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彰化海線的芳苑鄉擁有全台最長的潮間帶,並以「牛車採蚵」文化形塑出中台灣最獨特的濱海景觀。這座養蚵重鎮近日在彰化縣政府、在地藝術家、匠人與社區居民努力下,推出文化觀光品牌「芳苑走走」,帶領遊客循著海牛足跡,走進百年漁村的記憶迴廊,聆聽海風低語那些關於土地的故事。
沿台61線前行,在海風相伴下來到彰化芳苑,可見成串蚵殼迎風搖曳,敲擊出陣陣悅耳的芳苑之聲。在芳苑,會發現蚵殼是街邊最常見的風景,百年來居民依循「倚海食海」的智慧養蚵,隨著海潮高低,發展出半農半漁的生活型態。近日縣府更透過「漁村聚落海牛人文景觀再造計畫」,盤點閒置空間、整合街區特色,推出兼具在地認同與永續發展潛力的小旅行路線。
芳苑社區再造,找回海口熱情活力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台灣人耳熟能詳的諺語,其實後面還接著『四寶斗、五番挖』。」彰化縣政府城市暨觀光發展處王瑩琦處長表示,清末年間,舊名「番挖」或「番仔挖」的芳苑,曾是鹿港的第二外港,因商賈雲集、貿易活絡,名列全台第35大市街。
隨著地理環境變遷與人口外移,芳苑在時代困境中迎來重重挑戰,然而堅毅的海口人不輕言放棄,當河口淤沙無法通航,他們牽著海牛走入泥灘,讓養蚵產業熠熠發光;當漁業盛況不再,他們選擇保存文化,透過社區參與再造地方風景。
2016年,芳苑以「潮間帶牛車採蚵」成為彰化縣第一個以產業登錄的無形文化資產,而縣府不僅連年辦理「國際海牛文化節」守護在地特色,同時以「芳苑走走」為主題,盼遊客循著海牛足跡漫遊聚落,在老屋、海寮與蚵殼相伴下,體會百年漁村獨有的懷舊與人情。
鐵雕與蚵殼,讓藝術成為家鄉的有機體
在「芳苑走走」計畫裡,實際走進社區溝通的是在地居民林雅婷。身為芳苑媳婦,她熟悉每一個巷弄轉角,也理解長輩對改變的猶疑與期待,於是她帶著居民盤點聚落特色空間,並串聯藝術家、設計師,同時說服擅長搭海寮的老匠人重出江湖。
「要讓芳苑動起來,不能只談地方創生的願景,而是邀請居民挽起袖子,才能凝聚地方情感。」林雅婷以「埕裡的富足米香」與「番仔挖二號驛站」為例,曾被棄置廢棄物的畸零地,經社區居民自發性整理後,結合在地藝術家蔡志賢的鐵雕藝術創作,如今已成為居民和遊人共享的公共空間。
「當海風吹過蚵殼,會敲打出清脆的聲音;而鐵雕會隨時間留下痕跡,就像我們與芳苑一同走過的歲月。」對旅居當地多年的蔡志賢而言,海風和蚵殼敲擊的聲響,是記憶裡浸潤著潮氣的芳苑之聲,於是他以燈塔和風為意象、鐵雕和廢蚵殼為載體,將對土地的深情凝結鑄進作品之中。
傳統技術再詮釋,創造芳苑獨特風景
過去一年來,愈來愈多社區居民加入改變的行列,76歲的老匠人楊慶恭與當地居民組織工班,運用傳統搭海寮的技術,結合漂流木、浮球、輪胎與網繩等海廢素材,於信義公園為孩子們搭建一座兼具休憩與環境教育的「海廢體能場」。
「以前大家講到芳苑,印象好像停在養蚵仔,現在大家還能邊玩邊認識咱芳苑傳統搭海寮的技術。」楊慶恭開懷地笑說,「海廢體能場」不僅喚回往昔生活記憶,也為恬淡的漁村日常注入笑聲與活力。
在公部門與社區攜手努力下,芳苑這座濱海小鎮,正醞釀一場人文與自然共融的轉變。「芳苑走走」以空間改造與藝術介入為起點,串聯七處展示點,包括信義公園、海廢體能場、番仔挖一號驛站、番仔挖二號驛站、埕裡的富足米香、大樹公芳苑客廳及時光藝廊;遊客還可延伸探索鄰近的海空步道、普天宮、洪家古厝與潮間帶。這項兼具環境美學與社區共創精神的計畫,亦獲得「2025建築園冶獎」社區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盼讓居民共同書寫的生活故事,被更多人聽見、看見。
「我們以藝術點亮漁村、用創意傳承文化,希望告訴每一個離家的孩子,芳苑永遠是值得驕傲的故鄉。」彰化縣長王惠美深情地道出內心話。她相信,唯有理解過去,才能自信地走向未來,而她將攜手縣府持續盤點西濱軸帶觀光資源、推動地方創生,並以永續思維重新連結人與土地,讓百年漁村以文化為帆、藝術為槳,乘載歷史記憶迎風啟航。
芳苑走走導覽地圖:https://reurl.cc/knjQj9
(彰化縣政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