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想要出頭天 先破除自己的迷思

年輕人不想被貼標籤?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12-07-30

瀏覽數 19,050+

想要出頭天 先破除自己的迷思
 

本文出自 2012 / 8月號雜誌 年輕人憑什麼贏

「我不知道」,好像也是此刻台灣青年世代面對人生許多選擇時,最常出現的回答。沒有想清楚要去哪裡,抉擇之際,便陷入對某一種信念的固有執著中,形成了「迷思」。

所謂迷思(Myth),是沒有釐清、而存在似是而非的觀念,往往阻礙了年輕人前進的步伐。

本期《遠見》特地訪問青年世代,爬梳整理了年輕人最常遇到的從工作、購屋、理財、升遷加薪的迷思,並請專家與企業主分析「誰說找不到工作」「誰說買不起房」「誰說月光族不能理財」「誰說薪水一定凍漲」「誰說下一個工作會更好」等迷思。

抱怨哀歎找不到工作,是目前台灣年輕世代最常犯的迷思之一。仔細分析原因,是許多人想要一步到位,在工作上不願意先求有、再求好。

《幫年輕人變優秀的7個好決定》的作者陳朝益,擁有美國赫德遜學院和美國國際教練協會的認證教練資格,他指出,其實職涯有所謂的「工作金字塔」,從下往上,依序是就業、職業、事業和志業。

工作要先求「有」再求「好」

就業,是為了把自己餵飽,為了薪水而工作;職業,是比就業更積極的心態擔任個人的職務;事業,是做事、創業有成,對工作充滿熱情;志業,則是為了志向而工作,出於自願,目的高尚。

在工作金字塔裡,是先完成就業,再繼續往上追求喜歡的職業,接下來開創個人的事業與志業。所以,工作是先求有還是先求好?答案已經非常明顯了。

迷思之二是購屋難。

年輕人時常大歎買不起房子,但真的買不起嗎?買不起精華區,可以買郊區,買不起台北市,可以買新北市,買不起雙北市,可以買桃園靠近大台北的地區。其實只要離開台北市、新北市、以及台中七期的高房價區域,許多地區的房價並沒有那麼高不可攀。加上政府也提出一些鼓勵年輕人成家的方案,年輕人可多研究與了解,讓自己較輕鬆購屋。

金錢觀,也是六、七年級易犯的第三個迷思。他們認為月薪不高,根本無法理財,導致隨性花費,最後兩手空空,成為月光族,甚至欠下鉅額卡債。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其實財富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也有許多年輕人分享,如何把月收入的1∕3存下來、再理財,存到人生第一個100萬的故事。日本近來竄起一位專業會計師森安理惠,出書分享她擺脫月光族的方法《不必忍耐也能存到錢》。

曾經揮霍過度的她,命運卻在八年內「突變」,靠著自創的記帳法,學習自我克制,終於順利還清負債,前後過程其實並不痛苦難當。

第四個年輕人常見的迷思是,認為不必太努力,反正薪水漲不上去。據統計,儘管一半的人薪水沒有未調整,但另外還有一半的人薪水是逐步增加。

「三多」父母讓年輕人無法獨立

為什麼有人的薪水還是增加呢?從競爭力的角度看,關鍵永遠在於個人競爭力強不強。身為中小企業老闆的美科實業總經理陳俊偉指出,領多少薪水,和做多少工作及執掌是正相關。

如今的台灣社會是技術密集和腦力密集,比的是每個人產值和附加價值。「同樣1個鐘頭,誰能為公司提供更多的價值,誰就會在薪水上勝出,」陳俊偉指出。

頻繁轉職,也是時下年輕人經常面臨的景況。閃電跳槽的原因,不外乎工作很無聊、薪水太少、加班太累、老闆不給舞台等。而企業主通常會以「抗壓性低」形容這樣的員工。

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何啟聖指出,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以前的年輕人沒有太多選擇,現在的年輕人是選擇太多,所以只要工作上一遇到困難,通常選擇離開。

除了年輕人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外,不少父母也因為管太多,而讓子女失去獨立機會。

照顧太多、給太多、管太多的「三多父母」,是台灣新現象。《遠見》專訪中發現,在全台不少就業服務站,不少家長帶著孩子應徵工作。不少企業主招聘人才時,也紛紛反映,家長陪伴子女面試的場面愈來愈多。甚至年輕人進入公司服務後,請假都還要父母代勞申請。

父母離不開應該獨立的年輕人,恐怕也是造成今天年輕人無法獨立的一大原因。年輕人想要出頭天,父母希望子女早一點成家立業,就先從破除一些似是而非的迷思開始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