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化:消費遊戲追逐什麼?

阮義忠
user

阮義忠

1990-03-15

瀏覽數 14,200+

文化:消費遊戲追逐什麼?
 

本文出自 1990 / 4月號雜誌 第046期遠見雜誌

在眾多駁斥經濟成長論的言詞中,有一則十分淺顯的觀點,是相當有說服力的。

「……所謂成長會導致一種更大的平等性,簡直是謊言一篇。相反地,成長只會增進社會的差異而已。一種新產品的生產,在最初階段都是替上層階級設計製造的,而這種新產品雖然使其他階級的人有著沒辦法擁有的挫折感,但他們仍然想擁有它。當上層人士能擁有它時,它失去了價值,同時由於此項產品的普及化,導致了一種新的束縛來源。」

終生的枷鎖

一點也沒錯,產品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束縛,彷彿是副終生伽鎖一般,牽制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方向。想想看,我們現在每天為生活奔波賣命的原動力是什麼呢?是把十八吋電視換成二十九吋,把十八坪房子換成三十八坪,把國產車換成進口車,把一些我們可能一輩子也不需要的土貨換成洋貨……?每一個人都在食、衣、住、行上追求非自己階層的商品及生活方式。

但是,我們能成功嗎?我們頂多能追逐到那些高一階層的財物,而不能使自己真正的進階,因為我們一直在追求的只是:上一階級的廢棄物。這樣的追逐遊戲永遠沒有止境,而且任何人都是輸家。

再想想,這場世紀末式的大追逐,背後的導演是誰呢?很顯然地,我們都知道這是整個時代走向、經濟運作體系、社會制度的關係,而絕非單純的生產製造商及廣告催眠術的謀略而已。

但最嚴重的是:我們自己完全臣服於這場追逐的遊戲規則。換句話說,我們的人生價值觀是構築在這個隨時會吞噬自己的沙河上。

人的物慾為什麼會如此蒙蔽原本清澄的人性呢?當我們哇哇落地降臨人間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注定成為一個被動式的消費者。我們被餵食的不是母乳,而是某一廠牌的牛乳;其後的成長歲月,那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終生所消費的任何物品,有那幾項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有那幾樣是我們真正需要的?而又有幾種是對自己有助益的?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拉住步向滅亡的腳步

更要命的是,在我們成長過程的教育中,很少被提醒過:人在物慾洪流中的真正處境。我們根本沒有機會、沒有條件來反思--如何在這場追逐遊戲中,保持清醒、平衡自己的能力。隨波逐流變成社會和諧的必備條件;個人或團體的覺醒,甚至會變成社會磨擦的原因。這簡直像骨牌遊戲一樣,不倒的那一個是罪魁禍首,絕非善類。

儘管,沒有人能抵擋這個社會的消費(已經變成生活的同義詞了)遊戲規則。但最起碼的,我們應該認清楚自己的處境,我們要辨明「擁有物品,並非擁有了人生價值」。這樣,我們才稍有可能拉住自己像飛蛾撲火般的投向滅亡的腳步。

當我們能停住腳步時,才可能發現,原來生活還有別種方法、別個方向。雖然另一條路比較坎坷與寂寞。但,你已離開了綿延不絕的骨牌行列。那時,你只要把身邊認識的人也跟著拉出來,世界不就變得更好一點?

(阮義忠為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講師)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