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免費報名 活動免費報名 12/20顏宗海醫師教你避開食安陷阱

給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中學成績的起落,是邁向成年的必要修煉

放手不放任,尊重不放縱,才能靠近長大中的孩子。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11-12

瀏覽數 300+

《剛剛好的陪伴》/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剛剛好的陪伴》/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小學那個乖巧的小天使,怎麼一進國中就變成難以溝通的外星人?成績像溜滑梯,情緒像雲霄飛車。青春期的孩子還是你的孩子,但他已不再是小孩,那些令大人頭痛的行為,其實都是孩子正在學習獨立、邁向成長的正常歷程。父母的陪伴,要在愛與界線之間找到平衡,放手不放任,尊重不放縱,才能靠近長大中的孩子。(本文節錄自《剛剛好的陪伴》一書,作者:尚瑞君,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孩子進入中學後,不單是身心靈出現變化,課業難度也變深、變廣、變複雜。如果孩子小學的成績一直很好,當他發現自己國中月考時,竟然會不及格,你能想像,孩子有多恐慌嗎?

在我家哥哥祐亨進入國中前,幸而就有家中孩子比較大的家長先跟我分享,她兒子在國中,面對第一次數學月考不及格時,既難過又震驚的心路歷程。

但孩子和雙親都穩住陣腳,把不會的地方弄懂,之後在演算數學時也更細心,並沒有因為一次重大的挫折,就讓孩子放棄數學。後來那個孩子,仍順利地考進了明星高中。

祐亨在國中時,有一次月考數學只考61分,如果沒把數學成績計算在內,平均是95分;但如果算上數學成績,就會被拉低成90分。雖然分數令他失望,但這個經驗也提醒他,必須改變學習數學的方法。

弟弟竑勳在國中時期,雖未出現過重大的成績挫敗,在高中會考,數學還考了滿分。但進入高中後,他對於考試成績感到最大的震撼,是高一的第三次月考,他所有科目都及格,唯獨數學卻考了27分,這個成績讓我們都嚇了一跳,因為他在考試時,並不覺得自己會考那麼差。

後來我們回顧這段時間的學習與經歷發現,那段期間,我跟弟弟都確診染疫,雖然我們一周就轉為陰性,但我的身體是在中藥調理下,大概一個多月才痊癒。弟弟在生病期間,雖然很快就恢復健康,但當初是利用線上上課的方式,他可能有些似懂非懂的學習,才會在月考答題時,都未發覺自己的觀念和方法有誤,以至於考出破天荒的低分。

中學可以說是學習的黑暗期。當面對孩子出現不正常的低分時,父母會驚慌是難免的,但請不要急著責怪孩子不用功。要讓孩子先靜心思考,在這段學習歷程中發生什麼事,影響了成績。

(延伸閱讀│怎麼選擇自己要念什麼?心理學博士寫給國中兒子的一封信

現在高中的升級方式,不像我們念書時期有留級制度,孩子都可以順利進入下一個年級,但如果分數不及格會無法拿到學分,學分不足的學生,就拿不到畢業證書,而只能領結業證書。

當時我跟弟弟討論了一下他3次月考的成績,他說:「平時我的數學成績很好,全部加總起來,應該不會不及格。」

我說:「那就好,那看看這次錯的地方,不會的,把它學會就好。如果想補習數學,也可以跟媽媽說。」

他說:「現在應該還不用補習,我自己再唸唸看。」

其實,即便是學期成績不及格,學校還是有補考的機會,父母不要太擔心,但要陪著孩子嚴謹面對。

孩子在學校學習知識與人際相處,是為了幫助他們認識自己、增強能力、連結社會,與發展天賦志趣。如果我們只在孩子考好成績時給予稱讚,卻在他們考差時加以責難,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愛他的好成績,更勝過愛孩子這個人。長久下來,累積大量學習挫折的孩子,就會以為自己缺乏學習能力而放棄學習,厭惡考試,變成習得性無助。

很多孩子在進入大學後,就失去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這往往是因為在中學時期肩負著「學習是為了給父母交代」的重任,等到考上大學,覺得已完成對父母的期待,因此完全解放自己,變成只顧玩樂而不管學習的大學生,這種觀念是不是很恐怖呢?

知識與健康一次帶走|訂遠見一年,加贈《碳水循環》,只要$2,080>>

弟弟在國中跟我聊天時,就曾經說過:「我同學問我考試考不好的時候,會不會被媽媽罵。我說不會,我同學就很羨慕地說我好幸福啊!他每次考不好都會被罵,讓他很討厭考試。」所以,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學習是為了父母,而要讓他明白,讀書是為了自我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孩子成績不如預期時,穩定他們的心緒是最重要的。父母可以先關心孩子的心情,讓他們說出內心的想法,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是只在乎分數的高低,而是願意傾聽自己的心聲,接納自己的情緒。如此,父母也能進一步與孩子討論,平時的學習方式是否有問題,以及下一次可以怎麼準備會更好。

此外,爸媽不要以為孩子不在乎或不在意分數,有時候孩子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挫折感,而沒有被大人正確解讀,這需要父母多花心思來了解與關心。

在孩子心情跌落谷底時,給他一把梯子,鼓勵他重新爬上來,並且陪著孩子檢視哪裡沒學懂、沒學會,幫他們把信心破洞補起來,這樣才是有效的鼓勵與幫助。

(延伸閱讀│寫給陪孩子長大的家長:北一女數資班學霸,如何訂立學習策略

在青少年的成長路上,陪伴他走向自信與獨立

● 中學成績的起落,是邁向成年的必要修煉

許多小學課業名列前茅的孩子,到了中學時,分數會呈現「斷崖式下跌」。當孩子成績不如預期時,父母應該先關心與穩定孩子的心情,這樣能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是只愛「考好成績」的自己。

● 別讓孩子在還不會負責時,就先學會了抱怨

青少年在接受照顧中,也要逐漸學會獨立,還有學習付出愛。這些能力不是年齡到了就會長出來,而是在日常中就要學習與練習。

不要讓孩子渾然不覺別人對他的付出和服務,冷漠地置身事外,在還沒有學會扛起責任、付出能力前,就先學會了抱怨。

●「比較」不可怕,「比輸了就放棄」才可怕

父母不是不能比較,但可以用正向的態度,鼓勵孩子跟自己比較,從每一次的小進步,都能累積「超越自我」的成就感。有強韌的心理素質當根基,才能讓孩子從比較中獲得激勵與進步,而不是陷入焦慮與挫敗。

● 不知該如何跟孩子聊天?社會上發生的大小事,就是最好的談資

跟孩子討論社會事件,除能增添親子互動的話題,也可以藉此與孩子討論風險與責任,讓他們從真實世界學會「趨吉避凶」,而非只是關在溫室裡,這樣孩子 才能慢慢成熟,日後在外能獨立生活。

(延伸閱讀│與學業無關:不靠補習,送3名女兒進哈佛的媽媽絕不犯的錯

《剛剛好的陪伴:相伴不相絆,陪青少年成為想要的自己》,作者:尚瑞君,時報出版

《剛剛好的陪伴:相伴不相絆,陪青少年成為想要的自己》,作者:尚瑞君,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