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到分裂邊緣
一九九0年的台灣,陷入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機。國家認同受到懷疑,民族感情受到考驗,社會安定受到動搖。
爭論的焦點不在生活貧窮,不在資訊封閉,不在一黨專政。相反的,正因為生活小康,資訊開放,反對黨出現,使台灣產生了劇變。在劇變之中,民意的強勢要求,遠超過了執政黨的應變能力。執政黨在歷史的包袱、獨大的心態、領導風格的爭議、共識的缺乏下,陷入了困境。
在政治層面所出現的分歧意見,已經把國家帶到分裂的邊緣。中共空軍進駐沿海地區,正是不可忽視的信號;企業也正面臨著轉型期中的夾殺,台塑企業要去廈門投資,更凸顯出當前投資環境的惡化。一般人民對治安、交通、公害等問題,以及重大公共建設的嚴重落後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四十年前貧窮的台灣,曾被形容為驚濤駭浪的一葉扁舟,隨時會被風浪吞噬。四十年後小康的台灣,應當是一艘飽經風浪的航空母艦,可是居然會迷失方向。在一些人製造的暗流與漩渦中難以自拔;在坐擁金礦的銀山上,忍受卑陋的生活環境。
動亂的社會,需要有遠見的決策者;迷惑的時代,需要有智慧的領航者。如果即將就任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的李登輝具有遠見與智慧,中國的前途就不再會那麼艱困,中國的命運就不再會那麼坎坷。
二、「台灣已經不可愛了」
在李總統就任前,首先我們必須指出:自從兩年前經國先生逝世後,執政黨的政績是令人失望的。開出的諾言多,兌現的少。偶爾施小惠,沒有做大事。大部分的資源與時間,用在對付去年十二月的民意代表選舉,以及今年三月的總統選舉。
執政黨內部共識的缺乏,民進黨的挑戰,自立救濟普遍,各種壓力團體堅不讓步,使公共政策的推展陷入癱瘓。一般人民所目擊的是一幕又一幕的政治鬧劇與悲劇。在這段期間,本已令人失望的公權力,更是一落千丈;本已令人懷疑的公信力,更是蕩然無存。沒有公權力,政府的無能就赤裸裸的呈顯。沒有公信力,政府的承諾就時時打折扣。李總統與李院長都有良好的公眾形象,但都缺少產生實效的公共政策。如果我們是總統制,總統要負責;如果我們是內閣制,行政院長要負責。
在「貪風」的推波助瀾之下,治安惡化,社會風氣頹靡,生活品質下降,是必然的現象。一位財經首長私下感慨地說:「台灣已經不可愛了」。事實上,何只不可愛?對一些人來說,「台灣已經住不下去了!」
遠見雜誌在二月下旬的民意調查中指出:「自己及子女有移民打算的」竟高達二六%。打算移民的三大因素依次為:「對台灣社會環境失望」(四五.九%)、「擔心國家不安全」(二四.四%)、「子女教育」(一八.五%)(見三月十五日出版的遠見雜誌44、47頁)。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以「腳」來投票的人,不再是富豪巨商,而愈來愈多的比例是屬於殷實的中產階級。他們在無奈中出走,失望中告別。做為一個領航者,最不可忽視的就是中產階級,它是領航途中最重要的安定力量。
三、新的定位與新的開始
李總統要扭轉人民對執政黨的失望,就必須立刻將自己領導的國民黨與主持的政府做新的定位,同時對自己的領導作風做新的開始。
政府不再是:
--應急的救火員。
--事後的道歉者。
--視若無睹的「旁觀者」。
--更不是「偏愛的施捨者」。
領航者要博採眾議,共同商定正確的方向,破除迷津。
領航者要有恢宏的胸懷,用天下之人才,同舟共濟。
領航者更要有做中國人的歷史觀,做國民黨主席的使命感,擔負催化大陸走向民主開放的嚴肅責任。
李總統自己要以政策及事實來證明「我不是要以強人之作風,做一個台灣的總統」。
已擔任兩年的總統,已經歷過陽明山臨全會的「家變」,已諮詢過大老們對國是的看法,已與大學生對民主改革有過坦率的溝通,以及全國各界反覆指出「強人時代已經是歷史的陳跡」,以李總統豐富的現代知識與求好個性,大家都期望他可以完成這些「歷史的使命」。
四、藍圖與時間表
具體地說,在今後六年任期中,我們希望他提供一個「改善台灣,轉變大陸」的藍圖與時間表,在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做最後的衝刺。
這個藍圖的最終目標是:
(一)在社會發展上,把台灣變成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地區。
(二)在民主政治上,把台灣變成國際上津津樂道的地區。
(三)在經濟模式上,把台灣變成大陸學習模仿的地區。
這樣的台灣,使生活在台灣的人得到了活的尊嚴;使生活在大陸的人,得到了活的鼓舞。
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有具體的步驟,需要付重大的代價。它不可能短期內立刻完成,但要立刻規畫、開始行動。
把台灣建設成「引以為傲」的社會,治安、公害、捷運系統、教育品質等治標與治本應立即同時看手。
把台灣塑造成「津津樂道」的民主社會,國會結構的改革,臨時條款的修廢,憲政體制的釐清,分離意識的排斥等在在需要有魄力,在一定時間內完成。
把台灣變成大陸改革的模式,需要拿出短程與長程的大陸政策。在海峽兩岸探親、觀光、貿易、投資、學術訪問進行下,誠如一些民意代表所建議:「大陸政策不要再說不」。趙少康委員建議:主動考慮放棄三不政策,以壓迫中共放棄武力犯台意圖,及逐漸放棄四個堅持。
當李總統認清台灣與大陸唇齒相依,應當和平競爭與共同發展時,李總統就從「來自台灣的總統」提升為「中國的領航者」。
在這一歷史時刻,這個稱呼對李總統不僅是一項殷切的期望,更是一件歷史的責任。好好的做,六年的任期還不容易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不好好的做,六個月就可以使台灣的危機愈陷愈深。
五、航向蔚藍的海洋
去年十二月,在台拉維夫猶太人流亡的博物館中,看到一句震動心弦的話:「所有的猶太人對彼此都有責任」。
三月上旬,面對十萬東德人民,西德總理柯爾宣布:「我們相互需要。」群眾報以雷動掌聲。
做為一個生在大陸、長在台灣,而又在海外教書的中國人,我認為:中國現代化的雛型在台灣,台灣有責任把它推廣到大陸。大陸不能孤立於台灣的現代化之外,台灣也不能孤立於中國認同之外。因此:
所有的中國人對彼此都有責任,在台灣的中國人不要自私。
台灣與大陸相互需要,在台灣的中國人不要自滿。
李總統現在有一個歷史性的機會,做「中國的領航者」,引導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共同航向「河殤」所嚮往的蔚藍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