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自動化奏效, 不必外移也有百億產能

專訪力鵬總經理 林文仲

林珮萱
user

林珮萱

2011-04-29

瀏覽數 36,200+

自動化奏效, 不必外移也有百億產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1 / 5月號雜誌 黃金10年來了!

國際棉價一路高漲,再加上兩岸經濟貿易協議(ECFA)的加持,讓長期不受重視的台灣紡織業,終於體會到了「復甦」的感覺。

過去半年來,從事尼龍和聚酯加工絲的廠商不但股價一路狂飆,接單能見度甚至可以看到今年第2季。

不少分析師都形容,這是台灣紡織業十年來難得一見的榮景。

元大投顧研究員何耀仁便預估,過去設廠於海外的台灣紡織業,有機會隨著ECFA效應回流,重現台灣紡織聚落的榮景。

長年總被視為「夕陽工業」的紡織族群,為何能在此刻上演鹹魚翻身的戲碼?台灣紡織業的核心競爭力強在哪裡?

看看營收創下歷史新高的「力麗集團」(含力麗及力鵬兩家上市公司),就可略知一二。

由郭木生創立的力麗與力鵬已有超過30年的歷史,是台灣數一數二的紡織原料廠。2010年集團旗下力麗和力鵬的營收分別來到100.8億元和240.7億元,年增率超過三成。

單廠200人 年產達3600噸

來到位於台北市松江路上的力麗大樓,力鵬總經理林文仲每次招呼訪客之前,都會以一段十分鐘的企業簡介影片做開場。「看完之後再告訴我,我們是不是傳統產業?」他說道。

影片裡,偌大的紡織廠,只見三三兩兩、身穿白色工作服的作業員穿梭其間,其餘都是方塊格般整齊排列的大型機台。和一般刻板印象中的紡織廠,生產線上坐滿工人的、個個埋頭苦幹的畫面,大不相同。

這種不仰賴大量勞工、高度自動化的生產力,便是林文仲最自豪的競爭力,也是讓力麗集團得以度過這些年來景氣數次循環的最大武器。

「自動化生產,我們老早就做了,」林文仲比較,有家位於大陸湖南的競爭廠,每年可產出300噸尼龍絲,但必須花費1000名人力抽絲。

而年產能高達3600噸的力鵬彰化廠,卻只需要205名員工,生產效率幾乎是對方的60倍。

因此當同業為了低廉勞力紛紛大舉外移時,具備高效率生產力的力麗,如今十座工廠全部都根留台灣,成為異數。

林文仲覺得,要顧好品質唯有靠自動化,即使成本貴一點也值得,「因為人是最不可相信的動物」。

林文仲舉例,人工要花四天才能織完的一塊布,用機械只要四小時,而且品質水準都一樣。目前力麗集團旗下的廠房運作,從送料、聚合、抽絲、包裝、到成品送進倉庫,前後一個星期的生產流程,可以完全不經人工,廠房幾乎全年不停機。

會有如此鶴立雞群的產能效率,其實是來自於20多年以來的大膽投資。

花160億買設備 奠定根基

光是1998年,力鵬打造楊梅染整廠時,就一口氣花了12億元,買進德、日、義、美等國的先進生產設備。

總計1990到2000年的十年間,各廠累積投資超過160億元。統一將廠房挑高增至五米,以紓解潮濕悶熱的問題,用電腦輸入色號,機器便能自動替染料過磅、進行溶解、輸送等後續流程,操作員把布放進去之後,兩個小時就能夠完成。

觀察紡織類股超過20年的分析師何耀仁肯定道,力麗集團當年如此大手筆的投資動作,在台灣紡織界非常罕見,為公司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以力鵬專精的尼龍產品為例,產能規模目前不但高居世界第二,2010年的38萬噸產能,甚至比全球第四大(韓國)和第五大(日本)尼龍產國的合計產能(26萬噸)還要高,等於一家工廠就抵掉兩個國家!

多年來不斷自行設計、改良設備,目前力鵬的每日單線尼龍產能,已經達到300噸,單日單線產能全球第一高,比日本大廠東麗的80噸水準高出3.75倍。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產品多樣 客戶遍布68國

近年來,郭木生和現任董事長郭紹儀兩父子,幾乎都將操盤重任交由林文仲。

這一位身穿中山服、不時引經據典的總經理,畢業於台北科大紡織所碩士班紡織科,在力麗一待就是30年,從最基層業務做起,一路見證了公司從紙印花時代,走向沙織染串,再向上整合的各階段。

雖然已年過耳順之年,但林文仲就讀建國中學期間還是橄欖球校隊的一員,到現在身體還是相當硬朗。

林文仲表示,紡織這一行是台灣早年的經濟支柱,有許多起步更早、成立更久的老字號競爭者,但力麗成為同業中第一家上市的公司,「關鍵就是我們從不自滿,上市後的經營方針依然保持高彈性。」

以1981年成立的「力麗公司」為例,便定位於紡織上游的加工絲產品,除可供料給自家的力鵬和力穩,也開始做起了織布。

此外,早期外購聚酯來做加工絲,常得忍受賣方規格的變動,對高度要求品質的林文仲難以忍受,「改來改去,織出來的布品質不穩定,」於是他便建議公司繼續擴張業務,在後來跨入聚合抽絲、布料染整等範疇。

隨著產業型態不斷變化,力麗集團逐漸進入紗、織、染一貫化的階段,將集團內聚酯、尼龍、織布三大事業體的資源垂直整合,可提供從上游到下游的各式紡織產品組合,客戶群遍及68國。

上進哲學 熬過多次景氣循環

林文仲分析,力麗能熬過多次景氣循環與策略轉折,關鍵在於多年不變的「上進哲學」。

「1998年我曾說過,在台灣是等死、去大陸是找死、去東南亞則是不知道怎麼死!」林文仲回憶,當時同業為減少人工成本,大都選擇外移到大陸或東南亞。但他認為,那樣做只是換個地方廝殺,於是便喊出,「西進、南進、不如上進」的反調。

所謂的「上進」有三層意義,第一是將產品拉往上游端,因為愈往上游,資金和技術門檻愈高,愈能建立不可取代性。第二層意思是把品質提升,全面自動化,將人為影響降到最低,提昇自己的競爭力。

最後一層意思,則是指擴展國際市場,「尤其是打進日本!」林文仲強調,從地理位置來看,日本不但位於台灣北邊,而且是最難打進的高品質要求國家。根據力麗內部統計,從2000年到現在,公司外銷日本的產值,每一年都在增加。

另一套心法,則是林文仲多年來歸納的一套「防颱理論」。

他比喻,颱風來臨時,人們會產生跑到高處、長得高一點、抱緊救生圈、肺活量要好等四種想法,才能熬過淹水的困境。

這四種狀況,意指企業必須有夠高的技術門檻、夠廣的產品線、夠強的研發能力、還有夠深的口袋。「這四種都做好了,企業才夠穩,」他說道。

用科技提升 絕非夕陽產業

近年環保風大盛,迫使紡織業開始朝「綠」轉型,對此,力麗集團也有所準備。

2007年,力麗首先推出自有品牌「力寶龍」,發展機能性紡織品,紗線可以做到頭髮的1∕40細,陸續開發出能夠阻燃、抗紫外線和靜電、吸濕排汗、吸熱保溫、遮光率達99%的纖維和布料,多達15、16種。像是利用寶特瓶回收製成的再生布,不需染色的Ecoya原抽色紗,便可減少60%的染色耗能與廢水排放。

林文仲得意地說,「美國總統歐巴馬白宮餐廳裡的桌巾,就是我們做的。」

在資源枯竭的大趨勢下,未來仿毛料、仿棉麻的再生纖維,可望逐步取代對天然纖維的需求。為測試產品品質,當年公司曾做了一次實驗,把三塊再生布和真的羊毛布擺在一起,讓100位紡織界專家現場檢視,結果只有5人分辨得出哪些是真的羊毛,仿真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目前內部最新的研發項目,是和塑膠中心合作的「塑木」,只要把廢棄的紗、布料、和木屑混合,製成環保塑木,便可取代傳統的木製家具跟建材。

研發中心與行銷企畫部課長鍾亦婷透露,生產筆電外殼也是目前公司現行中的研發計畫。「傳統產業絕對不等於夕陽產業,我們懂得善用科技讓自我升級,」林文仲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