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兒科醫師流失,逆轉困局有解方?

邱冠明
user

邱冠明

2025-08-29

瀏覽數 50+

兒科醫師流失,逆轉困局有解方?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5 / 9月號雜誌 一團麵粉揉出2000億烘焙商機

台灣醫療體系面臨多重挑戰,兒科醫師流失問題尤為嚴峻,多年「溫水煮青蛙」,眼前水位幾乎淹至鼻尖。向來是醫界標竿的台大醫院,也出現兒科主治醫師輪值夜班的窘境,雖然這已是其他醫學中心的常態。醫師們紛紛「用腳投票」離開醫院,遠離夜間和假日的全時服務,讓醫院兒科人力加速流失。 

兒科困境並非少子化的市場侷限,而是多重結構性因素交織造成。首先,責任制過重、回報嚴重不對等。夜間與假日等「嫌惡時段」工作,付出與報酬落差極大。許多主治醫師長年值班,甚至有60歲以上資深醫師半夜被請回醫院診療,只為確保符合家屬期待。長期犧牲家庭與健康,卻得不到應有補償,熱情逐漸消磨殆盡。其次,評鑑制度與現實脫節。過去要求新生兒加護病房、兒科加護病房、病房與急診皆須專職、甚至次專科醫師,但在人力不足下,導致有限人力過度耗用,難以有效縮減勞動時段。 

共同承擔改革陣痛,為醫療永續找出路

當醫師在醫院感受不到尊嚴,生活與健康長期受影響,便選擇離開。許多兒科醫師轉往基層診所,健保給付雖不高,但可透過自費醫療補足收入,並能自主安排工時,改善生活品質。這種流動是市場機制下的自然反應,也是對現行制度的無奈選擇。 

兒科危機迫在眉睫,我們或許可嘗試以下解方。第一,推動「區域聯防」。由衛生主管機關統籌,讓各大醫院輪流提供夜間及假日兒科急診,並公開揭露,方便民眾與緊急救護依循。雖然便利性會下降,但能集中人力、提升資源使用效率,避免重複消耗,給醫院的兒科醫師喘息的機會。畢竟人力短缺收斂時期,不宜延用擴張普及的策略。 

第二,降低非常態工時的專科期望值。醫院雖提供急診專科照護,但未必能提供其他專科醫師的照會服務。在人力不足下,反而讓其他專科醫師疲於奔命。未來在急診要求「及時性」「非急診專科」的服務,可能需要負擔高額代價,社會必須學會接受資源有限的現實。 

第三,調整評鑑標準。過去對兒科細分科規格過高,要求各次專科專職專任,但醫師不足時,應回歸整合服務模式,讓兒科醫師能彈性支援不同醫療場域。此外,重新設計薪酬與補償機制。單純加薪不足以解決問題,需擴充資源、增加輔助人力、實質降低負擔,並針對假日與夜間值班提供額外補償或稅務減免,才能提升留任意願,鼓勵年輕醫師投入。 

兒科困境是進行式,不僅攸關單一科別,更揭示台灣醫療體系正走向衰退困境。應透過法規鬆綁與制度創新,打造讓醫療人員願意投入且能永續發展的環境。唯有全體共同承擔改革陣痛,才能為台灣醫療找到真正的出路。每個孩子都珍貴,守護孩子健康的兒科醫師又何嘗不是⋯⋯。 

(作者為亞東醫院院長、教育部部定教授。周彥妤採訪整理)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