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稀土戰正打得火熱,另一場「番外篇」如今悄然登場。中國壟斷全球八成以上鎢產量,並在今年2月將鎢納入出口管制,徹底改變市場規則,讓這項關鍵金屬成為國際貿易新籌碼。鎢廣泛應用於半導體、航太、國防等產業,若供應中斷,衝擊將極為嚴重。台灣雖無鎢礦,卻有一家隱身屏東的「城市礦山」企業——聯友金屬,透過回收廢料再製成高附加價值鎢化合物,成為蘋果、特斯拉、台積電等大廠合格供應商,更在鎢、鈷雙金屬市場上嶄露鋒芒。
沒有煙硝的中美稀土戰打得如火如荼,但這場博弈並未侷限於稀土的17種元素。如今,另一個同樣影響關鍵產業、卻不在稀土之列的稀有金屬——「鎢」,悄悄躍上國際競逐的舞台,掀起了稀土戰的「番外篇」。
鎢堅硬、耐熱的特性,可以左右半導體、金屬、航太甚至國防工業的發展,應用範圍多不勝數。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副教授陳志恆比喻,稀土的用料比較少,就像煮飯時的鹽巴、味素,但鎢是許多產品的主要原料,地位猶如主食的白米飯,難以忽視。
而且,比起稀土遍佈全球,鎢集中在少數國家。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資料顯示,鎢的原礦在中國超過五成,年產量更達八成以上,是全球無可撼動的主導者。也就是說,只要中國掐住鎢的生產與出口,將重擊全球產業。
沒想到,這件事真的發生了!
今年二月,中國明確表示,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正式公告鎢納入出口管制清單,若以原料出口,甚至得課增值稅13%,無法退稅。此舉,徹底改變全球鎢市場的遊戲規則,讓鎢變成另一個國際貿易的籌碼。
台灣也有大量採用鎢的產業,許多公司聞訊,心急如焚。但,令人驚喜的是,台灣不產鎢,卻有公司早已掌握這張重要籌碼。
全球鎢戰升溫,台灣隱形冠軍打造城市礦山
發跡於屏東、成立七年的聯友金屬,是全台唯一一家將工業製程中產生的含鎢廢料與碎屑,透過冶煉技術回收再製成高附加價值的化合物「鎢酸鈉」,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商,更成為蘋果、特斯拉、台積電等大廠在台唯一合格供應商。
「如果沒有鎢,台灣一半的人要休無薪假。」八月初,《遠見》造訪聯友的宜蘭廠,總經理吳永中介紹鎢的製程和用途過程中,如此說道。
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印刷電路板(PCB)上頭鑽孔就得用到鎢合金製作的微鑽頭;工具機的銑刀如果不用鎢,車床形同廢鐵;半導體的封裝模具、探針,也要添加大量鎢……。」談起鎢對台灣各個產業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吳永中滔滔不絕。
既然台灣的經濟命脈取決於鎢,政府當然緊張。吳永中說,環境部成立「資源循環署」,今年四月更宣布組織「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預計將鎢納入戰略金屬,「台灣不產鎢,所以除了回收,還要『再利用』,這就是『城市礦山』的概念。」
官方與產業攜手打造城市礦山,成為應對供應風險的防禦性策略,更開啟龐大的市場機會。研究機構「Infiniti Research」發佈報告,指出全球鎢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約61億美元,2029年成長至87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可達7.5%,鎢可說是含金量十足。
聯友一年可回收、再製的鎢大約三千噸,產能設計最高五千噸,以全球總量10萬噸來說,已有一定的市占率。
吳永中指向工廠內一盤盤待處理的廢料,「現在一噸四萬美元,這幾盤可以買一輛不錯的進口車,再加上旁邊生產好的成品,可以買一間上千萬的房子了。」
海軍出身、跨界冶金,吳永中從零打造鎢回收王國
對金屬材料有著真才實學,原以為吳永中求學時期就是本科系,一聊才發現,他是海軍出身,退伍後考取執照,從事金融業,一路做到中信期貨經理公司的副總經理,職涯前期和鎢根本八竿子打不著。
轉折點在2007年,吳永中轉戰中國,跨足製造業,先接觸冰淇淋設備產業,熟識當地人脈後,再投入鎢開採與生產事業。
40多歲才接觸鎢,吳永中是半路出家,「短短三年,我把開採礦山、冶煉技術、合金製造的知識學得很透徹。」
返台後,吳永中結識曾經從事廢五金回收的顏文良,2018年,中國禁止進口廢棄物,對於廢料處理深具概念的兩人,嗅到商機,「廢料進不了中國,就出現很多處理的缺口,我查了法規,台灣可以進口,決定一起開公司。」
孰料,聯友在屏東設廠,創業之初因為名不見經傳,第一年營收居然掛蛋。
正愁公司該如何繼續營運,已經在商場打滾多年的吳永中決定先動用人脈,讓國際大廠認識聯友,當時也恰逢中國鈷金屬大廠「華友鈷業」位於宜蘭的黑粉冶煉廠退出台灣市場,「他們解散後,我們收購,有一批化學冶煉的人才為我們所用,法規、技術都不用從頭學,還能繼續優化製程。」
聯友開發獨有的濕式冶金工法,並導入更環保、低碳的製程,在全球掀起ESG浪潮之際,快速推升業績,「其他公司使用『熔鹽法』處理廢料,雖然快,但是破壞環境;我們採用『氧化法』,排碳整整少了一半。」吳永中強調。
當然,低碳製程的處理時間會拉長二至三倍,耗時30~45天,但各國需要處理鎢廢料的大廠願意等,於是紛紛上門談合作,吳永中說:「尤其是日本,很多大廠找我們代工,他們國內的競爭對手不會互相提供原料,就得找第三方處理。」
「鎢的熔點很高,廢料還加了防腐蝕的材質,不易溶解,而且非常硬,做實驗時,光是切開就很困難,」陳志恆說,聯友的技術可以完整、妥善處理鎢,並製造相關化合物,成為一道商業護城河。
創立隔年,聯友一掃陰霾,營收暴衝到四億元,接著更吸引日本最大稀有金屬業者Alconix旗下的AMJ投資,為聯友鋪了更寬闊的道路,取得穩定的廢料貨源。
除了提取鎢,聯友還在提煉過程中,意外找到第二條產品線——「鈷」,「鈷是我們的副產品,可以生產電池級的硫酸鈷,是做電池必要的化學原料。」吳永中說,台灣鋰電池正極材料製造廠,都是他們的客戶。
疫情、砍單到原料緊縮,度過危機並開創市場
掌握「鎢、鈷」的致富密碼,聯友短時間內就登上興櫃市場,日前申請創新板上市也已通過,公司前景一片看好。但,問及吳永中營運過程有何困難,他提高聲調,給了兩個字:「一堆!」
「幾乎每一年,我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吳永中細數,2020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司訂單飛漲,但很怕員工確診,工廠必須全面停工,「那是我管理生涯遇到的一大挑戰。」緊接著,航運的運費暴漲,歐、美生意受限成本,還被迫暫時中斷。
最讓吳永中心驚膽戰的則是2023年,「所有產業都遇到overbooking(超額預訂),客戶為了生存,直接砍單,」他也提到,金屬回收處理產業都是現金交易,當時不只收入少了,還有宜蘭擴廠的資本支出,簡直蠟燭兩頭燒。
聯友2022年EPS為3.79年,2023年因為大環境不佳,驟降到0.14元,回想當年業績低空飛過小賺,吳永中只能用「恐怖」形容。
所幸,這波磨難沒有成為永久的絆腳石,加上鎢、鈷的主要生產國中國、剛果近年來掐著貿易的咽喉,限制出口,導致鎢價今年四月至今漲得很兇,取得難度更高。
採訪這天,剛從中國出差返台的聯友生產副總經理陳群諭分享,中國管制出口鎢原礦,製成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才能降低課稅,國際上廢料回收與原料供給的訂單外溢,讓聯友吃到紅利。
他更觀察到另一個現象,就連中國下游廠商也面臨缺鎢的窘境,「明明鎖了出口,為什麼連中國境內都缺呢?原來他們也發現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限制礦山開採,盡可能回收、供應。」
「我們也在美國對等關稅的豁免清單,更是一個優勢。」吳永中補充。
掌握多項市場優勢的聯友,目標做到「全循環」,「我們要生產更多元的化合物,再由客戶導入各種應用,最後我們回收,再製成客戶需要的原料,」吳永中說,長期來看,聯友也要培養硬質合金原料的製造技術,「客戶直接在國內完成需求,完成產業的本土化。」
台灣資源再生協會前理事長黃孝信認為,聯友掌握原料,不讓資源外流,並引進符合法規的國外廢料,滿足生產需求,「廢料回收、生產會產生污染,但只要控制得當,就能變成既環保又有經濟效益的產品。」
資源回收再利用不只是環保,更是戰略與經濟的雙重武器,聯友創立七年,在全球鎢與鈷的供應版圖上脫穎而出,從屏東、宜蘭,躍上世界舞台,也為台灣在稀土戰的番外篇,奠定難以取代的地位。
金屬類型 | 主要化合物 | 主要應用範圍 | 主要生產國家 |
---|---|---|---|
鎢 (W) | 鎢酸鈉、碳化鎢 | 工具機刀具、機械加工設備、軍事裝備、半導體綠色製程原料 | 中國 |
鈷 (Co) | 氧化鈷、氫氧化鈷、鈷粉 | 電池正極材料、硬質合金、催化劑、航空航太、電子產品 | 剛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