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活動報名 免費活動報名 郝旭烈/郝哥帶你打開兩本改變人生思維的關鍵之書

喵星人變老不是病,10大NG行為可能比疾病更傷牠

別再愛錯方式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25-10-12

瀏覽數 1,850+

家有高齡貓,愛要更細心。圖片由AI生成
家有高齡貓,愛要更細心。圖片由AI生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的健康,其實藏在日常小細節裡:飲食、飲水、運動、關心。但有10大NG行為,很多飼主每天都在犯。別等牠生病才後悔,現在就掌握正確照護法,讓老貓的晚年健康又幸福。牠陪你走過每一個日子,你也要陪牠走好晚年。

英國蘭開斯特一個春日午後,光線柔和得像沉睡中的羽毛,一隻名為Lenny的老貓,靜靜趴在收容所籠子的角落,毛髮斑駁、神色疲憊,卻在弱光中閃著微弱藍灰色的光澤。

那是志工凱舍特(Yehudit Keshet)第一次見到牠,Lenny被判定「病歷太複雜、領養風險太高」。但凱舍特看到的卻是一雙求生的雙眼,於是堅持要領養,並重新命名為Felix。就這樣,這隻被標記為「不可領養的老貓」,走進一個屬於牠的家之後,得到了醫療、空間、耐心與愛護。

凱舍特將照護高齡貓的經歷,投書英國《衛報》,他描述:「Felix自此過著幸福而慵懶的生活,就像一位年邁的『第一女主角』。」

高齡貓確實需要更細緻的照顧。法國皇家(Royal Canin)台灣香港總經理張堇琪,從小便收養流浪貓,與許多貓咪相伴一起走過彼此的青春。她發現,每一次老貓輕輕的呼嚕、每一次牠艱難地跳上一張低矮沙發,都像一首聲音很輕的詩,提醒著飼主:即使歲月漸老,牠仍渴望被聽見、渴望被理解。

根據獸醫觀察,超過7歲的貓咪已邁入熟齡,11歲則屬真正的老齡化階段。此時,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行為與照顧方式,其實正在默默傷害牠的健康。以下是張堇琪與法國皇家團隊總結出的「高齡貓10大NG行為」,也是多數飼主很容易忽略的日常陷阱,很多人不自覺就犯了。請耐心瀏覽以下描述,讓牠的晚年幸福又安心。

NG行為1:忽視定期健康檢查

別等牠出現症狀才看醫生。老貓的沉默,往往是疼痛的偽裝。圖片由AI生成

別等牠出現症狀才看醫生。老貓的沉默,往往是疼痛的偽裝。圖片由AI生成

許多飼主誤以為「貓看起來還好就不用看醫生」,但高齡貓的健康變化往往潛伏在表面之下。腎臟、牙齒、甲狀腺、血壓等問題,若未提早發現,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內急遽惡化。

專家建議:7歲以上貓每年應健檢1~2次,11歲後至少每半年一次,包含血液、尿液、牙齒、腎功能與心肺聽診,全面追蹤健康狀況,及早發現潛在疾病。提早掌握健康數據,是延長壽命的關鍵。

NG行為2:餵食不符年齡需求的飼料

為高齡貓選擇專門的高齡貓糧,這些貓糧通常營養均衡、易於消化。圖片由AI生成

為高齡貓選擇專門的高齡貓糧,這些貓糧通常營養均衡、易於消化。圖片由AI生成

仍在餵家裡的高齡貓吃「成貓飼料」嗎?那就大錯特錯。高齡貓的新陳代謝變慢、肌肉流失加劇、消化吸收能力也下降,對營養的需求與年輕時完全不同。

專家建議: 7歲以上貓咪應改為「熟齡專用配方」,優選含抗氧化物與Omega─3脂肪酸(EPA、DHA)等營養成分的飼料;11歲以上由於老化加劇,同時胃口也可能逐漸變差,則需「老齡配方」,提供更容易吸收的營養組合,維持肌肉與免疫力。

NG行為3:直接更換飼料、未逐步轉糧

如果需要改變飲食,應該逐漸過渡,讓貓咪的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適應。圖片由AI生成

如果需要改變飲食,應該逐漸過渡,讓貓咪的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適應。圖片由AI生成

有些貓主人為了喵星人「換個新口味」,或是認為引入新食物能改善健康,就忽然更換飼料,結果卻導致貓咪腸胃不適拉肚子,甚至是拒食。

專家建議: 轉糧至少需7天。前兩天,新飼料比例25%,舊糧占75%;第三至第四天,新糧50%,舊糧50%;第五至第六天,新糧75%,舊糧25%,第七天再完全更換。緩慢過渡,是讓老貓的腸胃「有時間適應」的唯一方式,以減輕牠們的消化系統負擔。

NG行為4:忽略水分攝取

腎臟,是老貓的脆弱地帶。多一碗水,可能多一段陪伴。圖片由AI生成

腎臟,是老貓的脆弱地帶。多一碗水,可能多一段陪伴。圖片由AI生成

「牠都有喝水啊」——這句話是許多腎病貓飼主後悔時的共同台詞。高齡貓的腎臟能力逐年退化,一旦水分不足,代謝廢物就難以排出。

專家建議: 儘量餵濕食,搭配流動飲水機與多個水碗。每天換新鮮的水,並觀察飲水量是否減少。讓喝水變得方便又有趣,是守護腎臟的第一步。

NG行為5:認為活動量變少就不用控制體重

牠不再愛跑,不代表能任意吃。胖胖的可愛,往往藏著疾病的陰影。圖片由AI生成

牠不再愛跑,不代表能任意吃。胖胖的可愛,往往藏著疾病的陰影。圖片由AI生成

訂遠見就送西堤餐券!只要2,880立即訂閱>>

高齡貓雖然愛睡覺,但若吃得和年輕時一樣多,很容易變胖。肥胖不僅增加關節負擔,也會誘發糖尿病與心臟疾病。

專家建議: 每月定期量體重,或是在獸醫指導下調整飲食計畫;安排短時間的互動遊戲,例如逗貓棒、滾動小球或嗅覺遊戲。適度運動不僅控制體態,也能刺激腦部活動。

NG行為6:缺乏適當運動或過度玩耍

高齡貓的運動,不在速度,而在節奏。慢一點,也是一種活力。圖片由AI生成

高齡貓的運動,不在速度,而在節奏。慢一點,也是一種活力。圖片由AI生成

對老貓來說,太少活動會讓關節僵硬;太劇烈又容易造成扭傷或疲勞,兩個極端都不對。

專家建議: 每天2~3次、每次5分鐘左右的輕度活動,對老貓最理想。羽毛棒、紙球、小障礙路線都是不錯的選擇。但記得「適量」比「激烈」更重要,讓老貓保持靈活而不吃力。

NG行為7:忽視口腔健康

牙齒痛,讓牠連呼嚕都無力。別讓吃飯變成每日的折磨。圖片由AI生成

牙齒痛,讓牠連呼嚕都無力。別讓吃飯變成每日的折磨。圖片由AI生成

高齡貓常因牙齦發炎或牙根吸收症而痛到不敢吃飯,導致體重驟降,甚至引發全身性疾病。

專家建議: 飼主每週至少觀察一次愛貓的口腔,若出現口臭、流口水、偏食等現象,應立即就醫。敏感牙齦的疼痛,可能讓老貓難以攝取足夠的營養。可選擇質地柔軟、適口性高的濕糧,並在家輕柔擦拭牙齒、搭配專用潔牙零食,維護口腔健康。

NG行為8:飼料過於單一、忽略營養均衡

營養不是一碗乾糧就能解決。乾濕搭配,讓牠的身體與味蕾都幸福。圖片由AI生成

營養不是一碗乾糧就能解決。乾濕搭配,讓牠的身體與味蕾都幸福。圖片由AI生成

有的飼主過度頻繁換糧,導致貓咪腸胃混亂;但也有人長期餵單一乾糧,忽略了水分與多樣營養。

專家建議: 選擇營養完整、符合高齡配方的主食糧,並採乾濕混合餵食。乾糧能維持牙齒健康,濕糧補充水分。切記控制總熱量,老貓的新陳代謝已不如從前。

NG行為9:忽視行為變化

牠夜裡叫,不是鬧情緒,可能是在說:「我不太舒服。」圖片由AI生成

牠夜裡叫,不是鬧情緒,可能是在說:「我不太舒服。」圖片由AI生成

高齡貓的「行為退化」常是疾病前兆。若牠開始夜間亂叫、走失方向、活動量驟減,別以為只是老了。

專家建議: 立即進行全身檢查,包括腎臟、關節、甲狀腺與視力。貓咪的「異常行為」往往比體檢數據更早透露健康警訊。

NG行為10:以為「只是老了不愛動」,忽視關節護理

牠不跳高了,不是變懶,是關節在痛。給牠一個軟墊,也是一份尊嚴。圖片由AI生成

牠不跳高了,不是變懶,是關節在痛。給牠一個軟墊,也是一份尊嚴。圖片由AI生成
這是最常被忽略也最致命的NG行為。事實上,貓的關節退化比人想像中早。當牠開始不上沙發、不跳窗台、不伸懶腰時,可能已患有退化性關節炎。

專家建議: 生活環境上應降低家具高度、使用柔軟床墊,並將食盆、水盆與貓砂盆放在易達位置,讓牠活動無壓力。飼料中可選擇含軟骨素、EPA、DHA等成分,輔助關節健康。

總結來說,高齡貓不是變麻煩,而是需要你換個方式去愛。牠們仍想玩、仍想撒嬌,只是身體跟不上心。從飲食、環境到互動,關鍵不在「多做什麼」,而是少犯錯、少忽略、少假設,照顧高齡貓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細心。

「每一個你以為的小改變,對牠來說,都是晚年幸福的延長線。」張堇琪微笑說。

延伸閱讀

動起來的 ESG
數位專題

動起來的 ESG

運動和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有什麼關係?「動起來的ESG」,不僅是將運動和ESG相結合的創新思考,更是我們對未來企業永續發展的探索。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