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人類社會透過專業化分工提升整體效率,但生成式AI正在逆轉這個趨勢。人類得以在通才型AI的協助下,跨出自己的專精範圍。這種「逆分工」的初步跡象逐步顯露,企業如何成功引導變革、釋放最大潛能?不再能倚賴過往的領域知識站穩腳步的人才們,又該如何將自己打造為未來所需的「專精的通才」?
愈來愈細的分工,是智人一萬年來的成功模式
人類社會的分工隨著每次生產革命而不斷細化,專業化程度逐漸提高,帶來效率與生產力的大幅提升。農業革命使人類首次有了糧食盈餘,不必人人終日狩獵採集,得以出現農民、工匠等不同職業,出現早期的社會分工。隨後的工業革命, Adam Smith舉例指出在別針工廠中,如果每名工人專注於特定環節並重複操作,產量遠高於工人各自獨立製造整枚別針。
這種大規模流水線式的水平分工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催生了企業內專業化的部門分工與科層式組織。進入資訊科技時代,電腦與網際網路讓知識工作者興起,各行各業產生更多精細職能(例如IT分為前端、後端工程師,行銷分為數位行銷、品牌、公關等),全球化更進一步促進了供應鏈這樣的跨企業分工協作模式。
分工讓每個人能用有限的學習時間與腦容量,在某個領域深入成為專家,然後透過團隊協作成為更強大的整體。「越分工就越強大」正是智人這個物種最近一萬年的超級成功模式。
AI能幫助人類跨越專業界線
現在,生成式AI的崛起正在逆轉這一方向,它就像一位真正的「博」士,打包了全人類各行各業的深度知識,並且某種程度地融會貫通。它能幫助作家跨越語言隔閡,寫出流暢的各國語言作品;能幫助歷史學家寫出生物學論文;生產線主管用它開發出專業的人資考評系統;行銷人員能自行建構出社群聊天機器人;軟體工程師能洞悉用戶需求、市場趨勢,做出專業的產品企劃提案。AI讓跨領域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
企業已經開始動起來了
在企業中,AI這個博士助手大幅降低了領域門檻,隨著AI工具滲透進財務、行銷、研發、人資等幾乎所有領域,不同部門的分工高牆被打破、職能邊界開始消融:
1. 企業對人才的培養與期望也從過往的專業分工轉向抽象泛化,更關注那些具備全局視野的跨部門通才型人才。例如O.C. Tanner一份跨國調查顯示:有50%的雇主偏好具備多領域能力的員工,63%的受訪員工也表示公司近一年來招聘了更多「多面手」,而非單一專才。
2. 敏銳的員工也利用AI,把自己發展成「一專多能」的通才(所謂T型人才),尋找機會破繭而出。
3. 組織上由此出現跨領域團隊和融合職能的新趨勢,原本劃分明細的十多個部門,可能逐漸縮減為幾個大部門,甚至極端情況下,整家公司只是一個高度協作的單一組織單元。
4. 消融分工的集中化與減少層級的扁平化同時發生,因為在利用AI高度協作的團隊中,AI的「對齊力」也會降低溝通成本與管理成本,主管的管轄幅度因此可以加大,更扁平的組織成為可能。亞馬遜執行長Andy Jassy近期要求各部門將經理層數量減少15%,以提高單一主管所帶領的員工數。
- 5. 隨著部門整併與科層減少,各層主管的比例必然逐漸縮減,這將是一場跨越量級與部門的競爭,誰能更快擁抱跨域能力,誰就在AI時代的新架構下取得優勢。
AI帶來的逆分工趨勢(Reversing Specialization)已初見端倪,我們可以預見將全球企業在接下來的數年,從組織、人才結構到運營模式進行調整。但這過程也牽涉到AI倫理,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時,讓員工與社會都得利?這是個高維度課題,需要更深入的探索,不能一根筋拉到斷。
逆分工時代,企業如何成功變革?
1. 積極推動全員擁抱AI:越早讓全體員工養成使用AI的習慣,企業就越早準備好AI升級所需的土壤。一方面可以透過專案組織、社團、課程等方式多管其下的方式,給員工必要的培訓;另一方面可以引進符合企業需求的AI協作工具,讓員工在工作中更方便使用AI;另外,高階主管帶頭使用始終都是最重要的,因為瓶頸總是在瓶子的上方,只有自己習慣使用,才能風行草偃。
2. 有意識地培養員工成為跨界人才:可以透過混編團隊、導師制度、輪調計畫等方式,讓專才接觸其他領域知識,逐步成長為通才。原本的教育訓練課程也要改變想法,例如「系統架構設計」課程過往只提供給IT員工,現在應該更鼓勵其他部門同仁參加。
3. 重塑價值鏈:「再怎麼打磨石斧都造不出鋼刀」,AI有潛力簡化甚至顛覆許多價值鏈環節,企業不應該只是「要求蒸氣機把風帆拉得更快」,在現有流程框架中提昇效率,而應回到本質,從「它」的角度重新塑造企業內外的各種價值鏈。
4. 創造價值而非縮減成本:逆分工的利益在企業的利害關係人之間,分配並不均勻,例如水平分工及上下層級的界線消融,顯然有利於股東提高經營效益,但同時會加劇主管間的職位競爭;員工之間效率提升程度不一,勢必有領先與落後群體。解決之道是經營者應該要用AI把餅做大(而不是縮減成本),才能避免員工之間內卷、或股東與員工之間利益對抗,也唯有調和了股東與員工的利益,逆分工轉型才可長可久。例如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最近揭示「希望透過 AI 提升生產力,讓業務發展達到倍數增長。」就是著眼於成長而非收縮。
逆分工時代,員工如何趨吉避凶?
1. 立刻開始:就算坐一輩子車,不自己駕駛就不可能學會開車。同樣的,不管要不要花錢訂閱高級版本AI,關鍵是要在每天的工作與生活中,養成使用AI提升能力與效率的習慣,用得越多,就會用得越好,對AI的特性也會有更多領悟。這是一件每個人都能馬上做,但是真正行動起來的人,可能比大家想像的少。
2. 要習慣當多勞的能者,多勞多得:近來的調查顯示,大約80%的AI協作者覺得工作量增加了。怎麼會這樣?這是因為「能者多勞」本就是職場常態,第一批用上AI的人就像第一批會射箭的獵手,大家不找你組隊找誰呢?
3. 要有耐心,用AI是需要學習曲線的:就像剛開始使用電腦打字,速度反而比不上手寫一樣,需要一段時間熟悉並善用,然後才會開始享受成果。AI是發展中的新工具,我們邊學邊用邊練習,本來就沒那麼快把效益完全發揮。如果AI是個博士級助理,怎麼把它用得厲害也是個學問。
4. 原本的專業長城不足恃,要攻略新的城池:過去在單一領域多年深耕,就可以憑藉著domain know-how保障自身價值,甚至可以重複地做到退休。但在逆分工時代,AI消融水平分工的界線是必然的,與其擔心自己辛苦磨練的專業會被AI稀釋,不如駕馭AI這條飛龍,騰空而起、打開視野,把自己練成一個「專精的通才」—— 不但專精於多個領域,更重要的是「專精於跨領域」。
5. 關注軟實力:當AI能夠補強人類的專業知識、技能這些傳統的硬實力,那麼,人類有別於工具的那些軟實力,就顯得更稀缺了,包括溝通、協作、創新、全局觀、情商、團隊領導、正面積極等,將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也是逆分工時代的大吉大利屬性。而這些軟實力跟肌肉一樣,都是可以鍛鍊的。也許,就先從「想像我是個善於溝通(或XX)的人」開始?
結語
AI正在反轉人類社會一萬年來的分工趨勢,掀起企業的逆分工演化,它帶給企業的不僅是工具上的升級,更是組織形態上的進化。水平分工的圍牆正在被AI的浪潮沖刷,在這新範式下,企業內部將更像一個整體,有著明確的共同目標和靈活扁平的協作架構;專業人才不再固守一隅,而是融入整體價值創造;領導者將從各方脫穎而出,以跨領域的視野掌舵方向。這無疑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管理哲學提出挑戰,但同時也孕育著巨大的機遇——更高的效率、更快的創新,以及更少的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