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因為大學很普及,所以父母都會理所當然的覺得,孩子一定要念完大學,否則會落後其他人。這樣的下場就是,很多人從小就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念書、升學,只是順著別人的安排來做。(本文節錄自《你們就是不懂我!》一書,作者:黃揚名,以下為摘文。)
我知道你才國中,所以也沒有想要特別問你,覺得自己以後會念什麼。甚至連你要不要念高中,我都覺得這不是一個必然的選項,因為關鍵的是你對什麼比較感興趣。
在臺灣,因為大學很普及,所以父母都會理所當然的覺得,孩子一定要念完大學,否則會落後其他人。這樣的下場就是,很多人從小就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念書、升學,只是順著別人的安排來做。
我覺得這是不太好的做法,但是要打破這樣的慣例,需要很多的勇氣,不僅孩子不太敢,連父母都不太敢鼓勵孩子這樣做。
在美國,其實很多人都不是高中畢業直接去念大學的,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學費很貴,另一方面則是,他們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念大學,又要念什麼科系,所以會先去累積社會經驗。
我在英國念博士的時候,有個博士班學長,之前還當過郵差。在臺灣,我們應該很難想像,有人都去當郵差了,怎麼還會來念心理學博士班。但事實上,這位學長不僅拿到了博士學位,現在還在劍橋的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呢!
念大學究竟為了什麼?
在你思考自己大學要念什麼科系之前,你更該問問自己,為什麼你要念大學?老實說,我覺得現在的大學似乎變成了職業訓練班,學生及家長會期待念了某個科系,就是為了要為某個職業做準備。
所以念心理系的學生,就覺得自己以後要成為心理師;念了職能治療系的學生,就覺得自己以後要成為職能治療師。如果一個科系沒有直接對應的職業,大家就會選擇不要去念。
這樣的想法,真是蠻荒唐的,因為除了很少數的科系,像是醫學系,很多學生念了這個系幾乎都往同一個職涯去發展,多數的科系並非如此。
通識教育才是關鍵
雖然想到大學,大家想到的都是各學門專業的學問。但是,如果你去問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人,什麼樣的能力對要做這份工作最重要,你就會發現,其實很多工作最需要的能力,並不是學校教的。
比方說,近年來使用者經驗是一個熱門的新興產業,學生一般都覺得自己要有好的研究能力,要有好的設計能力等等,才能夠勝任這樣的工作。
但是,臺灣使用者經驗協會幾年來發表的行業工作者白皮書都顯示,最重要的能力是溝通,而不是其他的專業能力。

爸爸的建議
身為一個常需要跟高中生做科系介紹的人,我認為要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念一個科系,真的很不容易。因為我們以為的那個科系與其真正的樣貌,往往都有很大的落差。
就像你如果只憑外表就想要跟一個女生交往,很有可能馬上就會分手。但是,如果你們是先透過深度的了解,才決定要開始交往,通常戀情可以維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
選擇科系也是這樣,只不過是一個比較單向的管道,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認識一個系所,像是看他們的介紹影片、跟那個系所的學生、系友交流等等的。
不過更廣泛的說,我認為你要做下面幾件事情:
1. 多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在沒有接觸前,我們可能不會知道這個東西是不是自己喜歡的。所以,與其很早就確立自己的志向,多接觸、多探索,絕對是更重要的事情。
就像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其實也可以念資工系或是資管系,因為我是喜歡寫程式的。只是,以前沒有想到要去接觸這些領域,結果就和這樣的學門錯過了。
要探索的時候,我建議最好是由專家帶著你去探索,否則可能會有錯誤的印象,把一個你可能喜歡的學門,誤判為自己不喜歡的。
2. 思考自己的特質
你未來念高中的時候,學校一定會讓你們做性向測驗,讓你們知道自己可能比較貼近那些學門。但老實說,如果靠一個測驗就可以知道答案,這個測驗還真是非常厲害。
我不反對你做這樣的測驗,但是我更希望你可以在生活經驗中去探索,發現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以及不喜歡什麼。
如果你問我,我就會告訴你,我覺得你蠻適合念跟創作有關的科系,你小時候可以輕易用樂高組合不同的東西,或是不看說明書,就可以把被撞壞的樂高模型修好,真的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此外,你又不喜歡別人用規則來約束你,這就是有一種創作者的氣質。
3. 思考現實面
雖然念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要讓自己可以賺更多錢。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有些科系念了就是比較不容易賺到錢,沒有錢,生活就很容易遇上一些困難。所以,你可以想想要怎麼做取捨。
我自己當年是蠻任性的,沒有想太多。現在回頭看自己,真是年少輕狂啊!
爸爸的心裡話
說真的,我覺得大學要念什麼科系,真的不是太重要。這不全是因為我大學本科念得很差,所以我覺得念什麼科系都不重要。
而是,對臺灣的孩子來說,大學是我們第一次開始做自己,開始獨立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怎麼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更為重要的。
所以,我其實蠻鼓勵大家去做一些跟學業沒關係的事,只要對那件事情有熱情,就值得好好去做,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