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高污染的傳統產業工廠如何進行華麗轉身,搖身成為環保概念的企業呢?上市公司中橡的碳黑廠便是最好的例子。
台灣一般民眾對中橡的印象大多有三。第一,這是辜振甫的家族企業之一;其次中橡轉投資龐貝氏症孤兒藥,獲利豐厚;第三個大概是「中橡?本業生產橡膠吧?」
前兩者印象沒錯,但第三個印象卻是大謬。
中橡本業其實是生產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碳黑,主要用途是做顏料的著色劑與橡膠的增強劑,以增加輪胎的耐用度。
但是碳黑生產具有高污染性,生產門檻低,價格往往因為惡性競爭而過低,現在已開發國家大多不願批准設廠,中橡更是台灣唯一一家投入碳黑生產的公司。
由於碳黑高污染、低技術、價格波動度高的特性,中橡這幾年力圖轉型,並且執行「走出去」的政策,中國大陸便是其重點投資區域。位於安徽馬鞍山的碳黑廠便是中橡第一個大陸投資案。
購併碳黑廠大賺 再蓋第二間
走進中橡在馬鞍山的碳黑廠,不起眼的廠房座落於安徽最大的企業、也是大陸知名鋼鐵廠馬鋼旁邊,廠區綠化良好,儘管廠房有點陳舊,四處仍十分潔淨,空氣中也聞不道燃燒的怪味道,絲毫沒感受到這原先是高污染產業。
來自台灣的廠長謝明憲介紹,廠房較為陳舊是因為這個工廠是2000年購併國有碳黑廠後,在原有基礎上改建所致。
2000年中橡在長期談判後,僅以9600萬人民幣購併了這一家不賺錢的碳黑廠。當時,年產量僅一萬多噸,員工500多人。
中橡接手後,力行整頓,導入先進的流程控管,驚人地在三個月之內投產,當年生產兩萬噸碳黑,成功轉虧為盈,在2001年營業額1.11億元人民幣,納稅901萬人民幣,賺了894.2萬人民幣,拯救了一家企業,也與馬鞍市政府達成雙贏。受此鼓舞,中橡更進而在2001年於東北鞍山興建第二間碳黑廠,並且獲利。
靠汽電共生發電 轉賣予廠商
就在中橡馬鞍山廠不斷精簡人力並導入新技術後,聘用員工也從原先的500多人降為100多人,而產量卻從2000年的一萬多噸提升到今日的十萬多噸。
謝明憲表示,因為碳黑生產原料多為重油,且受上游油價影響甚大,市場價格並不穩定,想獲利必須戰戰兢兢,一方面降低成本,另外一方面必須開源,其中的法寶就是「汽電共生」。
馬鞍山廠一方面利用馬鋼煉鋼的副產品煤焦油(焦炭產生)作為原料,另外投資汽電共生設備,收集生產工廠所產生的熱能與蒸汽發電,循環使用,多餘的電力與蒸汽也可以賣給國家電網及附近廠家。
「這就是現在中國政府大力推廣的循環經濟概念,」謝明憲說。
這一套模式其實也是移植中橡在高雄林園廠的成功經驗。目前在林園廠的主要獲利來源大半是來自汽電共生廠的盈餘。
謝明憲表示,由於周遭的石化、化學加工廠製品必須藉由蒸汽加熱保溫,中橡積極與附近的柯達造紙業、立白日化等幾家企業洽談「賣蒸汽」。
只是他對成果尚不滿意,因為現階段副產品的推廣還不是很成功,僅占去年全廠利潤約10%。
「還不夠!你們在這裡感覺到熱,代表還有多餘的熱能沒利用到,我們就還有努力的空間!」他說。未來計畫和廠區周邊鄰居合作,除開發蒸汽外,包括電力、熱能發電等都是推廣項目。
為搭上中國汽車市場急遽擴大發展、輪胎需求大增的市場趨勢。中橡計畫今年在重慶投資在大陸的第三家碳黑廠,預計以5億人民幣建立年產量11萬噸的重慶廠,提供給正新輪胎。
進入大陸搶占十二五商機,賺取中國的趨勢財,中橡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參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