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觀點費希平/無黨籍資深立委國民黨就是太獨裁
我是民國二十七年加入國民黨的,當時是抗戰,民族的生死關頭。事實上,抗戰也都是國民黨領導的,雖然共產黨也發表過聲明,要共同抗日,但主力還是國民黨。在上海、台兒莊,國民黨的部隊犧牲都很大,共產黨有沒有犧牲?沒有,它說是槍口朝外,其實老扯後腿。抗戰很苦的啦,可是國民黨中一還是有些錯誤,比如說軍隊貪污、腐化就很嚴重;軍官吃餉、吃糧很多的。
國民黨最大的錯誤就是太獨裁,用人都是看蔣中正先生喜愛。後來很多投共的都是他帶出來的親信,個個驕兵悍將,誰都不服誰。像徐蚌會戰的時候,黃伯韜、邱清泉就不能合作。蔣先生完全是直線領導,很多人圍著他、捧他,人才他是不用的,只用些奴才。像張志忠之流後來投共,這個人無恥的很,可是會拍馬屁。
不能否認經濟成就
到了台灣,最大的錯誤就是引起二二八事件,無論如何,用軍隊對付老百姓實在不應該,這也是他用人不當的例子。還有像美麗島事件,怎麼會成立叛亂罪?幾個人拿棍子就可以叛亂嗎?這是國民黨不高明的地方。這種事情多了,百姓慢慢就不信任它。
國民黨真正轉變那是民進黨突破黨禁以後才開始的。有人講,說這是蔣經國的功勞,這也不錯。可是如果沒有民進黨的話,這些都是不可能的。記得組黨前兩天,胡佛(編按:台大政治系教授)還到我家裡去,問我可不可以再緩兩年?好像是說,陶百川(編按:國策顧問)去見蔣經國,這是蔣經國的意思。我當時就說,搞政治總是有點冒險,然後就組黨了。以後黨禁、報禁也都開了。
國民黨在政治上有很多錯誤,可是經濟上很有成就,我們是不能否認的。有人說,這是因為台灣人很勤奮,是不錯,可是大陸上的老百姓也很勤奮哪,結果呢?如果沒有好的政策引導,單靠勤奮沒有用的。
打倒國民黨不容易
剛來台灣的時候,佃農很多,又窮,貧富差距很大。我到菜市場買菜,只有空心菜,什麼都沒有,洋芋都是日本來的。今天台灣什麼都吃得到,成長這麼大,這是國民黨的功勞。但是呢?經濟發展也帶來污染,勞資糾紛等等問題,這也是國民黨必須加以克服的。
民進黨還不成熟,太急躁了,想讓台灣獨立。有人整天喊著要體制外革命,要打倒國民黨不是這麼容易的啦,台灣內亂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國民黨的性格跟領導人很有關係。蔣中正先生是軍人出身,他也喜歡用軍人。勝利的時候,他說半年就要消滅共產黨,實際上,共產黨的力量有多大他根本不知道,甚至連自己有多少軍隊也不曉得,當然失敗了。
蔣經國比他爸爸有政治頭腦,潮流看得比較清楚,當初我們組黨都有準備要被抓的啦,結果他沒有抓,這是他高明的地方。
蔣經國還是真正替台灣做了不少事情,像十大建設啦,我們還是有點懷念他。
梁肅戎/立法院副院長從沒忘記要回大陸
老實講,當初如果沒有國民黨,台灣早就被共產黨給拿去了。而政府在國家安全的考量下施行民主政治,實在也煞費苦心。
像當年政府剛撤退來台灣,就有人主張把國會解散。蔣總裁不同意,他講,我們到台灣來就是為了自由民主,怎麼可以把這個民主殿堂打掉。
大陸丟了,所幸的是,大陸上的各級民意代表差不多全都跟政府過來。來了,不是到這裡享福的,而是為了準備跟共產黨決戰、拚命的啦。
三年後我就辭職
美國大使那時候是司徒雷德,也沒過台灣來,過來的幾個公使,飛機是二十四小時擺在松山機場,隨時準備要走。大家都想:「台灣馬上就會完蛋了!」後來雖然保住了,可是大家當時真的都有和國家共存亡的決心。就這樣一邊勵精圖治,對抗共產主義;一邊發展經濟,慢慢地才有今天的規模。
至於國會,今天不是不改選,是沒有辦法改,一改憲法就中斷了。現在有退職條例,老委員又凋零得很快,明年二月新會期開始,老的跟新的大概就變成一比一,我相信三年之內,國會就完全改觀了。我現在六十九歲,三年後七十二歲,我就準備辭職。
現在經濟發達了,中產階級也多了,人民的要求當然也多,所以在七十六年的「三中全會」上蔣主席就昭示:「社會在變,潮流在變,國民黨也要跟著變。」然後才有六大決議案,戒嚴、組黨、報禁就一個個開放了。在開發中國家,有權力的人要放出權力有多難?蔣主席夠偉大了。現在,只要你不搞台獨、不是共產黨,這裡真是一等一自由的國家。
過去政府是有一點小的失誤,像貪污、擾民,弄得「二二八事件」等發生。有一回,一個計程車司機罵:「日本人是狗,會咬人,外省人是豬,管吃!」這種仇恨心態,我們不迴避,這跟「二二八」都有關係。
可是,國民黨不是殖民主義,這跟日本是完全不一樣的。想想我們的教育是不是一視同仁?國民黨有沒有獨佔經濟大權?沒有,現在整個經濟大權幾乎都在本省人手裡,是不是?
有一次,那個「新女性」呂秀蓮,一口氣說國民黨有十七個不對;我講,第十八個對,因為國民黨能教育出你這樣能說出國民黨有十七個不對的婦女同胞,呂秀蓮也講:「這個對!」
國民黨從來沒有忘記要回大陸,外國人說這是阿Q精神,可是,中國人就是靠這種韌性建國的。
政治觀點陳水扁/民進黨中常委法律解嚴.實質戒嚴
就表象來看,要說國民黨治理台灣四十年都沒進步,那是騙人的,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對現狀滿意,為什麼呢?因為人民四十年來,實際是活在富裕的貧窮當中。國民所得提高了,可是算一算,我們相對付出了多少代價!環保、勞工、治安、甚至核能,多少的問題。而且,,我們還有一個大陸問題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這五個問題一起發生,有效解決也有它的困難。
這幾年的變化是很快。就如我在七十五年六月入獄八個月,而八個月的變化超過過去三十年。好比說,黨禁、報禁開放,以前根本就不可能。縱使這只是形式上改變,也不是容易的事。
只是法律解嚴而已
問題是,法律上雖然解嚴了,實質上的戒嚴還是存在。許信良的案子開庭時,檢察官說:「環境雖然變了,法律沒有變。」所以十年前的美麗島事件,他還是要追究。表面上來看,好像很有道理。可是刑事訴訟法精神是從新、從寬、從輕的,法律是與時推移的,解釋也是隨時代不同而改變的,法條雖不變,可是法官造法呀!
美麗島事件經過四、五次的選舉,人民讓這些涉案人家屬、辯護律師高票當選,證明人民並不認為他們是叛徒,這跟法院的判決有相當距離。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法律不能配合環境。那又是誰在制定法律呢?國會。今天,我們還能期待將近三分之二毫無生氣的萬年代表能幫我們制定什麼好的法律?該改不改,該定不定,該廢不廢,這是大問題。
現在大家是有錢,可是,大家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以前是為了政治的原因出國、拿綠卡,現在居然是為了治安,為了在台灣生命隨時受威脅,所以要出國。預算不是沒有,可是國民黨政府太注重保安警察,輕忽治安警察了。
下年度治安、刑事警察的預算才三億,保安警察卻有六十億,整整二十倍。保安警察增加一萬多人,幹什麼,處理群眾運動、鎮暴啦。
我相信街頭運動只是過渡的現象,但是如果國民黨未來不走民主化的道路,那這些群眾事件只是另一場革命行動的開始。
唯一資源是民氣
厲行民主政治不是說弄個「人團法」,把民進黨納入體制,給它一張政黨證書,然後你一張、我一張,就以為政黨平等了。今天國民黨有電視台,民進黨能夠有嗎?
我要申請上電視訴求正義、進步、安全。他們說:「你為什麼不講好的一面?」如果要講好的一面,我還叫反對黨嗎?我何必花錢買廣告,是不是?可是,國民黨的「愛到最高點,心中有國旗」卻可以上電視。
民進黨沒有錢、沒有人、沒有黨營事業,也沒有傳播媒體,為什麼可以拿到三0%的選票?民進黨唯一的資源就是民氣而已,民氣可用。國民黨要好好反省、檢討,否則,像「蕭案」,我敢講,如果蕭天讚不下台,最後會變成國民黨下台。坦白說,並不是民進黨好到那裡去,可是國民黨最近一連串的事讓百姓非常失望,這種失望在年底的選舉一定會投射出來。
還不到民進黨執政時候
縣市長選情,就像黃信介主席在中常會講的,他也沒把握拿到十席,有幾個地方還要再努力。看來今年底還不是民進黨執政的時候,但只要年底選票再增加,下一次就很難講了。
趙少康/國民籍增額立委是個想做好的政黨
國民黨一黨獨大是真的,以前它是個支配性政黨,不但政黨是支配性的政黨,領袖也是強人。
理想性逐漸降低
我想,大致說來,台灣有今天的成就,國民黨當然居功厥偉。當初跟台灣同樣背景、條件,一起起跑的國家,跑了四十年,現在回頭看看誰跑得最快?當然還是台灣最快。四十年等於二十年生聚、二十年教訓,才獲得今天的結果。
基本上我認為國民黨是菁英政黨。現在我們的選民結構六0%是四十歲以下,國民黨黨員是六0%在三十五歲以下;台灣地區選民只有八%大專以上程度,但是國民黨黨員卻有二五%是大專以上程度,所以你可以知道它是個菁英政黨。
國民黨建黨時的理想性是非常高的,這是它為什麼吸引知識分子的原因。但是它的理想性慢慢在降低。我感覺這是最大的隱憂。
機器太龐大
國民黨是個想「做好」的政黨,問題是說,它實在太大了,機器太龐大,有許多既得利益在裡面。我看從馬樹禮、李煥到宋楚瑜,幾個秘書長都想做一些改革,但至少我看前兩位的黨務改革到後來也無疾而終。為什麼?因為他還沒提出來,反對的力量就來了,它不是正面反對你,它從後面扯後腿,給你戴帽子、中傷你、抹黑你,結果大家心灰意冷,算了!
黨內支持改革的聲音其實是很大的,但真正掌權是年紀大的,年輕黨員很想改革但是沒有權力,或是聲音並沒有受到重視,這是國民黨比較大的危機。
選舉時候國民黨候選人也講:「國民黨有人買票,民進黨也有!」我從來沒有認為國民黨可以跑去跟民進黨比,這樣眼界未免太低了吧,對不對?你是執政黨啊,怎麼能跟反對黨比?你一定要超越,你才能繼續執政,你跟它比就是你要交班的時候了。
日本自民黨對國民黨是很大的警惕。它今天的成就難道會比國民黨差嗎?但當它的道德性降低,當它的金權政治受到厭惡的時候,它的選票還是要失去,國民黨要念茲在茲。
講句實在話,今天日本瑞克魯特案,如果在台灣,根本不會是醜聞。美國參院議長賴特如果在台灣會不會因醜聞下台?不會!能掩蓋就掩蓋,無所謂,都是這個樣子。
兩黨問題在於互信
國民黨過去四十年政治上的問題與經濟是一樣的,不夠開放。政治上是極權,經濟上是獨占、壟斷,它基本上是在安定與自由之間折衝,想找平衡,但又擔心會不會過當?
今天兩黨問題的背後隱藏的還是互信的問題,彼此毫無信任可言,這與一般民主國家還有一段差距。像公務員中立、軍隊國家化,比較保守的人士,他們相信一旦中立,民進黨如果執政,台灣就會獨立;台灣一獨立,台灣就會完蛋。為了不讓民進黨執政,就儘可能想辦法抓住、抓穩權力不放,有它合理化的說法。
選舉是選民對整個事情的看法。年底得票率如果維持七:三的話,改革步調會與這兩年差不多;如果民進黨超過四成,可能就有大幅度改變,這靠選民抉擇。以我看今年還是七:三,不會有太多變化。
經濟觀點薛琦/台大經研所教授做老百姓希望的事
在過去四十年,台灣幾乎每隔五年就會出現新的問題,而其他國家往往要花二十年、甚至四十年,才會出現一個結構問題。
既然它不斷地面對新問題,卻又可以順利發展,那你就可以想,它解決的方法蠻有效率的。我們沒見到一個開發中國家,沒什麼資源、貨幣卻一口氣升值百分之四十幾,對出口已經非常不利了,可是預期中的問題並沒有出現。
機運不會永遠存在
你可以問:台灣在民國四0年代為什麼不會發生今天中共所面臨的問題?今天中國大陸有嚴重的「官倒」,也就是特權、貪污,台灣過去也是有,卻沒那樣嚴重。這都是值得想、值得研究的問題,結果很可能會找到政策上的差異。機運不是不存在,但不會一直存在,而經濟發展卻是個長期的過程,很難用巧合來解釋。
從歷史文獻的研究中可以找到一些痕跡,瞭解台灣為什麼會選擇一個比較尊重市場機能的發展模式。事後來看,國民黨的一些官員,譬如民國五0年代的尹仲容,自由色彩已經相當濃厚,他相信市場機能,相信我們要朝出口產業來走。在那個時候,很多人對國際市場還不看好,他為什麼會想到出口,甚至後來成立加工出口區呢?
講到國民黨,你到底不能不承認早期它有一群不錯的elites(菁英)在裡面。除了尹仲容,像嚴家淦,他對台灣保守但穩健的財政政策有很大影響。所謂穩健是指控制政府支出,甚至包括軍公教薪水在內。要知道哦,給人家甜頭很容易,誰都會;但要在必要場合敢說「不」的人,卻要很大勇氣。
台灣的經濟發展政策究竟有沒有ideology(意識型態)主導,是個很有爭議性的問題。可是像土地改革的例子,如果硬說它沒有ideology的作用,那也未免太昧於事實了。
打下美好江山
第二個意識型態的影響表現在均富政策上,而造成均富的最直接力量則是中小企業的經濟結構。中小企業很有效率,六0年代都跑到出口市場,也打下一片美好的江山。我相信國民黨一開始並沒有想到這一點,只是後來發現中小企業有這種效果,就持續採取了這個政策。
太保守也帶來了惡果。比如以前政府一直相信匯率是不可以動的;可是出超使貨幣供給增加很快,前三年的增加率是四七%、三八%和二五%,假使四年前就讓它升值,我想今天股票也好、房地產也好,狀況都會比現在理想。
也許我們應該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了: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什麼?今天我們的國民所得已經超過七千美元,生活品質卻沒有一起增加。從這個標準來看,台灣離已開發國家的距離還相當的遠。
對國民黨,我的建議很簡單:做老百姓希望你做的事。做就要做得好,一個號稱七百億外匯存底,七千美元國民所得的國家蓋不好一座焚化爐,我想這也是「台灣奇蹟」;淡水河這麼髒,這也是「台灣奇蹟」啊!
張國安/豐達企業董事長解嚴就像鴨子出籠
台灣剛光復的時候,所有產業都跟初級農產加工有關。我記得最大的是糖業公司、或鳳梨公司之類的。日本人搞「工業日本、農業台灣」,連製造白糖都要把粗糖送到日本加工。現在,你看,我們是亞洲四條龍之一了。
那時候,大陸那邊的工業比我們繁榮,我三十八年進入商場,就從上海進口過運動鞋、雨傘、汗衫、文具,這些台灣幾乎都沒有。現在呢,運動鞋、雨傘都是全世界第一。從過程來看,這四十年實在很成功,這也是國民黨政府的政策很對,才可能到今天。
「護身符」失效
我是從做腳踏車磨電燈開始的。那時候,只要是能夠代替進口、節省外匯的,就獎勵;能夠減少失業、創造就業機會的,就獎勵;因為政府窮,能夠增加政府稅收的,也獎勵;大家申請創業都自己掛上這三個「牌子」,只要真正有效果,政府都一定歡迎。現在再有人拿出這三個牌,我想誰都不理你了,哈!……這也是一個進步。
從現在眼光看,這些並不合經濟效率。所以,「政策對不對」不能光講理論,要以當時情況來判斷。 以後我轉到機車工業,又加入汽車工業的行列,政府都很強調自製率,獎勵國產。自製率對提升台灣零件、金屬加工業很有幫助。可是今天我們常聽到輿論批評,韓國汽車工業起步比我們晚,人家都已經出口了。怎麼會這樣?因為我們的政策該修訂的時候沒有修訂。每一家汽車廠規模本來就不大,又要分別投資很多錢和設備去生產零件,成本貴,就沒辦法競爭。
台灣中小企業多,資金分散,國際競爭力薄弱,但是中小企業彈性很大,變化多端,碰到危機很快就適應過去。以前大家叫:「台幣升到三十五就會完蛋。」後來又說:「升到二十八塊企業都會倒掉。」結果到了二十五塊多,出口還在成長。像韓國大企業就沒那麼好過了。今天很多人在叫韓國小汽車出口啦,大企業多好、多好,我是認為只看到一面而已。
別管孩子吃糖
解嚴以後,社會比較亂,轉型期的一些現象讓我想到小時養鴨子。鴨子關久了,一放出來會四處亂撞,很奇怪,不管牆壁、水溝都撞過去,但是過一陣子,它又會自己走得很好。解嚴就像鴨子放出籠,不過,政府應該想辦法讓它趕快度過去。
國民黨應該要讓一些社會力量慢慢自主,不能再像管小孩子吃糖,說一顆,就一顆。這次颱風來,我問說要不要放假?勞委會說要人事行政局決定;我講:「人事行政局是管公務員的。」他說:「產業也由它管。」其實,每個產業需要不一樣,應該給它們自已做決定。環境變了,觀念也到了該改一下的時候了,有的公務員觀念跟不上時代,弄得勞方、資方都不高興。
政策要反映社會需要
我認為國民黨最近的做法有很大改進,是階段性的、漸進的,這比較好。年底選舉,我覺得可以拿過去做參考。政黨是經營國家的,政策一定要打出來,經濟、社會、外交……,看看能不能反映社會需要。
民進黨我是還不明白它的經濟政策在那裡,它可能要多花點心血。
凌峰/電視節目主持人成功的經濟失敗的文化
我在電視開場白講了一段話:「對國民黨要肯定,也要批評。……對民進黨要疼愛,不要溺愛。」希望民主政治能上軌道,這是像我這樣一個外省第二代的心聲。 我是三十八年一塊兒過來的,我覺得今天我們對蔣老先生的評斷都嫌太毛躁了一些,沒有考慮到當時整個中國是那麼地貧窮、落後。對國民黨的批評也是一樣。
沒有民主的條件
總的來看,四十年來做得最好的當然是經濟,連大陸上的知識分子都認為,能夠在這麼艱困的環境下發展經濟,國民黨是不錯。但從文化來講,國民黨是失敗的,有太長的時間,凡事都以經濟為優先,今天大家批評社會上充滿功利色彩,把價格當價值,顯得急躁;這是政策偏差造成的,整個社會生態環境不是很健康地在發展。
國家有沒有民主的條件,看交通就知道,它很直接反映出國民對秩序、法治的觀念。車子多不是理由,香港車子更多,你看人家交通會不會比台北亂?
探親開放以後,大陸的態度轉變很大,從一開始的熱情接待,到現在甚至有一些「冷處理」。高層知識分子認為台胞除了有錢之外,文化乏善可陳、膚淺、功利、物化。我沒有收到訊息說期待國民黨打回去的,沒有!
「第一大黨」氣勢漸退
而國民黨想回去的念頭比起四十年代已經衰退很多了,使命感還是有,但很多人志得意滿、安於現狀,氣魄沒有了,感覺不到那種「中國第一大黨」的氣勢了。
未來,國民黨一定要提升它的高度,要從民族的高度,而不是政黨的高度來看問題。它並不認識共產黨,即使認識也是四九年以前的共產黨,這可以從「六四」發生後,國民黨對事件缺少夠水準的評估看出來,各種聲援活動也看不出它的目的。
干預嚴重
以電視來說,國民黨的干預到現在還是很嚴重,對文藝害怕,對民眾的免疫能力懷疑。很多官員對問題認識不夠,對凌峰認識也不夠,拿「雙星報喜」的規範來套「八千里路雲和月」,滑天下之大稽。
我是個演藝人員,國家利益的觀念我們有的,可是什麼是國家利益?我們有自己的看法,不見得一樣。至少,別以為整天歌功頌德就最愛國吧!
黃碧端/中山大學外文所副教授仍然有倫理的堅持
國民黨在它整個運作中妥協性太強。妥協使得很多無法達到的目標,在打了幾折之後達到了,它維持長久的安定,卻無形中失去了法治,很多應該有的制度沒有建立。
凡事妥協
許多政策的執行,那怕是從法律上、公益上看都很自然的,可是國民黨在面對抗爭時,還是傾向以協商的方式來進行,譬如去年的「證所稅」等等。它已經在長久運作中養成凡事妥協的習慣,表現在社會現象上,是彼此不知道自己權利的範圍,不知道約束自己,也不會尊重別人,沒有秩序。
愛拚很可怕
這兩年大家都在喊「愛拚才會贏」,這實在是一種很可怕的現象。因為「拚」比「努力」還要更多一點、一種比「力量」的心態,人的欲望被挑起來之後,和諧的感覺更少了。 我相信國民黨現在的執政者很清楚建立制度的重要性。它如何調整自己的性格?能不能變成一個比較不妥協的政黨?我希望它能。但現在的政務官似乎缺少這種魄力。
理想流失很快
國民黨在妥協而形成的腐化中,仍然有一個倫理的堅持。或許是源自傳統的道德觀,或許是因為經驗、教訓,國民黨並未無限地發揮「極權」。比起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政權,它仍然算是相當自抑,沒讓政權任意腐化。
國民黨的性格在蔣經國時代有明顯的變化。他個人付出很大的努力,使層峰和百姓間的距離一下拉近了,改變了老總統宮庭式的統治型態。當時我人在國外,知識分子很受感動。就我知道,大部分知識分子對國民黨雖然有責備,但還是有信心把前途託付給它。
理想是相對的,孫中山先生在民國前是驅逐撻虜,之後是五族共和;但我想,國民黨的理想性格流失得很快。「十三全會」的時候,最重要的、幾經修訂的黨綱一下子就通過了,剩下時間都在為選舉、拉票、排名而忙碌。幸好還有孫資政拒絕再進入中常會,以及兩位為了要求主席票選而拒絕提名的young turks,為它維繫了一點理想性。
有一些馬的性格
和民進黨做對照,國民黨的確有一些牛的個性,龐大而遲緩、任勞任怨。我覺得國民黨更像馬,基本上很想在寬闊的草原上奔馳,只可惜台灣太小了;而且,國民黨也有一些類似馬令人捉摸不定的性格,我小時候常騎馬,比較瞭解它。
在整個歷史上,國民黨已經有它的地位。相對於文化大革命,我相信國民黨在這裡所堅持的一些傳統價值有它獨特的意義。
歷史觀點王曉波/世界新專教授被放逐的政權
這四十年的國民黨,其實是一個被放逐的政權,為了保住政權,它非常依賴美國。中美協防條約簽訂的時候,我才唸小學,整個人心可以感覺到馬上安定下來。從世界史的觀點看來,國民黨能在台灣生存下來,其實是由於戰後美蘇兩強的冷戰結構造成的。
今天講台灣經驗,其實這有侷限性的,很難援用到中國其他地方。比如講韓戰、越戰就讓台灣發了一筆戰爭財,尤其是越戰,美國大兵來台灣度假,一年七千萬的外匯,還有一些美軍裝備的修護工作也賺了不少錢。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台灣經濟有什麼了不起?沒有。嚴格講,我們只是在賺錢,談不上發展經濟。國民黨老拿大陸比,大陸汽車破爛,但都是自己造的,我們呢?也有一種很弔詭的說法:國民黨高壓統治才使台灣擁有今天的繁榮。從經濟史的角度,的確好像還沒有那個開發中國家可以一邊採行民主政治,一邊發展經濟成功的。
保一天,算一天
以性格來講,一開始,國民黨當然是一個救國救民的黨,這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那一輩的理想,他們總還是以整個中國為念。到了台灣以後的國民黨就變了,今天的國民黨大概沒有人是以整個中國為懷抱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政權能保一天算一天吧。保持的工作倒是做得不錯,至少沒有被推翻。不過,在美國喊了二十幾年台灣地位未定論的那段日子,蔣氏父子卻能不卑不亢、始終站穩一個全中國的立場,這是他二人對歷史的重大貢獻。
國民黨發展外向經濟成功,雖然有點「半香港化」的味道,但是有目共睹。我唸小學都還打赤腳,現在我的小女兒什麼鞋都有。可是,它在民族精神教育做得太差,造成下一代國家觀念、民族觀念喪失,這些觀念講起來是要在被壓迫的屈辱中才容易培養,可是我們的教科書對過去反帝國主義壓迫的歷史都是輕描淡寫,我想,國民黨是為了它和美、日的關係,不方便強調。
賴澤涵/中研院三研所研究員要有雅量接受挑戰
國民黨剛到台灣時,為了鞏固領導中心,所以特務啦、反共教育啦特別厲害。很公平地講,當時如果沒有這樣做,台灣的歷史可能已經改觀啦,那邊早就過來了。
可是國民黨又面臨一個困境:它需要美援,所以軍事統治下又不能沒有民主。它一直徘徊其間,變成所謂「中國式的民主」。
戴上三民主義的帽子
整個社會泛政治化、黨化,一切為反共,禁忌很多啦,學術也變成反共工具。什麼學科都可以加上三民主義,像三民主義史學、三民主義經濟學……,搞不清楚是在辦教育,還是在搞黨務。嚴格講起來,到蔣氏父子過去,多元化思想才真正產生,以前,領袖都被神化了。
雖然說四十年的黨化教育,一時要袪除也很難。但是我始終認為,要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不是很難,全看主政者有沒有這個心,像戰後的德國、日本都變成民主的楷模。
國民黨現在是一切為選舉,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有選舉失敗就雙手奉上政權的心理準備?至少我沒聽過他們大膽講過這句話。即使這批領導人願意,黨、軍、特也未必願意。
逐漸反應地方需要
國民黨到台灣以後,性格的轉變完全是因為要適應環境,它的菁英氣息比較弱了,慢慢走上群眾型政黨的路。今年開始在地方辦初選,我想它可以慢慢反映地方的需要。
台灣經濟發展的成功,可以免於共產黨統治,這些都是國民黨的貢獻。可是因為忽略了文化、思想上的貧乏,我覺得台灣今天社會動亂、公信力沒有、司法破產,嚴格講,就是因為以前太重經濟跟軍事。文化的東西不是兩、三年想發展就可以發展起來的。國民黨只要有雅量接受人家的挑戰,繼續追求民主化,未來對台灣一定有很大貢獻。
國民黨很聰明的一點是緊抓著中產階級,這比民進黨占便宜,短時間還是沒有其他力量可以取代它。未來,大陸政策應該好好檢討,國民黨對自己的表現沒有信心,另一個它沒有信心的就是統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