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YouTuber錫蘭近日發布「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兩小時長片,揭露「大型團體意識訓練」(LGAT)課程的「洗腦三階段」,引發網友熱議,各方意見攻防,甚至連衛福部都將介入調查,強調「若詐騙就移送法辦」。先不論這類課程是否真的涉及詐騙,在「心經濟」「療癒商機」已然成為一種熱門產業,供需大爆發的現在,消費者在選擇「療癒」「紓壓」的同時,更要仔細評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當紓壓、療癒商品眼花撩亂,價格不一時,要如何選擇?「很難評斷貴與不貴,因為價格是廠商定的,價值則是由消費者評斷,」東方線上行銷總監施惠民說,有人在經濟能力範圍內,花錢買商品或上課,身心因此舒暢了,值不值得?其實療癒的價值見仁見智。
《遠見》進一步彙整出注意事項。施惠民建議,選擇商品及服務時,先上網查看評價以避雷,或是選擇知名商家;再來是,「盡量避免購買太貴的商品,」諮商心理師蔡曉雯提醒。
線上製課公司「生鮮時書」創辦人劉俊佑則建議,不管商品或課程,可先從小金額體驗起,不合適就踩煞車,循序漸進找到合適的方式。
多數的紓壓都以「外求」居多,例如按摩、手作等,如成效不理想,頂多就是換師傅或換別家試試,金錢損失不大,要特別注意的是「向內求」的療癒。
別落入誇大效果、偶像崇拜
如果想自我探索或內在觀照的人,不要輕信誇大效果的服務。心理不健康的問題,非一時三刻可以解決。元品心理諮商所所長黃雅羚認為,人性的弱點都想立即有效,較易掉入陷阱,消費者要注意「快速、神奇」四個字,世界上沒有這種事情。
另外,千萬不要偶像崇拜。療癒工作者Rita提醒,如果有人將自己神格化,想洗腦控制你的心智,甚至要求與身邊人隔絕,這種組織相對危險,不要輕易加入。
想達到身心平衡,也不能過於依賴。蔡曉雯進一步指出,療癒可以靠外力協助,但自身力量更重要,不能完全仰賴他人,希望得到明確的答案、解決方案。告訴你要做什麼?會發生什麼事?這都是不對的,專業的諮商心理師也只能引導找到問題的癥結點。
FunNow全球策略長張家甄總結,紓壓工具並非萬能,應理性看待效果,切忌盲目跟風,多聽取專家建議,找到價格合理且能帶來正面感受的療癒方式。