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連續的選擇,它往往也會「產生沒選擇的事物」,我們就活在這樣的「結構」中。由於時時都會有選擇,所以要是對沒選擇的事物感到後悔,就會成為「滿是後悔的人生」。一定會產生「沒選擇的事物」,這是其結構,有個辦法可以減少讓它與後悔產生連結。那就是對選擇的事物展開「價值強化」。(本文節錄自《這個布丁要現在吃?還是先忍耐?》一書,作者:柿內尚文,平安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先了解「選擇」的結構
早上七點。鬧鐘鈴響。前一天追劇看到很晚,感覺沒睡飽。但得早上七點起床,提早到公司處理昨天沒做完的工作。雖然心裡明白,但好睏……腦中被迫展開二選一的選擇,看是要起床,還是繼續睡。
我也多次在這樣的二選一抉擇下,敗給睏意,選擇繼續睡。然後深感後悔,心想「剛才要是起床就好了」。
明明是自己作的選擇,卻為此感到後悔,有時就是會有這種情形。
不過,試著細想後會發現,當時是因為想睏才繼續睡,是自己作的選擇。如果作了某個選擇,另一方面就會產生沒選擇的事物。
「選擇」這樣的決定,與「不選擇」這樣的決定,互為表裡。
──選擇「要出去玩」還是「工作」。
──有3件想買的衣服,但如果只有1件衣服的預算,就勢必無法選擇買另外兩件。
──簡報是要採用A方案,還是B方案,非得作個決定不可。
(延伸閱讀│生活的10%由你發生的事組成,90%則由你對事情的反應決定)
人生是連續的選擇
它往往也會「產生沒選擇的事物」。我們就活在這樣的「結構」中。
由於時時都會有選擇,所以要是對沒選擇的事物感到後悔,就會成為「滿是後悔的人生」。
沒錯,「它的結構就是這樣」,這點很重要。
一定會產生「沒選擇的事物」,這是其結構,所以希望大家能避免讓「後悔」的情感與它產生連結。
有個辦法可以減少讓它與後悔產生連結(要完全消除不容易。但有辦法「減少」)。
那就是對選擇的事物展開「價值強化」。
在此舉「忍不住吃了布丁的案例」來說明。
想吃布丁,但目前正在減肥,還是別吃比較好。
結果選擇了「吃」。這時會心想「為什麼我不能忍。我的意志力實在太薄弱了」,表示你是習慣情感往後悔的方向走的人。
這時候往往容易忘了對「吃的價值」的認知。
因為吃而能得到的好處,就只有覺得「好吃」嗎?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好處。
或許這看起來像是勉強舉出的例子,但「就算再勉強也要找出價值」,這點很重要!
我很喜歡吃布丁,尤其是「偏硬的布丁」。
以前就只是因為喜歡而吃。但自從開始思考為什麼喜歡偏硬的布丁後,我與偏硬的布丁之間的關聯就逐漸產生改變。
不光是吃,我還會在社群網站上發文、跟別人說、公開說我喜歡。這麼一來,周遭人也漸漸明白「柿內喜歡偏硬的布丁」,甚至像「新宿有一家店賣偏硬的傳統布丁,很好吃哦」這樣的相關資訊,也會傳進我耳中。
這樣的循環結果,使我在吃偏硬的布丁時,與以前相比,時間價值提高許多。如果是以前,我只是心不在焉地吃著布丁,但現在我在吃的時候,期待度會大幅提升。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比起不做而後悔,做了才後悔還比較好」
我對這句話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可以,不後悔會更好。
如果是我,會有這樣的建議:「做是一種選擇,不做也是一種選擇。不管選擇哪一個,都不要後悔」
就算自己的時間選擇標準很明確,但還是無法作出選擇,這在人生中也是很常有的事。
如果只活在自己的選擇標準下,有時在工作上會破壞團隊合作,與家人和朋友可能會處不來。
或許還會被周遭人貼上「那個人都只想到自己」的標籤。
為了避免這種情形,非出於本意的選擇、妥協的選擇,在人生中勢必會如影隨形。
就算作了非出於本意或妥協的選擇,也要盡可能別後悔,從中發現價值。這個時候怎麼想,會對人生帶來很大的改變。
(延伸閱讀│一生做的所有決定,累積到最後就是人生!成功人士的「決斷力」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