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職業還是志業?當老師不再有魅力紛紛「跳船」,從醫學生擴招喊停看教師荒

實習記者吳冠廷
user

實習記者吳冠廷

2025-07-03

瀏覽數 2,700+

近年來台灣中小學師資供需與師培制度出現諸多問題。僅為情境配圖,photoAC by wara-toko-maru
近年來台灣中小學師資供需與師培制度出現諸多問題。僅為情境配圖,photoAC by wara-toko-maru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教育部原擬將醫學生招生名額,從長年維持的1300人擴增至1600人,引發醫界與學生集體「炸鍋」,在醫界串聯抗議聲浪高漲前夕,行政院火速叫停教育部擴大暫緩擴招計畫;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轉向另一條同樣關乎「國家未來」的專業培育之路「,卻是另一番光景。

教師曾經是社會眼中穩定且受人尊敬的職業,長年吸引優秀學子投入師範體系。然而,近年台灣中小學面臨師資供需失衡、師培制度僵化等結構問題,越來越多持有教師證的年輕人選擇不進入教職。

近年來台灣中小學師資供需與師培制度出現諸多問題。根據教育部統計,師資培育生在取得教師證後,3年內報考正式教師甄試的比例持續下滑,2023年已降至僅31.25%。換言之,近七成儲備師資選擇不走上講台,為教育體系敲響警鐘。

成為一名正式教師有多難?

要成為一名正式中小學教師,首先必須先進入師資培育體系,接受為期數年的教育訓練,通過教師資格檢定後,還需面對各縣市教師甄試的激烈競爭,然而,即使取得教師證,也不代表能順利成為編制內教師。許多人只能在代理教師體系中等待數年,最終選擇轉職他路。

師培生選擇不上岸,教職變備胎?

根據教育部師資培育統計資料在112學年度中等學校師資生教育實習階段,語文領域(總計1809人)實習生人數最多,但數學領域(135人)和自然科學領域(154人)的實習生人數相對較少

有網友推算,每年新增的中等教育共同學科老師越來越少,新血化學老師可能於2025年歸零,物理科、生物科可能分別於2027年、2028年歸零。

(延伸閱讀:大學「這領域」教授荒來了!教育部規劃百億攬才,校方回應

AI熱潮高薪吸走理科生

AI熱潮下,科技業高薪吸引力強,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說,理工人才也都到業界去了,最現實原因就是薪水比較高,依照人力銀行統計雖然教職人員大學畢業第一年的月薪約在4.2萬到4.5萬元,相較於剛畢業學生來說,薪水還算高,不過跟半導體等科技產業相比,差距明顯。

全教會文宣部主任羅德水指出,不能僅以個人職業選擇小看師培問題,這些學生在接受師資培育時,不僅成績優異,更懷抱著對教育的熱情與理想,真正該問的是,為什麼這麼多取得教師證的人,最終卻選擇放棄教職?這背後的原因,如果不是他們找到了更好的個人發展機會,那就是目前中小學的教育環境和教師工作本身,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

教甄如開獎,缺額難料

現行師培體制仍維持「先培養再考試」的傳統模式,大量培養教師後,再讓他們進行激烈甄選。結果是一方面教學現場缺人,一方面畢業生卻找不到教職工作。

尤其是近年來各縣市舉辦的教師甄試屢傳綁行政、極端低分等亂象,教育部曾承諾推動區域聯合教甄並提供出題補助,但今年仍有逾十縣市「撞期」,導致許多考生只能下賭注,經濟能力好的考生能報名多所,待報名人數出爐再選考上榜機率高的縣市應考。這種競爭也反映各縣市為填補缺額、搶留人才,變相讓教甄成為縣市間的「師資爭奪戰」,偏鄉地區反而頻頻出現教師缺額無人補足。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過去也有縣市批評聯合教師甄選錄取的教師「教學品質不佳」,因此停辦教甄,改由各校自行徵聘代理教師,引發外界批評。全國代理暨代課教師產業工會指出,這樣的做法打亂原準備應考的師資生的應考準備,也衝擊教師的職涯安排,呼籲教育部不能只喊口號,應要求地方政府每年穩定辦理教甄、開出正式職缺,才能保障考生權益、維護公立教育的專業與正常運作。

此外,教育政策朝令夕改,也讓師培生無所適從。例如推動雙語教育,卻未及時配套語言能力要求與訓練資源;或是推廣素養導向教學,卻未提供足夠實習機會,導致培育內容與現場需求嚴重脫節。甚至各校師培中心之間缺乏整合、課程設計差異大,也進一步削弱了整體師資品質與穩定供給。這些都反映出台灣在教師養成制度上的僵化與失能,也動搖了投入教職者的信任與意願。

投入教職的擔憂

立法委員范雲曾舉行3場教育座談會表示,影響年輕人投入教職有5大原因

● 108課綱,全新備課支援少: 新課綱要求教師投入大量心力重新備課,但相關支援不足。

● 各項加給過低,不符耗費心力: 教師工作投入心力甚鉅,但薪資加給卻不符比例。

● 行政事務繁重,偏離教學專業: 過多的行政事務讓教師難以專注於教學本職。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秘書長李雅菁表示,年輕教師不願再投入教育現場,與壓力日益嚴重有關,訴求多年的「行政減量」目前看不到任何成效;面對輔導管教學生屢遭困境,還可能面對一連串的調查程序。

● 性平霸凌頻傳,教師疲累: 校園內性別平等與霸凌事件頻傳,讓教師身心俱疲。

● 校園職場霸凌,不友善職場: 校園職場霸凌問題嚴重,相關申訴與保護機制不完善。

過去曾有媒體報導校園職場霸凌新聞,全國代理暨代課教師產業工會理事長黃湘仙則認為,教育現場職場霸凌嚴重,相關申訴與保護卻不夠完善,使得有意投入教職的師培生卻步、也可能讓教師失望離開。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林碩杰更指出,年金改革後,許多教師選擇延後退休,導致原本應有的人力新陳代謝停滯,教學現場形成「塞車位現象」,新進教師無法順利進入體制。加上教育部與地方政府不積極釋出正式職缺,讓許多已取得教師證的年輕人轉而投身警消、公務員或其他行業。

面對教師退休潮和壓力挑戰,教育部的態度

面對即將到來的教師退休潮,教育部長鄭英耀回應,目前師資儲備仍有一定數量,不過隨著117年、120年及122年,均會有學校老師退休潮,因此已指示部內師資司提早在師資培育方面做出因應。

在少子化下,家長盼望教育品質提升,也為教師教學上增加壓力,鄭英耀說,行政負荷過高問題,雖然教育部已經進行行政減量,但地方政府有時候會因為業務需要再加碼,導致行政減量效果不明顯。

鄭英耀說,教育部會和地方政府合作,在薪資待遇上適度支持教師,同時希望提升教師的社會聲望;在偏鄉師資培育上,也希望提供實體和線上並行進修的式。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