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小小孩的心事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89-05-15

瀏覽數 16,700+

小小孩的心事
 

本文出自 1989 / 6月號雜誌 第036期遠見雜誌

一天,幼稚園老師打電話給比利的父母,說他們四歲的兒子在學校製造麻煩;尿褲子、不肯排隊、不願意做勞作、攻擊其他小朋友。

老師的意思很清楚:比利需要幫助。

小小心靈出毛病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估計,全美國十八歲以下的孩子中,有一五%需要心理治療。甚至蹣跚學步的幼兒都可能出現在心理醫生或精神病專家的顧客名單中。

「現代父母都希望子女出人頭地,如果有什麼問題,也希望早點解決」在南加大精神病醫院和研究中心負責面談工作的丹明說:「比起十年前,今天的父母比較能接受幼兒也會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事實,也比較勇於尋求治療。」

當然,兩歲、五歲,甚至八歲的孩子,都不見得能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情緒困擾,必須靠大人從他們的行為來觀察。所謂問題行為可以區分為兩種,一種是不為社會規範認可的表現,例如說謊、偷竊、老是跟別人唱反調等;一種是情緒上的異常,例如好哭、抑鬱、退縮等。

某些小孩成長過程中常見的毛病,像咬人、吮手指、尿床、惡夢、和兄弟姐妹打架,如果發生的頻率太高,而且程度一直不減輕的話,也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徵兆。

聖約翰醫院精神科主任巴斯德分析,學前兒童的問題行為可以在幼稚園裡看出來,包括不守規矩、學習障礙、表達能力太差等;但是小學階段的孩子常常是在校外惹禍之後,例如到店裡順手牽羊,才被發現是個問題兒童。

問題來自家庭

研究顯示,四分之一的問題兒童是由先天缺陷或生產時受傷所導致,其餘則通常和家庭有關。有些孩子是家裡的老大,向來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對於新「加入」的弟妹非常不能接受。一個孩子說:「我一定不夠好,我一定做錯了什麼,否則他們不會要另一個孩子。」而這種憤怒和沮喪常轉化為攻擊行為,發洩在新生弟妹或其他玩伴身上。

父母的婚姻失和,也會影響到子女。華理斯夫婦的感情三年前即已亮起紅燈,為了兩個兒子才勉強生活在一起。五歲的彼得一向是個敏感乖巧的孩子,就在父母決定分手的時候,他開始上幼稚園;這段時間彼得變得非常害羞、退縮,老師發現他只和女生玩,不和男生玩,對這個年齡的男孩子來說很不尋常。

經驗豐富的醫生往往能一眼看出問題所在。芮德服務於一所兒童中心,是那裡的社工人員,她對一個個案印象深刻:一位母親帶著她八個月大的女嬰前來求助,說這個女嬰在地上爬的時候,常常撿地毯上的線球吃。

詳細詢問之下,醫生發現這個女嬰幾星期前剛斷奶,而她的母親以前每次餵奶時所穿的一件衣服上有許多線球,她習慣於一面吭奶一面摸這些線球;吃地毯上的線球表示她不願意離開媽媽的懷抱。於是醫生建議給她一個安撫奶嘴,滿足吸吮的需要,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拳打腳踢中面談

但不是每一個案例都那麼容易解決,有些孩子的問題牽涉到生理異常,需要長時期的治療。上面提到的比利就是一個例子。

在接到學校的電話之前,比利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孩子有問題。他們的小兒科醫生介紹了一位兒童心理醫生,但是一年半之後,治療效果微乎其微。比利的母親十分灰心地說,比利沒有朋友,愈來愈不快樂,家庭生活也變得一團糟。「我們連生日宴會都不敢去參加,因為一點點噪音都會使他暴跳如雷。」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經過輾轉介紹,他們找到了巴斯德醫師。

第一次面談的時候,比利剛踏進房門就轉身準備開溜,巴斯德搬了張椅子擋在門口,這次面談是在比利的拳打腳踢中度過的。

遊戲治療

巴斯德接著和比利的父母、老師深談,實際到學校觀察他上課的情形,並做了一連串測驗。他發現比利不能專心、精力過盛、任性衝動,是一名典型的「缺乏關注過動兒」(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ly disorder)。他開了一種抑制過動的藥物,並建議比利轉學到一所規模較小的學校,以便得到更多照顧。

治療約莫一年之後,一天,巴斯德拿出一組室內籃球架,比利試著投了幾球,不久之後又開始玩樂高積木。他母親非常激動地說:「比利以前從不玩籃球,也不踢足球,任何險都不肯冒。」

巴斯德用的是「遊戲治療」,他說透過遊戲可以測出孩子真正的想法,觀察他們和其他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從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另外被普遍運用的是「環境治療」把孩子送到特別的幼兒學校,那裡有專業人員和經過特殊設計的環境,一方面讓孩子在這個環境中紓解憤怒和攻擊性,一方面學習社會規範認可的行為。

痊癒靠自己

然而不管是那一種治療法,巴斯德認為,最終目標都是讓孩子瞭解別人的幫助有極限,要真正痊癒終究必須靠他們自己。

當孩子有二心理或精神困擾,父母通常會覺得自己愚昧而無助。彼得的母親回憶:「我當時手足無措、害怕極了,掙扎了好幾月才決定走出來求援。」這些父母雖然把孩子送去治療,但仍不時懷疑:這些治療到底有沒有用?多久以後才會有效?

精神科醫生科恩指出,治療效果因人而異,通常要半年到一年才看得出來,但還是必須定期追踩治療。而所謂治療成功就是袪除孩子發展過程中的障礙,恢復正常的成長速率。

本文一開始提到的比利,現在已大有進步。他們一家曾去參加幾個小型生日宴會,比利開始信任別人,也比較有自信。

父母的支持最有效

但整個治療仍未完成,最近他又在學校打了人,這是幾個月來的第一次。雖然如此,比利的母親寧願往好處看,「就好像月有陰晴圓缺,只要他持續有進步,我便以他為傲。」

一位專業社工人員表示,幫助心理或精神有疾病的孩子需要極大耐心和愛心,而父母的支持往往是最有效的治療。

(譯自Los Angeles Time Magazine,原作者為Lee Dembart)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