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在台商馳騁中原的版圖當中,似乎是較為平淡的一塊。比鄰的江蘇,光一個昆山市,就有數千家台商,而偌大一個安徽省,卻僅僅只有兩個台商協會——合肥台商協會與蕪湖台商協會。儘管鄰近長三角經濟區,但過去20多年來安徽似乎對台商缺乏吸引力。
觀察來安徽投資的台商,總體來說,少了些開山立業的狠勁,卻多了一點隨遇而安;他們或許因為相關產業的崛起,因勢利導來此設廠,例如合肥的尚展檢具與蕪湖的韋爾模具就是跟著安徽汽車業崛起。
又像原本要赴江蘇張家港投資設廠的中橡,卻因馬鞍山市邀約,收購其經營不善的碳黑廠才落戶安徽。
合肥台商協會會長吳安國與肥西小團山的香草農老闆郭中一教授,更是因為祖籍安徽的地緣因素,抱著回到父母家鄉的心情,才開闢事業第二春。
此次《遠見》雜誌專訪的唯一女性台商黃菊芳,更是為愛走天涯,為了與大陸先生團聚才移居蕪湖,無心插柳成為當地最大的外語補習班負責人。
或許是感染到安徽的人文氣息,來此發展的台商,相較於其他地區台商,來得更加老成持重,態度也更加謙和。少了東南沿海台商的豪邁與大剌剌,就連喝酒也斯文許多。一如安徽的三大名酒,古井貢酒、迎駕貢酒,酒精濃度都只有約40%,少了其他地區50%白酒的那股嗆勁。
除了這股特質外,不變的是台商那擅長借力使勁的機巧與彈性,即便情勢一片大好,也不忘積極尋求突破的新契機。
此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在安徽安身立命後,紛紛體會到這裡的優點,都真心歡迎台商一起到安徽打拚,讓台商的力量在這裡匯流成河,眾志成城。
本期《遠見》報導四個代表性台商案例,分享他們在安徽成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