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來,缺乏石油資源的台灣,開創出舉世聞名的石化工業。從最重要的乙烯產能來看,台灣目前可排上全球第9大的化工品產國。其他如ABS、玻璃纖維、PTA、TPE等,也有世界前兩名的領先地位。
自台塑六輕投產後,石化產值一路飛升,2004年起破兆,成為繼半導體、面板後的第三個「兆元產業」,去年產值1.8兆元。若加計紡織、化材、石油與煤製品,石化關聯產值將超過4兆元,幾占台灣製造業三成。(頁140表)
石化業,過去的確是台灣的驕傲,證明即便沒有天然資源,憑著台灣人的硬頸精神,還是可以打下一片天。
然而,近年情勢驟變。小小的彈丸之地台灣,到底還要不要、或該不該留住石化業?成了發人深省的問題。如今,在台生根半世紀的石化業,面臨進退維谷的尷尬局面,甚至掀起了出走潮。
一位業界經理人擔憂,倘若石化業走不過這道關卡,「搞不好就會像20~30年前的紡織、成衣一樣,整個被連根拔起。」
擴張無路?石化業被逼走?
過去這兩年,石化業的負面打擊,可說是接踵而來。
首先是去年中起,台灣最大石化集團台塑接連的工安事故,不斷讓大眾心驚膽跳,挑起外界對石化業的敏感神經,也使六輕五期的擴建遙遙無期。
今年4月底,爭辯五年、號稱台灣最後一項大投資的國光石化(八輕),宣布不在彰化大城興建,將縮減規模,重新覓地評估。
接著,是一連串的石化業出走新聞,不斷在業界擲下震撼彈。
一年來,先有長春集團前往新加坡建廠,中油五輕也放出消息,將於2015年除役後遷往馬來西亞。前不久,石化公會理事長陳武雄更率領和桐、台聚、李長榮、中石化等4大廠商聯袂登陸,宣布斥資45億美元在福建古雷半島打造輕油裂解廠。不只如此,台塑的寧波大乙烯計畫也一直箭在弦上,只待對岸政府答應。
接連的利空,加上未來景氣看壞,使第二季石化產值出現2.8%的微幅下滑。分析單位預估,第三季將再出現12.4%的大幅衰退。
為何要出走?業界的回答很簡單:「留在台灣,已經沒路了!」不過,一名學者卻批評,「外移,其實是最不花腦筋的決策!」充其量反映了業者逃避轉型和升級的便宜心態。
政府:以高值化取代擴張
感受到山雨欲來的出走潮及不滿聲浪,這半年,政府端出「高值化」的應對政策,勸石化業往質的方向提升,一樣可根留台灣。
國光石化確定後,過去幾個月,政府舉辦多次關於石化業的策略會議,嘗試凝聚業界共識。
目前訂出的高值化定義是:「附加價值率」必須大於30%,包括員工薪資、設備支出、供應商貨款等,都算附加價值的一環。鼓勵業界強化研發、增加聘僱、帶動供應鏈進步。
準備接下經濟部「石化業高值化推動辦公室」主任一職的工研院副院長劉仲明分析,假使廠商只聚焦在生產效率,會提供什麼樣的工作?「當然是製程效率愈高,結果僱的人愈少啊!」縱使企業獲利亮眼,但對就業率與附加價值的實質貢獻可能不高。「只看獲利的話很可能失真,所以我們才強調附加價值率!」他說明。
從數據面觀察,2009年,台灣石化業的研發預算占營收比例,低到只有0.32%,不僅遠低於一般國際大廠起碼3%的水平,產業平均附加價值更只有14.6%,離日本(22%)和德國(33%)有很大差距。政府希望2020年把研發投入拉高到2%,產業附加價值率增加到20%的程度。
經濟部長施顏祥更多次宣示,往後政府的石化政策態度將是「量在外、質在內」,國內不太可能再有大幅擴張的機會,呼籲業者要以高值化策略加以因應。
然而,看到政府端出的高值化政策,業界似乎不以為然。不少人抨擊,高值化只是政府自圓其說,美其名想拉拔業界升級,其實是替國光中斷所找的「下台階」。
高值化挑戰1〉心態偏差,習慣大宗量產路線
也就是說,對於政府高喊的高值化口號,業界配合的意願其實沒有想像的高。最大癥結,在於心態。大家已習慣外銷的經營模式,把規模做大,對於必須燒錢、承擔風險的高值化路線,不僅沒把握,更不想錯過眼前可以賺錢的大好商機。
過去幾十年來,台灣的石化業主要經營方式是進口原油,提煉成大宗石化原料後,再出口賺取外匯。2009年,台灣7項主力石化產品(五大泛用塑膠及兩大化纖原料)產能達1235萬噸,有多達63.2%出口,且其中七成多銷往大陸市場,包括ABS、EG、PTA等,都有將近九成賣到對岸。
然而,大宗原料的附加價值並不高。一位學者分析,傳統石化原料比較像大宗原物料,光原油就占去60~70%成本,且價格易受景氣波動,「走這種路,附加價值怎麼可能高?」他強調,高值化是把成本1元的產品,設法提升到5元的價值,而不是拚死拚活省錢,把1毛的利潤變成到1.5毛。
而且擺在眼前的現實是,往後來自中國、中東的新興大廠,勢必成為全球大宗石化原料的強勢競爭者,屆時台灣恐面臨嚴酷挑戰。一位業者苦笑:「人家是產油國耶!怎麼跟它競爭?」每次談到這個,大家幾乎都「挫咧等」。
在國內擴張無望,國外強敵環伺的壓力下,及早朝高值化轉型,的確是業界不能不準備的動作。
只是,現階段許多新興國家的需求依舊殷切,讓石化業還有陣好日子可過,在在削弱大家投入高值化的意願。
中油董事長朱少華講的很白,「這幾年大宗物料的市況還那麼好,誰會想走辛苦的高值化?」看到其他同業紛紛登陸擴廠,身為公家機關的中油,若非受限於大陸投資政策,老早也去了。
2〉技術不如人,國中生怎麼考博士?
其次,技術面的遙遙落後,也常使業者未戰先怯,不敢打沒把握的仗。 「能賣精品的話,誰要賣地攤貨?」這句話,道出石化業的共同心聲。
一家上市石化公司負責人洩氣地說:「就算政府一年撥個100億、200億元,跟人家大廠每年幾10億美元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怎麼追得上?」他形容,台灣想從大宗物料轉攻高值化產品,如同國中剛畢業,就想報考博士班。
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翻開財務資料,全球石化業龍頭、營收達638億歐元的德國BASF(巴斯夫),去年研發砸下約15億歐元(逾600億元),一家公司的研究經費,就是台灣全體石化業研究經費(約57億台幣)的10倍以上。
除了先天技術不如人,在許多特定化工產品領域,不管是專利布局、應用趨勢、或認證規範體系,幾乎都被大廠卡死、甚至寡占,台灣可以切入的空間並不大。
台灣區石化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謝俊雄直說:「就算東西做出來了,誰敢用?市場在哪?這些統統是問題!」想搶走大廠的嘴邊肉,談何容易?
難怪不少人認為,貿然投入高值化,等於把規模尚小的台灣業者推向原始叢林,面對許多毒蛇猛獸般的對手,存活機率渺茫。
更有人質疑,高值化並非全然成功之道。如過去不少國內業者投入工程塑膠,結果反而生產過剩、造成滯銷。甚至連外商大廠也有失敗案例,像是英國的帝國化學(ICI)、美商奇異(GE)化工,都是歷史明鑑。
3〉產業有落差,無法與下游應用連結
在推動上,高值化並非沒有「另闢蹊徑」的方法。其實台灣可結合既有產業,補足過去仰賴進口、由外商所把持的化工原材料。
台灣經濟一向擅長「逆向整合」,1960~1970年代,台灣一度是全球聞名的雨傘、雨衣、拖鞋、玩具等塑膠用品代工重鎮,一開始也很依賴進口原料。後來政府推出「進口替代」政策,便拉拔了許多剛萌芽的化工廠。當時的石化業,與成衣、紡織、球鞋、塑膠加工等主力產業,彼此關係非常緊密。
可惜,這種特色,後來逐漸失去。今日,台灣的經濟骨幹變成半導體、面板、電子、機械、綠能,但這些產業所需的高級化工材料,幾乎都被外商壟斷。本土石化業卻還停留在努力擴張、外銷原料的舊經營模式。
反觀德國、日本、美國等化工強國,其實都和自己的優勢產業,如電子、汽車、生技、醫療等,在應用材料上環環相扣,甚至一起制訂世界標準。即便整體石化業產能沒有擴張,但產值和毛利率還是愈做愈高。
比方說,目前多半用於食材保鮮膜的聚乙烯(PE),倘若技術與純度提升,便可做成用在太陽能或電池薄膜的EVA(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兩者同樣由乙烯開發,附加價值卻天差地別。
據工研院估算,假如台灣化工業有能力供應,每年只需使用16萬噸乙烯(約國內產能4%),便可滿足本土太陽能和面板業的需求,創造更高的銷售利潤。
陶氏(Dow)化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陳政群也發現,台灣過去的研發焦點,大多著重製程改善,「但對市場應用的部分,做得實在太少!」而且業者對技術常有「拿來主義」,只想跟大廠買技術,用來填滿產能,如同一直坐在樹下,等著水果自動掉下來。
「說穿了,高值化跟下游產業的應用連結,是脫不了關係的!」劉仲明強調。
不走高值化,石化業難永續
縱使困難重重,但也有支持者認為,包括長春集團、長興化工、永光化學等,都是國內成功走向高值化的案例,證明台灣廠商也有能力做到。
隸屬遠東集團的「東聯化學」就是個好例子,成立36年來始終深耕「環氧乙烷」,每年研發預算約1~2%,研發人力超過一成,目前不但碳酸乙烯脂(EC)產能稱冠全球,乙醇胺(EA)也是亞洲第一,最近還開發出環境友善的「綠色EG」(用稻梗做乙二醇)。
東聯化學總經理郭佳輝,是經濟部長施顏祥的台大同屆校友,當年從陶氏退休後被徐旭東挖角,帶領東聯走向高值化。他分析,台灣先天缺乏油源與技術專利,大部分廠商處於中下游,導致經營易受景氣牽動,「該怎麼脫困呢?就是離原油愈遠愈好!」
如今,東聯可以做到第二層加工的石化產品,並且將特用化學品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前陣子乙二醇(EG)市況熱絡,公司也有能力調節產能,盡量多做價格好的產品。郭佳輝強調,除了高值化,還要多角化,這樣才可以互相調節,更有彈性! 多年前,東聯曾嘗試開發EOD(環氧乙烷衍生物),用於水泥減水劑及廢水處理,但忙了兩、三年,技術還是跟領導的美商差距太遠,最後只好忍痛放棄。「問題不是做不出來,而是繼續弄下去的話,可能得花50年!」
郭佳輝回想,那次顯然是研發的選題出了問題,才會白忙一場。但公司從中得到教訓,高值化必須一步一腳印,並聚焦自己最有優勢的領域,不然很容易變成「夸父追日」。
這兩年的負面聲浪,不但斷了石化業在國內擴張的路,也迫使政府必須強逼產業走向高值化。儘管短期內,石化業依然有外移的選擇,市場需求也夠大家賺錢,但誰都無法保證這套模式能持續多久?
負責推動工作的劉仲明解釋,現階段重點在於凝聚業界共識,及找出具體做法,「很多事情急不來的,」然而,他也加強了語氣說,「不走高值化,石化業不會有永續性!」
當擴張、量產、外銷的老路即將走到盡頭,高值化究竟是促使升級的良方?還是強迫外移的催命符?這個問題,業界必須自己找出答案。
石化業高值化政策方向
①三大原則:強化既有產業鏈完整性、投入六大新興產業相關材料、產品附加價值率大於30%
②「附加價值率」:「營業利益+用人費用+折舊攤提」除以「營收」
③未來目標:2016年研發投入比例大於1%、2020年研發投入比例大於2%、附加價值率大於20%
④推動計畫:明年1月於經濟部成立推動辦公室,協助籌組研發聯盟、建立資訊平台、促進國際合作及引進人才。中油亦配合設立新材料試量產及認證中心,縮短高值化產品上市時程。
⑤四大發展項目:六大新興產業所需材料、未充分利用原料(如C5、C9)、新材料(如生質材料、高性能工程橡膠)、進口取代或本土化商品(LCD及運動休閒)
近期業界響應高值化動作
①中油公司未來成立綠能研究所,並建置先導實驗工廠,協助業界一起開發推動高值化產品。
②李長榮成立集團研發中心,專攻太陽能與生質技術,預計招募500名研發人員,並將研發預算提升到2%。
③台橡去年底購併美商Dexco,躋身全球前五大SBC(熱塑性橡膠)廠,並藉此引進高階SIS技術。
④國喬石化成立研發中心,聚焦觸媒製程、高分子聚合、特用化學等三領域。
⑤台塑續推六輕四期兩投資計畫,生產多晶矽及高階橡膠,投資近400億元,內部稱為「六輕4.6期」計畫。
中油董事長 朱少華:
高值化是轉型良機,
未來要創2000億產值
身為公營石化業龍頭、去年營收破9300億元的中油,無疑得扮演帶頭響應高值化政策的角色。來訪這天,中油所有高層,才剛開完一整個上午的會,討論高值化的短中長期策略。
「剛剛我們才談到乳膠原料,將來不但可以做醫療手套,甚至可以做保險套呢!」在業界打滾40年的中油董事長朱少華笑說。
儘管外界把高值化解讀成國光石化失敗的替代政策,但朱少華認為,這不啻為一個轉型機會。他舉例,即便目前高居全球第四大乙烯產國、化工技術也居於領先的日本,將來還打算繼續淘汰落後產能,堅持不做量的擴充。
去年中油的石化相關收入約3000億元,但研發支出僅約14億元,占比不到0.5%,且多半用於油氣探勘、製程改善、污染防治等。未來五年內,公司打算提高到每年50億元、占比1.5%,希望在10年後創造2000億元的高值化產值。
「要一下提高預算也不行,立法院不會過的,」朱少華苦笑。
除了以往的「煉製研究所」,中油最近又成立一個「綠能研究所」,強化綠能石化的開發。將來會積極與學研界成立策略聯盟。他坦承,過去台灣石化業的研究能量,真的太少了,尤其是基礎研究跟新材料的開發,學界與產業明顯脫勾。
設試量產中心,加速研發
另外中油還要成立「試量產中心」,開放實驗室讓各界測試,加快研發可以量產的速度。
朱少華分析,高值化可有兩種發展路徑,一是從「應用」端出發,像日本三井化學(MitsuiChemicals)只聚焦資訊、醫療、交通三塊市場。第二是由「材料」端出發,先檢視自家擁有的材料與技術,從中開發更高價值的產品。
至於如何拉近與其他產業的關係,創造石化業第二次「進口替代」商機?也有賴中油出來帶頭、居中媒合。
台灣石化業長年來以中下游小廠為主,是鬆散的產業聚落,與其他行業的合作不多。朱少華觀察,石化業大老和電子業新貴,簡直是兩批不同的族群,私下既沒交情、商場上也不往來,「連平常打高爾夫,也不在一起,」「所以這需要一個媒人來牽成!」看來中油可扮演這個「媒人」。
儘管不少人覺得,高值化成功機會渺茫,但朱少華依舊樂觀,以台灣人努力、勤奮、和聰明的程度,搞不好進度會比大家想像的快!(高宜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