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思惟是在「溫暖的心」驅使下,所實行的封閉、保護、補貼、照顧、獎勵等政策,以獲得民心;現代決策要以「冷靜的腦」注入專業判斷與永續發展,追求效率與公平。
公共政策引起爭論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時代改變了,環境改變了,科技改變了;新資訊出現了,新經驗累積了,新需求產生了,「政策」就必然會產生「今是而昨非」及「今非而昨是」的現象。
我們不需要捲入執政黨與在野黨對某一政策的攻防,更不要受到政治算計的影響。如果決策的改變,確是在反映對現實情勢的判斷,對科技進步的掌握,對未來發展的調整,對世界各國政策的借鏡,特別在當前永續發展大議題之下的氣候變遷,節能減碳、核能發電、新能源的開發等,那麼我們就要歡迎這種「與時俱進」的改變。改變的速度就決定了社會進步的速度。
決定某一產業政策的走向當然受一國經濟水平與就業水準的影響。40年前在「一切為出口」的政策下,為了賺取外匯,甚至犧牲了環境品質。當每人所得逐年提升時,新的價值觀就會替代。評斷產業發展的標準就會從產值面,轉移到社會成本及環保影響。政策上就要把被譏為Garbage, Noise, Pollution的GNP,轉變成人間淨土(Great Neat Place)。近年來內外有識之士不斷呼籲,經濟成長除了所得與消費,更要重視個人的快樂,家庭的幸福及社會的永續發展。胡錦濤4月中在博鰲論壇上的講題,不再是「持續性成長」,而是「包容性發展」,反映了政策的重大藍隉C
今天擋住台灣進步的,就是那些曾經發揮過功能的舊政策及那些舊思惟。其中包括了有過貢獻的國營事業、高消耗能源的傳統產業,以及在低估台幣與獎勵措施及保護政策下成長的高科技產業及出口產業。
哈佛大學波特教授曾經提出過競爭發展的四個階段:(1)生產導向(2)投資導向(3)創新導向(4)富裕導向。台灣正走向創新階段。這一階段的政策是要:企業必須面對全球化競爭,推動高級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培養各類高級人才,強化研發及基礎建設,擁有進步的金融、專利、開放、公平交易等法規。我們已有的政策遠遠還不夠。
30年前提倡不要「白吃午餐」的心態,至今尤烈。除了最近通過的奢侈稅之外,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都不敢正正當當地加稅,任由財政赤字來彌補各種減稅及補貼。台灣貧富懸殊擴大的一個主因:仍然是無法能對高所得者課徵到較高的稅。
經國先生執政的年代令人民懷念,但是他的經濟政策中充滿了政府扮演聖誕老人的角色:他最歡喜的方式就是壓低價格不反映成本的種種措施;以溫暖的心,得到大多數人支持,可惜他忽視了很多尊重價格機能的政策,可以更有效率地達到同樣的目的。30年前我倡導公立大學應調升學費,他就反對:「政府不可以讓優秀的清寒子弟進不了大學。」(我自己就是清寒子弟,但幫助的方法是給清寒獎勵金,因此所得較高的家庭就要付較高的合理學費。)直至今天,學費仍然無法由大學自己決定,仍被這種舊思惟套牢。立法院對於陸生來台讀書的各種限制(如不准給獎學金,畢業後不准工作),所反映的是一種保護式的偏見,不是開放式的競爭。
改變政策是痛苦的,調整思惟是費時的;但我們不能再做舊思惟下的新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