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39週年 遠見39週年 全年最優惠25折,訂兩年送一年 再送暢銷好書

習近平2027武力攻台?美國前國安顧問:避免台海戰爭的7個關鍵

戰爭決策的關鍵影響因素。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3-28

瀏覽數 13,900+

《沸騰的護城河》/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沸騰的護城河》/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假如習近平決定對台發動戰爭,那將是他過度樂觀的極致表現。為了阻止這一情況,台灣美國及其盟國應該專注於削弱習近平對戰爭任何樂觀的假設。布萊內的研究指出,國家領導人在決定開戰或維持和平時,似乎受到至少7個因素的重大影響。(本文節錄自《沸騰的護城河》一書,作者:博明,今周刊出版,以下為摘文。)

以下列出這些因素,並探討它們如何影響習近平在決定是否發動戰爭時的盤算。

1. 軍事實力和在戰場上有效運用這些實力的能力

這或許是習近平信心日增的原因。北京正進行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和平時期軍事擴建,無論是在飛彈、轟炸機和戰艦等傳統武器的數量和品質上,都積累了顯著優勢。

此外,中國在太空、電子、訊息和網路戰等專業科技力量方面也有了顯著進展。中國的核武器和飛彈擴展計畫雖然面臨挫折,但增速極快,預計未來十年內,中國的作戰核彈頭數量將翻倍,達到1,000枚。

2. 預測外國在戰爭發生時的反應

我們認為,使北京猶豫的最主要原因是:華盛頓可能會介入台灣戰爭。北京在決定是否入侵台灣時,考慮的主要因素有兩點:首先,華盛頓是否會保衛台灣;其次,華盛頓是否能夠迅速反應以防止台灣淪陷。

拜登總統在5次公開發言中多次強調,美國將會捍衛台灣免受中國攻擊,顯示出他有意透過這種方式加強威懾。未來美國總統的承諾至少應該以拜登為標竿,否則可能會被北京解讀為美國介入的決心薄弱。

(延伸閱讀│川普拒作護台承諾?如何判斷兩岸將開打:「5大信號」台海戰爭可能一觸即發

3. 對於國內或敵國內部是否團結一致或分歧的看法

布萊內的調查顯示,那些內部出現嚴重動蕩的政府通常會盡量避免戰爭。對於那些已經處於戰爭中的國家來說,內部的嚴重分歧則是迫使他們主動尋求和平的強烈誘因。

可以回顧一下1905年和1917年的俄羅斯、1918年的德國,以及1970年代初的美國,這些例子都印證了這一觀點。儘管中國的經濟成長放緩,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習近平處理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也受到批評,導致人民感到失望,但並沒有出現足以使中國不願遠征作戰的社會動盪的跡象。

除了2022年秋季短暫的抗議潮,當時在多個中國城市因反對習近平「清零」封鎖政策而走上街頭抗議,中國社會整體上看起來依然是穩定的。

另一方面,美國國內正面臨自70年代初越戰和水門事件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分歧。北京的領導階層知悉這些分裂(實際上,他們透過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假訊息,投入了大量資源來加劇這些分裂)。

美國的分裂可能會使中國領導人認為,美國的政治分歧嚴重,難以形成共識來應對台灣危機。北京當局在台灣、日本、澳洲和歐洲製造分裂的行動,同樣會使中國領導人更加有恃無恐,並讓他們對戰爭的態度更加樂觀。

(延伸閱讀│習近平是打破常規的戰術大師!陸克文:3種災難方能阻他連任

免費訂閱【國際趨勢報】👉專業主編導讀3篇文章,助您掌握關鍵洞察!

4. 對戰爭現實和苦難的了解不足或遺忘

自1979年對越南發動代價高昂「懲越戰爭」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並未經歷過重大的實際作戰。與普遍認知相反,這種缺乏近期實戰經驗的情況,可能會使解放軍新一代軍官更有意願參戰,因為他們對戰爭痛苦和不可預測性缺乏深刻的體驗。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5. 國家主義與意識形態

習近平時代的意識形態深受宿命論影響,認為鬥爭和對抗是不可避免的。根據一本中國內部軍事教科書的引述,習近平曾表示:「我們與西方國家的鬥爭和競爭是不可調和的,因此這將無可避免地是長期的、複雜的,有時甚至是非常激烈的對抗。」

習近平經常表達對西方民主國家必然衰敗的信心,這反映了他的過度自信。習近平2021年11月在北京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到:「無論敵人如何強大、道路如何艱險、挑戰如何嚴峻,黨總是絕不畏懼、絕不退縮,不怕犧牲、百折不撓。」他還讚美了已故主席毛澤東一句令人不寒而慄的話:「不惜國內打爛了重新建設。」

另一方面,毛澤東和史達林—這兩位習近平的楷模,在冷戰期間對於使用軍事力量並不輕率。史達林仔細評估形勢,並避免派遣陸軍參與1950-1953年朝鮮半島的戰爭,而毛澤東過度樂觀地預期美國可能被逐出朝鮮半島後,最終導致中方軍隊損失慘重。然而,在整個冷戰期間,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均未再次直接與美國交戰。

6. 經濟狀況及能力可否支撐設想中的戰爭

中國的經濟正在失去活力,其深層原因不僅是習近平早已放棄的新冠病毒「清零」政策。中國面臨的諸多挑戰既包括債務、不利的人口結構,也包括習近平推動的經濟決策再集中化。

乍看之下,這似乎預示著台灣海峽從長遠來講是穩定的,不過前提是台灣要能撐到長遠。而目前的經濟阻力可能使北京相信,應該趁現在仍具有長期累積的軍事優勢,盡快發動戰爭。

中國最大的優勢之一是其工業能力,這在本世紀初時只有美國的一半,但僅僅經過20年的努力,現已增加至美國的2倍。中國的造船能力更是美國的200倍以上。

2024年初,一位美國的高階軍官告訴我們:「儘管中國經濟形勢不佳,他們仍然展示出強大的戰鬥能力。」與此同時,烏克蘭戰爭凸顯了美國武器和彈藥製造能力的不足。

正如在第1章中所述,習近平正在為一場重大戰爭進行動員準備。他的政府正在推行諸多戰爭準備措施,包括儲備食物和其他物資,並呼籲一般家庭也做同樣的準備,這可以視為備戰的信號。

7. 決策參與者的個性與經驗

習近平在2022年10月的黨代表大會上獲得第三個5年任期,成為類似於列寧、史達林和毛澤東那樣至高無上的領導人。習近平控制著從不諱言的「專政工具」(thetoolsofdictator-ship),其程度超過了所有前任領導人。

毫無疑問地,習近平有權來決定是否對台灣發動戰爭以及何時動手。但他會這樣做嗎?這裡討論的許多因素明確地指向了這一可能性。但他的個性中有一些重要方面顯示,除非他對結果極度自信,否則不會輕易發動戰爭。

數十年來,習近平已經顯示出了超乎常人的戰略忍耐力。他小心翼翼地爬上權力的階梯,未向各派系大老顯露他的政治野心和冷酷無情。習近平很少改變方向(他的新冠疫情政策是最明顯的例外),但他行事謹慎,遵循著「走一步,看一步」的原則。作為領導人,他一直小心翼翼,在局勢不利時盡量不出牌,但他也會在沒有完全勝算時放手一搏。

習近平的演講一貫顯示,他推崇克服困難並勇於鬥爭的精神,強調共產黨「培養了不畏強敵、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精神和品質。然而,普丁已經擲下鐵骰子,而他在烏克蘭可能會面臨挫敗,這使得習近平可能更加謹慎地權衡是否對台灣擲下鐵骰子。

(延伸閱讀│習近平的「民族主義」,中國未來10年政治發展的雙面刃

《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作者:博明(Matt Pottinger),今周刊出版

《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作者:博明(Matt Pottinger),今周刊出版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