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畢業自北一女數理資優班,目前就讀政大心理系、輔修教育系,經常在社群上分享學習心法、讀書祕訣和學生心理,引起數萬學生與師長的共鳴及迴響。學生可以從書中學習如何提升動機、學得更好、享受學習;家長則可從中看見孩子的世界,從不同學子的故事理解孩子的心,有愛相陪、共同成長。(本文節錄自《學霸筆記術》一書,作者:乙烯,究竟出版,以下為摘文。)
訂立學習策略,改善學習模式
「學姊,如果我一直分心怎麼辦?」「一讀書就忍不住想滑手機。」「我已經把手機鎖起來了,但腦中還是會不斷浮現大量的雜念。」這是我在自媒體上最常收到的問題。另一類的問題像是「讀書時可不可以聽音樂?」「讀書時可不可以一邊……」也反映出大家對注意力的疑問。
我們從小就聽爸媽說「不要分心」「讀書不要一心二用」,但面對很多誘惑,我們卻總是不自覺分心,這就讓我不禁想:「人到底能不能一心多用呢?」
大二時,在心理實驗法課堂上曾做過一項經典實驗:讓受試者做視覺、聽覺雙重作業,為的是探討人的心智資源是採用「瓶頸理論」所說,一次只能處理一個刺激,還是「資源共享假說」的一項資源讓兩個地方同時進行作業。
當時班上做出來的結果不完全符合這兩項理論,但至少知道一件事:從雙重作業的反應時間延長這點來看,人確實很難一心多用,尤其是簡單的視、聽覺作業就足以搞得我們團團轉,更何況是複雜的知識學習呢?(延伸閱讀│研究發現:被多項工作分散注意力,智商下降幅度為吸大麻的2倍)
知道無法一心多用之後,另一項困難又來了:「可是,我很容易分心,怎麼辦?」注意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了降低干擾,所以建議讀書時盡量讓手機離開視線範圍,研究顯示,光是把手機放在視線範圍內(就算是反面朝上,不會看到通知訊息),也會降低做事效率。
你可能會納悶:「控制自己不要滑不就好了嗎?」「一定要收起來嗎?」心理學中有個現象稱為「矛盾反彈效應」,意即當你愈限制自己不能做某事時,就會愈想去做,忍著忍著,意志力隨時間流逝而瓦解,反而會花更多時間滑手機。因此,建議大家還是把手機移開,無論是收到抽屜裡,或是放到別的房間裡,都是不錯的方法。
然而,並不是只有手機會干擾學習,曾有學生告訴我,光是一條橡皮筋就可以讓他分心!因此除了手機之外,建議大家也去觀察「什麼東西容易讓我分心?」並把這些東西從桌面上移除。
但,清空令人分心的物品之後,就可以一勞永逸了嗎?
事實上,我也曾聽學弟妹說:「就算把桌子清空了,腦子還是一團亂,會一直想東想西。」因此,除了移除桌面上的干擾物,心理也需要大掃除。
例如,在思緒煩亂時,我通常會用書寫的方式抒發,所以建議大家在開始讀書前,先把擔心或是怕忘記的事情寫在一張白紙上,並放進抽屜裡,好讓自己可以集中注意力資源,把書讀完再去處理那些事情。
除此之外,也可以用自己習慣的方式開始讀書前的儀式—如果較無讀書動力時,我會先進行一些放鬆練習,像是自我暗示放鬆訓練;在心浮氣躁的時候告訴自己:「三秒之後就要開始讀書。」避免自己一拖再拖;如果當天心情比較低落,我會在讀書前點一些精油或是使用香氛蠟燭,讓心情恢復平穩,喝一點溫水之後就開始讀書。
對我來說,建立讀書前的儀式感,其實也是一種暗示,告訴自己完成這些事情之後,就要開始讀書,達到一種暗示、喚起習慣的效果。
我可以怎麼做?
做筆記沒有你想的這麼難
不論學生是從教材上獲得知識,或是上班族透過開會了解情形,抑或日常的閱讀、線上課程,我們可以從許多地方獲取做筆記的素材。
為了讓筆記過程更加順利,在閱讀文本時請「帶著問題」讀—讀的時候並不只是被動接收內容,更是主動獲取自己所需的資訊。
「帶著問題」聽起來很困難,實際上如果完全沒有架構,要問出好問題也不容易,因為過往的我們已經習慣被大量的知識轟炸,卻沒有好好思考這些資訊的意義或是背後的訊息,久而久之就容易失去對事物的好奇心。
我在少年少女身上看見的事
「我不再厲害了。」——顛覆自我認知
「我覺得自己跟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小雨的無助。
小雨是個認真的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也擁有很棒的目標和夢想,但情緒壓力讓他無法好好專注,思緒時常處於相當紛亂的狀態,光是處理腦袋裡的雜訊就耗費大量體力,焦慮、憂鬱等心理疾病的糾纏更是讓他陷入絕望。
「我真的好想考上目標學校,可是我好像做不到……覺得自己好糟糕,為什麼我身邊的朋友都這麼厲害?我不會的東西,他們都會。」小雨的話,讓我想起高中時的自己。
就讀第一志願資優班的我,身邊的同學不是奧林匹亞選訓營選手,就是能力競賽常勝軍,在這些強大同學身邊的我,一直很自卑,總是認為自己很笨,什麼都學不會,也沒有任何強項和優點,這讓國中總是拿前三名、代表學校參加各項比賽的我徹底崩潰,我開始不了解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活著有什麼意義,這些想法讓我的生理、心理狀態都拉警報——我開始嗜睡、沒有精力,每天都在放棄的邊緣。
某一次去心理諮商的時候,醫師告訴我:「不要把你的同學視為敵人,他們是你的戰友。」這句話給我一個全新的概念:「或許我根本不需要跟那些同學比較。」
那些同儕確實很認真、努力,表現也很優異,但這並不代表我不好,再加上當時朋友也對我不離不棄,我們的關係不會因為我起伏的情緒和外在的成就而改變,這樣的穩定模式成為一股療癒的力量,一直扶持著我前進。(延伸閱讀│頭腦好不代表很會念書!哈佛學生都有一項特質:「RQ」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