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去光復嗎?」台灣最暖心的問候,《遠見》直擊泥流後的光復現場

黃泓瑜
user

黃泓瑜

2025-10-05

瀏覽數 1,350+

《遠見》直擊花蓮光復泥流後的現場。黃菁慧攝
《遠見》直擊花蓮光復泥流後的現場。黃菁慧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洪水退去後的花蓮光復,留下的不只是滿地泥濘,還有不眠的鏟聲與重生的意志。從全台趕來的「鏟子超人」到阿美族青年自救會,成千人以鏟代筆,在泥土中重寫家園。有人不斷清理、有人連夜修車、有人在廢墟間祈禱——這是一場跨越族群與身分的救援行動,也是一場信念與記憶的守護戰。

《遠見》採訪團隊從台北搭上普悠瑪號前往花蓮。車廂裡,不是觀光客,也不是通勤族,而是一群穿著雨鞋、提著鏟子與鋤頭、戴著工作手套的人。他們有醫師、工程師、老師,也有剛放假的學生。有人背包裡裝著毛巾與乾糧,準備直奔光復鄉災區,這些人被稱為「鏟子超人」。

抵達花蓮火車站後,站前廣場人聲鼎沸。志工三三兩兩聚集討論行程,許多人從高雄、台中遠道而來,也不乏外國面孔,有香港、東南亞志工、也有新北國王籃球隊球員,光復鄉成了這些全台施善者的共同目的地。

這幾天,在花蓮市區的夜市、便利商店、計程車間,最常聽到的問候語不是「吃飽沒」,而是「你今天有去光復嗎?」這句話成了花蓮人的新默契與驕傲,也成了一種行動的象徵。無論司機、餐廳老闆還是旅客,大家都在分享光復救災的經驗。

光復車站外都是鏟子超人。黃菁慧攝

光復車站外都是鏟子超人。黃菁慧攝

在光復車站外,整排鏟子與雨鞋整齊擺放,供志工借用。車站前廣場成了臨時救災基地,慈濟、一粒麥子、芥菜種會等團體輪流設點煮飯、發放飲水、濕紙巾與手套,還有人提供按摩與刮痧服務,幫志工舒緩疲憊的肌肉。

沿街可見外送員化身「小蜜蜂」,騎著機車穿梭在救災與補給點之間,協助運送飲料、茶水與輕食,也會互相分享哪裡的道路通、哪裡仍在封鎖。這樣的自發協作,讓救援網絡在光復街頭自然形成。

更特別的是,光復鄉被稱為是阿美族首都。「我們不能讓家園只剩泥巴。」光復鄉在地阿美族青年自組的「Fata’an部落自救會」。成員年齡介於15至40歲之間,他們透過自身力量,串連外界資源搬運物資、協助清淤、建立臨時通訊群組分享災區資訊,還有人在避難所裡義剪。

佛祖街泥層近2公尺,百年古蹟前數百人重建信仰

從花蓮市南下前往光復,《遠見》採訪團隊沿途經過鳳林鎮。原本翠綠的稻田,如今成了一片灰褐,馬太鞍溪潰堤後沖下的大量泥沙覆蓋土地,農田幾乎全毀,房屋歪斜、樹木橫倒。

進入光復鄉後,許多主要道路仍在封鎖,馬太鞍溪橋持續搶修中。光復區內原本只需5分鐘可抵達的路段,如今必須繞道15分鐘以上才能通行。沿途可見道路塌陷、泥流痕跡清晰,許多房屋外仍堆滿泥沙與家具。

光復鄉原本種植「樹豆」的田區,大片被泥土掩埋。居住在附近的梁秀英奶奶家裡也受影響,泥土沖進一樓,雖然只有腳踝高度,但她仍回憶當時情況:「在發生事情當下,這邊居民都跑到了火車站上面的倉庫躲避!」目前一家人暫時住在二樓。

光復商工、光復國中校園遭受波及,僅光復國小因地勢較高而倖免,成為臨時指揮所與物資集散中心。旁邊的馬太鞍長老教會化身避難所,光復糖廠外圍則設立中央災害應變前進協調所,集中縣府、國軍與志工物資。

鳳林鎮被大量泥沙覆蓋土地,農田幾乎全毀,房屋歪斜、樹木橫倒。黃泓瑜攝

鳳林鎮被大量泥沙覆蓋土地,農田幾乎全毀,房屋歪斜、樹木橫倒。黃泓瑜攝

高教永續舞台 第七屆遠見USR獎說明會開放報名>>掌握最新評選辦法

採訪團隊隔日再次搭火車抵達光復。車站前往中正路一段是鄉內最繁華的主幹道,如今已陸續清理。道路兩旁堆滿泡水家具與報廢家電,空氣中仍有泥土與潮濕味。居民忙著清洗屋內地板,用水管沖刷牆面、拖出壞掉的電器。

「當天淤泥淹到腰,我們趕快跑上樓。後來乾脆請怪手把家具都挖走,不留一件,重建比較快。」一戶人家的兒子指著客廳的一條清晰可見,用泥土繪成的一條線。

在敦厚路與學士街,吊車正把被擠壓的汽車吊離,志工群手持鐵鏟協力清理。原本兩旁翠綠的農田已被泥覆蓋,乍看像新開闢的水泥地。災情最嚴重的佛祖街,沿途彷彿廢墟,惡臭撲鼻,原本的一樓房舍全被泥封,泥層高達近兩公尺。

保安寺前仍是目前災後最沈重的現場。黃泓瑜攝

保安寺前仍是目前災後最沈重的現場。黃泓瑜攝

在百年古蹟保安寺前,這裡是當地信仰中心之一,數十名志工、國軍與機具來回作業。有人赤腳踩進半腿深的泥中清理,這裡仍是目前災後最沈重的現場,他們都懷抱著信念等待重建的一日。

國軍「萬人軍團」鐵血救援,五大作戰區投入清淤復原

截至10月4日為止,這場災難已造成18人喪生、6人失聯,另有超過156人受傷。政府正全力推進災後重建,希望在中秋節前讓居民恢復基本生活。

總統賴清德於9月28日指示國防部全面支援救災行動,國防部長顧立雄隨即下令第二作戰區大規模進駐。根據國防部統計,這次全台動員兵力超過一萬人次,橫跨東、北、南、中四大作戰區,並由海軍陸戰隊支援,投入清淤、道路搶修與災後復原任務。

為提高救援效率,第二作戰區特別強調「裝備不休、機具不斷」。花蓮聯保廠與兵整中心技師日夜輪班,為工兵車與推土機進行維修保養,確保車輛能隨時投入第一線作業。另一方面,軍方也在大平村一帶展開地毯式搜尋,48名特戰人員搭配4架無人機持續搜救失聯者,盡力在廢墟與泥流間找回生命的蹤跡。

「怕一睡著就潰堤!」光復青年不眠救災,創傷陰影仍揮之不去

災後的光復鄉,除了滿街鏟子與泥巴,還有深藏的創傷。「他們怕一睡著又有潰堤,所以一直工作!」Fata’an部落自救會成員Kulas哽咽表示,許多年輕人連續清理幾天不敢休息。

大家不眠不休輪流清理災後現場。黃菁慧攝

大家不眠不休輪流清理災後現場。黃菁慧攝

光復鄉對阿美族而言,是文化的核心,被稱為「阿美族的首都」。這片土地承載族群的記憶,如今也成了眾人守望的地方。「晚上只要聽到水聲,就會醒來。」30歲的阿美族成員Sumi失去了奶奶,她從災後首日便從台北回到家鄉救災,「我們小時候玩樂的土地就這樣沒了,我不想讓這記憶消逝。」

這場突如其來的洪災,改變了花蓮人的問候語,也重塑了光復鄉的樣貌。從全台各地趕來的「鏟子超人」、當地居民、原民青年、國軍警消無論身份,都在泥流中並肩工作。道路仍未完全恢復,家園仍待重建,但在這片泥地上,所有人正一鏟一鏟地,挖出希望的形狀。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