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失落一代恐變「憤怒鳥」已成全球共業

青年失業問題嚴重 後果難預測

呂愛麗、高宜凡
user

呂愛麗、高宜凡

2012-07-30

瀏覽數 29,650+

失落一代恐變「憤怒鳥」已成全球共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2 / 8月號雜誌 年輕人憑什麼贏

失業、窮忙 雙暴風襲擊全球

此刻,全球青年失業率高達12.8%,包括歐洲、中東、北非,都是重災區。向來被視為先進典範與優雅秩序的歐洲,如今,只剩德國、荷蘭逃過一劫。

為解決青年失業問題,各國領導人無不絞盡腦汁。如法國新上任的歐蘭德總統建議訂定「世代契約」,要求企業長期聘用青年。前不久,英國也推出「青年契約」(Youth Contract)方案,打算施惠50萬名青年,只要聘用18~24歲青年滿26週的雇主,便可獲得2275英鎊的工資補貼。

ILO統計,2008年金融海嘯、加上後來的歐債效應,截至2010年底,全球已開發國的失業人數創下歷史新高,達4500萬人。只有德國、澳洲兩國的就業狀況,恢復至金融海嘯前的水準。

在「失業」與「窮忙」的雙螺旋效應下,不僅造就大批激憤的失業青年和職場輸家,更嚴重影響各國財政與社會安定。歐盟估計,失業青年每年耗費的公共財政超過1000億歐元,幾乎等於歐盟總GDP的1%!

更糟的,還有人才出走。災情最慘重的希臘與西班牙,青年失業率將近50%,眼見無法翻身,不少人索性離鄉出走!

西班牙媒體報導,2008~2011年,共有30萬擁有專業技能的青年離開祖國,前往英、德和拉丁美洲另起爐灶。西班牙國家統計局估計,若情況不改善,未來每年還會有約50萬人出走,且將延續到2020年。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企業降低成本 雪上加霜

跨越大西洋岸,世界首強美國也難以倖免。去年底,美國《彭博商業週刊》(Businessweek)刊登一篇〈消失的美國男工〉文章,表示1969年時,美國25~54歲男性就業率曾高達95%;到了去年7月,數據降至81.2%。若不分年紀,有工作的男性只剩63.5%,更創下1948年來最低。

長期失業的年輕人,除了離鄉背井,也有放棄就業的跡象,淪為不就業、不就學、不受訓的「尼特族」(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同時間出版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即以「尋找工作」(The quest for jobs)為封面主題,指出OECD國家約有1/8青年成為尼特族,形成一批近1700萬人的「啃老族」。為逃避就業,留校的人也愈來愈多。西班牙、愛爾蘭及冰島,在過去4年增加了10%;丹麥、挪威、葡萄牙和土耳其,也增加6%的延畢生。

更麻煩的是,全球布局的企業還在此時火上加油。為降低人事成本,企業的「彈性雇用」愈來愈多。麥肯錫調查發現,未來5年內,近六成企業希望聘雇更多兼職員工(含短期、臨時、或契約工),22%則打算把更多工作外包出去。相較於表現疲軟的先進國家,新興國家近年成為全球經濟火車頭,但也有隱憂。

過去5年,南亞(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國)平均經濟成長高達8%。然而,南亞經濟成長主要來自生產力提升,而非就業人數的擴大。以印度為例,2007~11年的勞動生產力大幅提升34%,但就業人數只增加了0.1%,相差懸殊。

而且,由於聘雇人數以農業部門最多,薪資水準低落,使「窮忙族」數量非常多。若以每日工資不到1.25美元計算,去年南亞共有超過2.2億的窮忙族,不僅占總就業人口35.9%,更占全球窮忙族(約4.5億人)近半。

無論如何,OECD研究指出,初進職場便受挫的失業青年,易造成「創傷效應」,對往後的求職或職涯產生負面影響。

不想讓失落一代變成底層輪迴的輸家,或無目的衝撞的「憤怒鳥」,全球政府都嚴陣以待,設法把失業青年拉回正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