信,類似楊宇帆這種隱藏在每個角落的「新阿信一族」,絕對不在少數。或許此刻還沒發光發熱,做的是別人看不懂的白日夢,但帶動台灣未來轉型、升級的創新因子,就在他們的手中。
誠如日本首富、UNIQLO創辦人柳井正所說,當國家面臨重大打擊、處於歷史轉捩點之際,年輕一代將成為巨大的推動力量,「決定方向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拒當無望的「小薪青年」,就從現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