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稀土的需求遠高於社會認知,半導體業從設備到製程都要用到。尤其台灣又高度仰賴中國的貨源,若兩岸緊張情勢升溫,稀土有無可能成為國安的軟肋,值得各界深思。
如果你以為「稀土戰」與台灣無關,就大錯特錯了。
這兩年中國從關鍵原料開始,一路管制鎵、鍺、銻、石墨、鎢、碲、鉍、鉬、銦等相關物項出口;今年4月4日更首次將七項中重稀土列管,不只是美國,全球都適用。
尤其台灣對關鍵原料、稀土的「隱形依賴」遠高於社會的認知,如果貨源中斷,恐衝擊到半導體、3C電子、綠能,以及國防航太等產業。
長久以來,台灣鑑於環保、成本及政治因素考量,並不提煉生產稀土,原料進口也很少,2022年僅65公斤,中國占比高達93.84%;2024年雖有成長,仍不及一公噸(957公斤),多用於產業研發與大學實驗室。
光看原料進口量,很容易導致民眾輕忽稀土與台灣經濟的關聯,進而誤判產業供應鏈的韌性。主因在於各界在探討稀土議題時,多擺在原料端,忘了嵌入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間接」需求。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