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博弈,「稀土」成為國際的熱門關鍵字,連大學、證券公司都急著邀約專家了解何謂稀土?令人驚訝的是,各國積極發展的AI(人工智慧)產業,竟然也要用到大量稀土,預計全球每年將產生超過6000萬噸的電子廢棄物,並以3至4%的年增率不斷成長,恐將淹沒地球。但專家卻認為,這反而是契機,為什麼?
中技社科技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芮嘉瑋博士專攻材料及專利,他回憶大學時期,根本沒有人在談「稀土」,老師也沒有教。直至這幾年,稀土才進入眾人眼簾,尤其是今年4月4日中國管制七項中重稀土後,各界更主動關注此議題。
多數人僅知道部分產品含有稀土,卻沒料到連AI機器人(任何讓機器更像人類的科技或技術都可稱為人工智慧,簡稱AI)都高度仰賴稀土元素。
根據芮嘉瑋的研究指出,人形機器人產業對稀土永磁材料(釹鐵硼磁鐵,簡稱釹磁鐵)的需求量,是其他關鍵金屬(礦物)的數十倍。以Tesla(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機器人為例,一台就需要3.4公斤的釹磁鐵,特斯拉預計2025年的目標為量產5000台,估算需消耗17噸的釹磁鐵;並計畫於2026年產能擴增至5萬台,屆時的釹磁鐵需求量將激增10倍。
不只對釹磁鐵的需求龐大,組成人形機器人的馬達/致動器、位置/運動感測器,以及鏡頭/光學元件、顯示器等關鍵零組件,都看得稀土的蹤影(見表)。以馬達為例,須用到釹(Nd)、鐠(Pr)、鏑(Dy)、鋱(Tb)等稀土金屬。
關鍵零組件 | 主要用途/功能 | 主要稀土元素 | 技術說明與產業趨勢 |
---|---|---|---|
馬達/致動器 | 關節驅動、精密運動控制 | 釹(Nd)、鐠(Pr)、鏑(Dy)、鋱(Tb) | ● 釹鐵硼(NdFeB)永磁體為馬達核心材料,一台機器人約需40個關節馬達,至少3.4公斤釹鐵硼永磁體。 ● 中國出口管制直接衝擊鏑(Dy)、鋱(Tb)供應。鏑(Dy)提升耐熱性,鋱(Tb)優化高扭矩密度設計。 |
位置/運動感測器 | 關節角度、力矩檢測 | 釓(Gd)、鉺(Er)、釹(Nd) | ● 釓(Gd)用於磁阻位移感測器之高精度位移檢測。 ● 鉺(Er)用於光纖陀螺儀增強穩定性。 ● 釹(Nd)用於磁編碼器的永磁體(如霍爾效應感測器)。 |
鏡頭/光學元件 | 視覺成像、深度感知 | 鑭(La)、釔(Y)、釹(Nd) | ● 鑭(La)或釔(Y)提升鏡頭折射率 ● 釹(Nd)優化紅外濾光。 |
顯示器 | 螢光粉應用實現高色域 | 銪(Eu)、鋱(Tb)、釔(Y) | ● 高色域顯示需銪(Eu)紅光與鋱(Tb)綠光螢光粉。 ● 釔(Y)作為基材增強發光效率。 |
資料來源:中技社科技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芮嘉瑋 |
AI帶動資料儲存與大容量硬碟的需求不斷上升
另外,攸關AI產業發展的伺服器與數據中心對稀土的依賴也超乎想像。芮嘉瑋進一步彙整為三個面向,首先冷卻系統得用到稀土永磁馬達(含有釹、鐠、鏑元素),具有高效冷卻與溫控功能,對伺服器運作的壽命與能源效率影響巨大。
再來是光通訊基礎建設,光纖放大器需使用鉺元素,以確保AI伺服器能以超高速傳輸大數據,不受到延遲。
第三是晶片與儲存系統的製造,晶圓拋光需要鈰;穩定記憶體、硬碟磁頭技術也要釤與鋱的加持,才能支援龐大的AI運算資料儲存需求。
由於各國高度依賴中國的稀土,且替代技術困難,「鐵氧體磁體(傳統磁鐵)能量密度僅釹鐵硼1/10,無法滿足高扭矩需求;沒有鏑的釹磁體耐熱性將下降30%,會限制機器人的性能。」芮嘉瑋分析。
所以儘管中國只是管制出口而已,AI產業已遭受衝擊。月前,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對外坦承,受到中國稀土磁鐵出口限制影響,「2025年製造數千台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目標恐面臨挑戰。正積極與中國政府協商,希望取得出口許可證。
芮嘉瑋進一步指出,所有稀土出口商都必須向中國商務部提出許可證申請,但申請程序相對不透明,審批時間可能達六至七週、甚至數月之久。
對產業而言,經營者擔心的是稀土斷供危機,但對一般民眾來說,擔心的是電子廢棄物愈來愈多。根據聯合國的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產生超過6000萬噸的電子廢棄物,並以每年3至4%的速度增長。
尤其在AI伺服器及資料中心的需求下,加速整體算力產業的發展。例如2000年時,每個家庭都有一台個人電腦;2010年,每個人有一台手機;預計2025年,在大數據、人工智慧、自駕車以及虛擬/擴增實境領域,每個家庭將使用100個晶片、每座工廠是1000個晶片?每座城市也需要用到更多的晶片。
芮嘉瑋表示,AI帶動資料儲存與大容量硬碟的需求不斷上升:另外,晶片複雜度的提升,也會促使材料需求的成長。
金屬回收再生市場將愈來愈受到矚目
產業發展需要稀土,但隨著3C產品需求殷盛,又會帶來大量的電子、電機廢棄物,如何是好?芮嘉瑋根據多年觀察,反而覺得是一個契機,提出「電子廢棄物回收稀貴金屬;造就回收再生產業商機」的建議。
他進一步分析,在地緣貿易戰的大環境下,戰略資源(指稀土或關鍵金屬)再生產業,正逐步從「傳統回收業」轉型為「戰略資源循環再利用供應鏈」,頗具「投資避風港」的潛力。
另外,3C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快,電子廢棄物數量持續增長,進而帶動貴金屬回收市場的商機。「加上回收再利用可減少對進口礦產(金屬、稀土)的依賴,具備戰略價值,特別在中美、俄烏地緣供應鏈斷鏈風險高漲下。」芮嘉瑋看好再生產業的前景。
尤其,台灣已推出「2030循環經濟行動方案」「資源再利用促進法」等政策,全球也致力於ESG、碳中和,並立法推動「都市礦產」與資源循環,提供補貼、技術合作與綠色金融支持,在在提升回收廠商的策略價值。
凡此種種,「我認為台灣應該積極發展城市礦山計畫,」芮嘉瑋認為。首先,自己的產品自己回收。以蘋果為例,回收舊手機的「綠色供應鏈」行之多年,iPhone 13到iPhone 16所用的磁性元件,其中的稀土100%來自回收。
他預估,未來「自己的材料自己找」,將是代工廠、零組件廠的發展重點,預期金屬回收再生市場將愈來愈受矚目。
再來是,資源匱乏的國家必須透過循環,將資源留在國內,強化自主回收的能力。
台灣已有不少貴金屬回收廠商,也有少數從事稀土回收的業者,如中台資源、優勝奈米科技等。「當技術再往前跨越一大步時,台灣很有機會打造出稀土、關鍵金屬的資源循環綠色生態圈。」芮嘉瑋希望這一天早日來臨。
(本文不提供合作媒體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