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鄉亟待重建家園,而災民的心理健康也是漫長重建之路不可忽視的一環。樺加沙颱風重創花蓮光復鄉,馬太鞍堰塞湖潰流,瞬間湧入市區的巨量洪水、土石和泥沙造成嚴重傷亡,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10月8日公布數據,累計19死、5失聯、157傷。經歷重大損傷的災民、還有從全台各地投入現場援助的「鏟子超人」,未來要如何面對創傷壓力?《遠見》專訪心理諮商師許皓宜,提供建議。
災區滿目瘡痍,救災工作仍在進行,除了救助物資、以及從各地趕往花蓮,提供勞力支援的「鏟子超人」和義煮團之外,對災區的心理健康援助也是重要一環,很多人也關心災民在遭遇重大災變之後的心理健康情況。
許皓宜:處理創傷前,先覺察自己的情緒
心理諮商師許皓宜接受《遠見》訪問,對此提醒,創傷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創傷的階段平均大約是三到六個月,每個人的情況、情緒發作的時間會有所不同。例如,有些人難過的情緒可能是當下浮現、有些人可能要三個月後甚至六個月後才開始難過,這時候對於個體來說,最重要的是先覺察自己的情緒。如果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不斷的出現而沒有減緩跡象,就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對於災民的情況,許皓宜表示,很多人看到新聞報導,覺得災區很可憐,但其實花蓮當地災區的居民不一定像外地人想像中那樣脆弱,想幫忙救災的民眾,也應抱持健康的心態:不是去幫忙「很可憐的人」,而是台灣有地方毀損,大家就去幫忙恢復。
同時,許皓宜觀察到,前往災區的鏟子超人,有人有硬撐的情況。她指出,幫忙救災也是一個自我覺察的機會,「鏟子超人」們在幫助災區的同時,也需要自我衡量,去辨別眼前的對象需要什麼、來災區救災的「我」又需要什麼。有些人體力到了極限、也可能會有見到他人受苦而將自己代入的「替代性創傷」情形,這些都是自身需要注意的情況。
因此,許皓宜也認為,不管是災民還是救災的人,都需要心理支持。以救災者來說,如果在當地有能夠在閒暇時候「聊一聊」的對象或團體,這種互助的支持是有需要的,「因為面對創傷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說出來!」若救災者出現替代性創傷,更需要彼此說話、陪伴。
面對心理創傷別急!每個人有自己的歷程
而在關心災民時,許皓宜提醒,人有心理需求的金字塔,在最底層的需求還是求生,以現階段來說,可能還有很多災民還處在這個階段,例如可能其家人還無法聯繫上,必須度過這個階段,才有辦法去談下一步的療癒。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進程,未必能夠在此時就開始談論災情帶來的恐懼等等情緒,「要分階段,跟著心理的歷程走!」她說,目前也有專業心理諮商師進駐災區,無論是救災者或是災民,重要的是覺察自己的情緒,在需要時尋求協助。
以災民的情況來說,也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許皓宜指出,PTSD症狀有其學理特徵,例如做惡夢、反覆想起受創當時的情況、睡眠問題、憂鬱等等,如果已經到PTSD的情形,建議直接尋求專業諮商。
許皓宜也說,以這次洪災的情況來看,現在眾多台灣人集體前往災區,展現的是一股正向的力量,「像是大家一起守護家園,大家感同身受那種家被毀掉的感覺,所以想去幫忙把家園重建」,眾人度過黑暗的時刻,放下歧見,一起去做一件事,往合群的方向走。
重建災區,也包括心理重建
目前在災區,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災區成立「安心關懷站」,有諮商師、社工師進駐,也舉辦團體活動,為災民提供心理支持;而位於災區的各學校也在10月7日復課之後,派駐心理師為學生和老師進行減壓輔導工作。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在Facebook社群公開徵求心理諮商師齊心支援災區,組織短期安心服務與災後心理重建的支援隊伍,希望盡一分力共度難關。
此外,該公會指出,心理重建的核心在於恢復秩序與安全感,政府發言與新聞媒體(包含自媒體)報導在災後扮演著重要角色,若過度渲染驚悚畫面、激化衝突對立或誇大不實訊息,會讓社會陷入浮躁,使災民更感不安與無助;而若各種資訊和報導能著重於事實澄清與必要資訊的傳達,將成為幫助民眾重拾安心感的一股重要力量;而民眾之間的互助、合作與連結,也是重要的創傷復原力。
同時,諮商心理師公會也呼籲進行具體的災後心理重建規劃,包含心理、社工與精神醫療專業人員的合作,連結民間團體的網絡,並顧及學校、社區、醫療、參與救災的軍警消等場域,務求在更長久的未來,災區的心理重建工作持續獲得支援與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