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防塵衣、套上鞋套,推開氣密門,進入實驗走廊,大型金屬桶槽筆直排列,這裡是晨暉剛剛建置完成的汐止新廠,有全台唯一、由晨暉自主開發的紅麴固態發酵全自動化系統。「晨暉成立頭四年,我都在研發這套系統,什麼都沒賣」,晨暉生技總經理潘佳岳指著控制面板說,整套設備能同時控制水量、空氣與攪拌速度,確保整個生產流程在「密閉、無菌、零污染」的環境中進行。
與傳統液態發酵相比,固態發酵的產率高出40%,能源消耗僅為25%,而且完全不排放廢水。潘佳岳解釋,液態發酵需要維持12噸水的恆溫,耗能又產生大量廢水;固態發酵則讓生產過程節能、省水、零污染。「全世界很少有人願意做固態發酵,因為太難,但我們做到了。」
提起晨暉,大眾可能並不熟悉,但若提起「娘家大紅麴」、「娘家益生菌」,多數人都耳熟能詳,這兩樣明星商品都是晨暉製造的,不但成為民視的金雞母,更拿下市占第一。
娘家大紅麴背後推手,苦熬11年轉虧為盈
不過,晨暉創業之初,也並非一帆風順,還曾歷經11年虧損。潘佳岳的父親是台大生化科技系教授潘子明教授,一路從實驗室到商業化,花了很大力氣。潘佳岳回憶,2010年第一次去美國參展,外國人稱讚,但看完就走了,一張訂單都沒有。「若要賣一個全新的東西,你沒有人體臨床,根本沒有人看。」
潘佳岳體悟,要有市占率與長青地位,若沒有國際認證的功效,那就只能做大家都有的,或是拚價格;他想做品牌功能原料,把原料賣給很多大廠,於是投入多個人體臨床試驗,產品也經過美國FDA認證新膳食營養成分。但燒錢也燒了11年,終於在2019年轉虧為盈、開花結果。他笑著說,「那些牆上的專利,每一張都花很多錢。」
晨暉要做健康產業的英特爾,成為核心原料供應者
傳統紅麴其有效成分Monacolin K潛在副作用風險,而晨暉的原料透過獨家發酵技術,成為唯一完全不含Monacolin K的產品,在法規日趨嚴格的國際市場成為決勝關鍵。潘佳岳指出,美國、加拿大法規已要求Monacolin K含量須為零,歐洲也預計跟進。這意味著,其他紅麴原料在歐美將無法販售,晨暉是唯一能夠合法通行的產品。也因為如此,美國藥典委員會(USP)委託晨暉協助制定紅麴的藥典專章,晨暉等同掌握了行業標準的話語權。
2023年底,保瑞集團透過出售旗下保瑞聯邦換取晨暉生技36%股權,並躍居晨暉單一最大股東,強強聯手對晨暉可說是如虎添翼。
晨暉過去擅長原料研發與生產,但在品牌行銷與通路經營上較為薄弱;保瑞聯邦擁有完整的藥局、量販店、電商等實體與線上通路,以及豐富的國際品牌代理經驗,等於從從原料到通路垂直整合,產生了強大的互補效應,也讓晨暉成功承接海外CDMO訂單。
潘佳岳說:「很多人做保健食品想的是行銷,我想做的是技術。」他希望晨暉能像英特爾(Intel)一樣,成為各品牌背後的核心原料供應者。「我們要賣的是安全、有效的功能性原料,而不是只拼價格。」海外業務目前占營收約一成,未來預計持續擴大。
新廠對晨暉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里程碑。潘佳岳說,「晨暉一直以來聚焦在微生物的發酵,我們還是會繼續堅持在這種原創、有差異化的產品。未來這個廠除了晨暉自己用之外,也會幫集團內其他公司代工,甚至接一些外部的案子,讓它成為一個研發跟製造的中心。」
目前晨暉正積極拓展多元菌株與應用領域,例如腦部健康、體重管理、肌肉維持與免疫防護等方面。潘佳岳觀察,全球生醫市場正迎來新一波技術革命。「細胞治療與基因療法會讓醫療模式進入新階段,而保健品則是預防醫學的延伸。」他指出,外泌體應用等未來都有潛力成為公司下一階段的主力。「我們要讓保健品更有科學根據,讓預防與治療能銜接起來。」
保瑞集團在保健食品領域拼圖逐漸完成
而保瑞集團在保健食品領域的拼圖也逐漸完成。晨暉在8月宣布,董事會通過策略投資望德斯,以新台幣6.5億元現金取得望德斯30%股權,攜手共創國內外保健品市場商機。望德斯過去成功代理推出多款Weider(威德)暢銷保健產品,此次合作能迅速與晨暉的研發實力、生產基礎及保瑞集團的國際經驗產生綜效,攜手擴大台灣保健品市占。
保瑞集團董事長盛保熙談到集團佈局,「左邊是製造研發,有晨暉;中間是品牌,有娘家與威德;右邊是通路,有保瑞聯邦。三者都有了,就可以形成規模。我們要的不只是把資源疊在一起,而是要產生新的化學反應。」他指出,保瑞的目標不是只做製造,希望能把整個醫藥與保健品整合起來,變成一條龍的健康產業。「晨暉新廠加入後,我們在藥品與保健品兩邊都完整了,這兩個引擎會一起推動公司。」
面對保健食品市場的激烈競爭,盛保熙顯得老神在在。他分析,隨著醫療進步讓人類壽命延長,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隨之提高。「65歲誰要退休啊?大家精神都很好。」他認為,保健品在維護腦力、消化、精神與預防疾病上扮演要角,能有效減輕健保體系的壓力,是需求持續成長的剛性市場。
針對近期備受關注的關稅議題,盛保熙表示,這只會加速製造業的移動,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東西會變貴」。盛保熙分析,關稅政策最終將反映在成本端,「要嘛東西變貴、要嘛公司毛利變少。不是把生產移到美國就會變便宜,事實上反而會更貴。」企業必須在「自己吸收成本」或「轉嫁給消費者」之間權衡。若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選擇多,廠商只能壓低毛利、淨利;反之,若市場選擇有限,企業才有漲價空間。
他進一步指出,保瑞去年在美國完成三起併購,最近新的客戶,議題也都圍繞美國的製造布局。盛保熙認為,美國近年推動的「在地製造」政策,使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業者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很多藥廠現在不再自己設廠,直接找CDMO合作。」他舉例,有些合作案幾乎零成本,只需把部分機器設備搬進CDMO廠區,就能立即啟動生產,「總比自己花三年、投資上億美金蓋廠,最後產能利用率過低再賣掉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