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川普2.0以來,強力推動美國製造與對等關稅政策,台積電雖已赴美設廠,卻只是台灣角色的開端。當科技園區、技術防火牆,成為新戰場,台灣必須建立制度化合作與核心技術保護雙軌策略。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上任後,即對全球祭出「對等關稅」,以強硬政策推動「美國製造」(Made in America),重振本土產業,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政見。對台灣而言,美國製造已非遙不可及的口號。觀察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拔地而起的4奈米晶圓廠,已正式進入量產階段,美國製造的可行性正在被具體驗證。
能不能在美國製造,先看四個條件
並非所有產業,都具備美國製造的條件。若不符合下列四項要素,即使技術再強,也難以在美落地:
1.高毛利:產品毛利須足夠支撐美國高成本環境。例如,先進製程晶片毛利約六成,AI伺服器、機器人、生醫等產業毛利約三成以上,才具可行性。
2.高度自動化:美國勞工成本高昂,工廠必須高度自動化。台廠雖具硬體基礎,但仍需與美國研究機構及企業合作,打造AI工廠。
3.產業群聚:需形成完整供應鏈聚落,整合上下游,降低成本,並分散地緣與關稅風險。
4.主要客戶在美國:營收若有半數以上來自美國市場,落地生產才具商業合理性。
因此,具備條件的,主要是台灣的半導體、高科技、資通訊與生技醫療等產業。
美國製造大旗下,台灣應注意兩件事
1.以台灣經驗在美建立產業園區
2025年7月23日,川普政府發布《AI行動計畫》(AI Action Plan),提出三大支柱:放鬆監管、鼓勵創新;建立美國AI基礎建設;推動AI外交與國家安全。
其中,第二支柱「建立AI基礎建設」與台灣息息相關。白宮於8月15日公布的《川普第二任期投資清單》中,前五大投資案皆屬AI基礎建設,包括蘋果(Apple)、輝達(NVIDIA)、星際之門計畫(Project Stargate)與台積電半導體投資,總額逾一兆美元。這些計畫背後,幾乎都連結到台灣的科技供應鏈。
然而,聯邦政策與地方落地之間仍有斷層。台積電、鴻海、緯創、緯穎、廣達、英業達等台灣科技大廠,雖已在亞利桑那與德州設廠,但普遍面臨水電、環評、人才、法規、稅務、政府對接與補助等挑戰。
川普2.0時代,聯邦對州政府的掌控力前所未見。台灣若要協助廠商落地、強化民主供應鏈合作,應積極倡議推動美國聯邦層級的正式政策文件,以「科技產業園」為核心補足落地機制。換句話說,應把「Made in Taiwan」升級為「Made with Taiwan」,將產業實力轉化為制度化合作架構。
2.建立科技防火牆與核心技術保護
赴美投資的另一面,是如何防止台灣產業被掏空。早期政府曾規定,晶圓赴陸必須落後最新製程一世代(N–1),如今全球競爭格局轉變,技術防火牆思惟也必須升級。
台灣的技術防護不應僅針對特定國家,而應以自身為主體,建立可執行、可監管的保護體系。近年,竊取台灣2奈米關鍵技術的案例,主體並非中國,而是日本東京威力公司(Tokyo Electron),顯示風險已多元化。
目前,台灣的技術防火牆架構由《營業祕密法》與《國家安全法》組成。行政院於2023年4月26日發布《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認定辦法》,並由國科會設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審議會」,至今已認定32項核心技術。但標準與細節仍不透明,政府機關與企業在遵循上困難重重,無法形成有效的保護與對外談判籌碼。
未來應依技術重要性建立分層式管理架構,兼顧保護性與產業發展彈性,形成明確、可操作的核心技術保護體系,守護台灣的經濟與國家安全。
既要在美落地,更要根留台灣
2025年是美國製造元年,也是台灣產業戰略的轉折點。一方面應協助企業在美落地並制度化發展;另一方面,更要確保核心技術根留台灣。這不僅是產業策略,更是台灣維繫未來十年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史丹佛台灣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執行顧問、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