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演算法接管政府,「機器治理」成真?

張瑞雄
user

張瑞雄

2025-09-05

瀏覽數 200+

人工智慧引入公共治理程序,不再是單純技術革新,而是關於權力轉移與責任的辯論。Getty Images
人工智慧引入公共治理程序,不再是單純技術革新,而是關於權力轉移與責任的辯論。Getty Images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AI逐步參與公共決策與行政流程!美國政府引入AI參與醫療給付、行政文書與法律審查,正引發對公共治理透明度與責任歸屬的質疑。當演算法被賦予判斷權限,決定誰能獲得資源,這不只是技術革新,而是權力與倫理界線的重新劃定。

當人工智慧被引入公共治理的核心程序,從行政文書處理到醫療保險給付審核,這不再是一場單純的技術革新,而是一場關於權力轉移與責任的根本辯論。近來,美國政府大規模引進生成式人工智慧於聯邦機關,例如,社會安全署、退伍軍人事務部及國防部,甚至教育部與醫療保險中心也推動將決策程序部分自動化。這些措施無不顯示一個關鍵趨勢: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機器治理」的萌芽期。

「演算法病歷審判」時代悄然而至

以表面邏輯看,AI的介入或可提高效率、減少浪費、精簡流程,正如政府宣稱的,這些技術能協助辨識「不當」「浪費性」的支出,甚至被用來對申請醫療給付的案件,進行先期授權決策。但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於技術能否處理資訊,而在於它是否應該被賦予這種判斷權限。當AI被賦予「決定誰有權獲得醫療照護」的能力,其實,我們是將道德選擇,交付給無法承擔倫理責任的系統。

這樣的問題,在法律領域亦有所體現,從退伍軍人事務部用AI撰寫程式碼,到美國陸軍部署AI工具審查內容,是否涉及多元與包容議題,再到社會安全署使用類似ChatGPT的系統,協助員工撰寫電子郵件與文件摘要,這些看似無害的應用背後,實則隱含政府對人類專業角色的重新界定。一項研究指出,即使是專為法律設計的AI系統,其產生錯誤或捏造資訊(所謂「幻覺」)的機率仍高達17~33%。這些錯誤不只是技術上的漏洞,更可能在關鍵時刻,誤導政策決策者或侵害民眾權益。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美國政府目前推動AI介入醫療給付審查的試辦計畫,將由AI決定某些醫療服務是否為「合宜」支出。這不僅改變醫療制度的審核機制,也開啟「演算法病歷審判」的時代。雖然官方聲稱,此舉為了防止詐騙與資源濫用,但演算法背後的商業機構,有強烈動機傾向否決給付申請,將造成更大的不公平與社會分裂。更遑論演算法本身,是否有足夠的透明度與可解釋性,來應對日益複雜的醫療倫理爭議。

在這些發展中,我們看到的,不是謹慎、負責的技術導入,而是政治力與商業利益,急於將AI套用到治理程序的躁進。只有在設計是基於既有工作流程,且經過嚴格評估的AI介入方式,才可能真正提升效率,並維持公信力。而目前的部署則缺乏這種細緻規劃,多數機構並未清楚界定AI產出與人類決策之間的責任歸屬,甚至無法確保技術開發者與政策制定者有足夠溝通,這將導致政策應變能力與系統調整機制的雙重空洞。

「由人作主」的治理原則必須捍衛

這樣的趨勢令人憂慮,在一個民主社會中,治理的根本精神在於透明、問責與人民參與。當AI開始承擔篩選、決策、授權的角色時,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民意的表達還有多少空間?政策的形成,是否仍可容納不同價值觀的辯證?我們是否正在構築一個以效率為名、實則逃避責任的自動化官僚體系?

不容忽視的,是AI系統對法律知識的理解,極易因時間與情境而失效。舉例來說,關於墮胎權的法律判例,曾因最高法院的新判決而被推翻,許多AI卻仍依據過時資料給出錯誤結論。這類知識的不穩定性,讓AI難以應對動態變化的公共政策問題,而政府若未能妥善設定校正與回饋機制,將使錯誤決策不斷複製,傷害民眾對整體制度的信任。

遠見39週年|訂兩年再亞諾納25吋質感行李箱(價值$4,490)

因此,我們必須捍衛「由人作主」的治理原則。在技術尚未成熟、制度配套尚不完整之際,貿然將決策權交予AI,無異於將治理責任外包給黑箱。AI可作為工具輔助行政作業,但不能取代人類的判斷與責任。我們需要的,不是效率至上的治理幻象,而是更透明、更可回應人民需求的智慧制度設計。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北商大前校長、叡揚資訊數位轉型大使)

延伸閱讀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